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卷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5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9分)
春节是一元复始、wàn xiàng gēng xīn( )的节日。腊八那天,家家都要熬制一锅被 jiǎo huo( )得十分 nóng chóu( )的粥。到了除夕夜,tōng xiāo( )的biān piào( )声震耳欲聋,小孩和大人们围坐着一起吃 jiǎo zi( ),bǐcǐ( )祝福,fèn wài( )高兴。但春节是短暂的,这段闲适的日子 yì zhǎ yǎn( )便结束了。 张(張) zhāng 尢 展开,打开:~嘴~弓搭箭|纲举目~|~牙舞爪。引1.扩大,夸大:虚~声势|~大其词。2.放纵,无拘束:乖~|器(xiāo)~。[开张]开始营业。②铺排陈设:~灯结彩。③看,望(连-望):东~西望。④量词。1.用于纸、皮子、床、桌子等:一~画|两~纸|一~桌子。2.用于嘴、脸:一~嘴。3.用于弓:一~弓。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二、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圈出来,在括号里改正。(3分)1.榛子(zhēn) 间断(jiān) 蜜饯 唾沫 ( )
2.寺院(sì) 獠牙(liáo) 战粟 肿胀 ( )
3.娴熟(xián) 店铺(pù) 糊涂 演绎 ( )
三、看图,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带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4分)
1.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
( )
2.庭院里摆放着两张精致的木桌,显得格外雅致。 ( )
3.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 )
4.学习和工作应该一张一弛,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效率。 ( )
四、选择题。(12分)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春城无处不飞花(指春天的京城) B.脉脉不得语(相视无言的样子)
C.中庭地白树栖鸦(即庭中,庭院中) D.盈盈组织培养瓶一水间(形容饱满)
2.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没有用到的一项写作手法是刺辊()
A.对比 B.一语双关 C.动静结合 D.借景抒情
3.下列诗句对应的节日分别是( )。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中秋 除夕 春节 端午 B.中秋 元宵 除夕 重阳
C.端午 元宵 春节 中秋 D.中秋 元宵 春节 重阳
粘尘滚轮4.下列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意思不完全相同的是哪一项?( )
A.童年生活绝缘子串好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仿佛一串五光十的珍珠,犹如一个绚丽多彩的万花简,使人留恋,使人回忆。六
B.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斩获银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C.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D.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十分困难,比如按要求调配正确的比例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在用滴管取液体时,需要格外谨慎、小心。
5.与“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B.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C.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商店门口的铜招牌也快要被晒化了。
D.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6.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等日子。
B.沈从文的《腊八粥》以八儿的心理活动为主线,描写了他从盼粥到吃粥的全过程。
C.《寒食》中写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即清明节。
D.《藏戏》一文引用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是为了说明藏戏的起源十分神奇。
五、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积累填空。(7分)
1.韩翃笔下的“ , ”让我们看到了寒食节期间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迢迢牵牛星》中的 ,脉脉不得语”让我们看到了牛郎织女坚贞不屈的爱情;王建的“ , ”委婉地表达了中秋佳节游子的思乡之情。(5分)
2.小王在学习上很松懈,我们可以用《长歌行》中的“ , ”告诫他要珍惜时间,发奋努力。(2分)
第二部分 阅读与欣赏(35分)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11分)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持祭祀的人。②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③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数人饮之不足 B.引酒且饮之
C.吾能为之足 D.一人之蛇成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引酒且饮之 终亡其酒
3.文中先画成蛇却没有得到酒的是个 的人。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4分)
4.这个寓言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七、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练习。(12分)
汪涛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枝上,才没掉下来。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了,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
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才幸免一场灭顶之灾,但下半身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 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
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米、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平时要是有谁用筷子敲饭碗,大人是要训斥的,这时大人们却鼓励孩子们敲,使劲地敲,好吓跑妖魔鬼怪。
饭锅里不时地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形的……因为有内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
来吃百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开肚皮吃,直到吃的底朝天为止。孩予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团,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放射出暮悦的