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进行水电、消防、盲区钢筋等工序施工时,往往需要人工搬运各种材料,在搬运较重的消防管道时,当塔吊超出吊运距离后,就需要人工进行搬运,需要几个人同时搬运才能将消防管道搬运到位,在此过程中,工人需要来来回回运输,费时费力,极大地影响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旨在解决在搬运较重的
管状构件时,如何提高节省人力提高运输效率的问题。
4.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包括:
5.载
物件,其为弧形结构,
所述载物件用于承载管状构件;
6.移动部,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下侧,并与所述载物件的中部连接,所述移动部用于带动所述载物件移动;
7.
把手,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上部,并与所述载物件的外侧壁连接,所述把手用于驱动所述载物件移动。
8.进一步地,所述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还包括:
9.固定器,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一端,所述固定器用于固定所述载物件上承载的管状构件。
1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器包括:
11.管卡,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一端,所述管卡为带状弧形结构,所述管卡具有弹性,所述管卡设置两排,每一排设置若干所述管卡,且两排所述管卡相对交错进行设置,以使得两排所述管卡之间围设成一圆形空间,所述管状构的端部插设在所述圆形空间内,以通过所述管卡对所述管状构件进行夹持;
12.驱动件,用于插设至所述圆形空间内,以驱动所述管卡发生形变。
1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包括:
14.驱动杆;
15.梯形板,固定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驱动杆用于带动所述梯形板在所述圆形空间内移动,并通过所述梯形板驱动所述管卡张开,以夹持所述管状构件。
16.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部包括:
17.固定架,固定在所述载物件下侧面的中部;
18.车轴,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
19.车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轴的两端。
20.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包括:
21.后把手,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上侧中部;
22.前把手,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上侧,并位于所述载物件靠近所述固定器的一端;其中,
23.所述前把手和后把手并排设置。
24.进一步地,所述后把手和前把手分别包括:
25.立柱,两所述立柱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相对的两侧的侧壁上;
26.横梁,分别与两所述立柱的上端连接。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载物件承载管状构件,在载物件的下侧设置移动部,使得移动部带动载物件移动,在所述载物件的上部设置把手,通过把手用于驱动所述载物件移动,从而能够便于管状构件的运输及转运。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同时,通过设置的上述工具进行管状构件的运输,能够极大地减少人力搬运,提高运输效率以及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28.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的仰视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卡与管状构件的卡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4.参阅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包括载物件1、移动部和把手。
35.载物件1其为弧形结构,优选为弧形金属板。载物件1用于承载管状构件7,即,载物件1的弧形结构内用于放置管状构件7。
36.移动部设置在所述载物件1的下侧,载物件1的弧顶侧与移动部连接,且移动部与所述载物件1的中部连接,所述移动部用于带动所述载物件1移动。
37.把手设置在所述载物件1的上部,并与所述载物件1的外侧壁连接,所述把手用于驱动所述载物件1移动。
38.通过推动把手带动载物件1移动,从而使得载物件1带动管状构件7进行位移,以进行管状构件7的运输。
39.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载物件1承载管状构件7,在载物件1的下侧设置移动部,使得移动部带动载物件1移动,在所述载物件1的上部设置把手,通过把手用于驱动所述载物件1移动,从而能够便于管状构件7的运输及转运。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同时,通过设置的上述工具进行管状构件7的运输,能够极大地减少人力搬运,提高运输效率以及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40.进一步地,所述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还包括固定器6,固定器6设置在所述载物件1的一端,所述固定器6用于固定所述载物件1上承载的管状构件7。
41.当管状构件7放置在载物件1上后,通过设置在载物件1端部的固定器6对管状构件7进行固定,从而使得管状构件7能够牢固的固定在载物件1上,防止在载物件1移动时,管状构件7滑落,提高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4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器6包括管卡61和驱动件。
43.管卡61设置在所述载物件1的一端,所述管卡61为带状弧形结构,所述管卡61具有弹性,所述管卡61设置两排,每一排设置若干所述管卡61,且两排所述管卡61相对交错进行设置,以使得两排所述管卡61之间围设成一圆形空间,所述管状构的端部插设在所述圆形空间内,以通过所述管卡61对所述管状构件7进行夹持。
44.管卡61在与载物件1连接时,在载物件1的端部焊接一安装板,将若干管卡61相对且以相互交错的形式焊接在安装板上。管卡61的下端焊接在安装板上,各个管卡61的上端不连接,以便于管卡61受力后发生形变。
45.管卡61优选为弹性金属制成。
46.驱动件用于插设至所述圆形空间内,以驱动所述管卡61发生形变。即是,在各个管卡61之间形成的圆形空间保持为原有形状的状态下,通过将驱动件插入至圆形空间内,通过驱动件对管卡61施加的挤压应力,从而使得管卡61发生形变,以使得圆形空间的截面积增大后,使得管状构件7插入其中,在驱动件从圆形空间中抽出后,管卡61恢复原有状态后,从而向管状构件7施加挤压力,以使得管状构件7与管卡61卡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将管状构件7稳定的放置于载物件1上。
47.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杆62和梯形板63。
48.驱动杆62可以为一金属管或金属棒,还可以为一管状的弹簧装置,便于驱动件移动时发力。
49.梯形板63固定在所述驱动杆62上,所述驱动杆62用于带动所述梯形板63在所述圆形空间内移动,并通过所述梯形板63驱动所述管卡61张开,以夹持所述管状构件7。梯形板63的宽度大于圆形空间初始状态下的直径,以便于梯形板63通过圆形空间时,向管卡61施加挤压力。
5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部包括固定架3、车轴8和车轮2。
51.固定架3固定在所述载物件1下侧面的中部。
52.车轴8固定在所述固定架3上。
53.车轮2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轴8的两端。
54.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包括后把手4和前把手5。
55.后把手4设置在所述载物件1的上侧中部。
56.前把手5设置在所述载物件1的上侧,并位于所述载物件1靠近所述固定器6的一
端。所述前把手5和后把手4并排设置。
57.进一步地,所述后把手4和前把手5分别包括立柱和横梁。
58.两所述立柱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载物件1相对的两侧的侧壁上。
59.横梁分别与两所述立柱的上端连接。
60.前把手5与后把手4使用比较灵活,当运输物品比较轻时,一人即可操控,当运输物品比较重时可多人通过后把手4和前把手5同时操控。
61.可以看出,固定器中管夹左右交错设置,方便夹住任意尺寸的管道与成捆的钢筋等材料,使用时通过移动驱动杆即可将管夹撑开夹住材料,防止运输时材料滑落浪费时间重新放置;前把手与后把手使用比较灵活,当运输物品比较轻时,一人即可操控,比较重时可四人同时操控。上述工具可重复利用,不产生污染,符合绿施工技术,提高工效,降低施工成本,达到绿环保的效果。
6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载物件,其为弧形结构,所述载物件用于承载管状构件;移动部,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下侧,并与所述载物件的中部连接,所述移动部用于带动所述载物件移动;把手,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上部,并与所述载物件的外侧壁连接,所述把手用于驱动所述载物件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器,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一端,所述固定器用于固定所述载物件上承载的管状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包括:管卡,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一端,所述管卡为带状弧形结构,所述管卡具有弹性,所述管卡设置两排,每一排设置若干所述管卡,且两排所述管卡相对交错进行设置,以使得两排所述管卡之间围设成一圆形空间,所述管状构的端部插设在所述圆形空间内,以通过所述管卡对所述管状构件进行夹持;驱动件,用于插设至所述圆形空间内,以驱动所述管卡发生形变。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杆;梯形板,固定在所述驱动杆上,所述驱动杆用于带动所述梯形板在所述圆形空间内移动,并通过所述梯形板驱动所述管卡张开,以夹持所述管状构件。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固定架,固定在所述载物件下侧面的中部;车轴,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车轮,分别设置在所述车轴的两端。6.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包括:后把手,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上侧中部;前把手,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上侧,并位于所述载物件靠近所述固定器的一端;其中,所述前把手和后把手并排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把手和前把手分别包括:立柱,两所述立柱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相对的两侧的侧壁上;横梁,分别与两所述立柱的上端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运输管道的工具,包括:载物件,其为弧形结构,所述载物件用于承载管状构件;移动部,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下侧,并与所述载物件的中部连接,所述移动部用于带动所述载物件移动;把手,设置在所述载物件的上部,并与所述载物件的外侧壁连接,所述把手用于驱动所述载物件移动。本申请通过设置载物件承载管状构件,在载物件的下侧设置移动部,使得移动部带动载物件移动,在所述载物件的上部设置把手,通过把手用于驱动所述载物件移动,从而能够便于管状构件的运输及转运。本申请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同时,通过设置的上述工具进行管状构件的运输,能够极大地减少人力搬运,提高运输效率以及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低施工成本。低施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
蔡家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31
技术公布日:
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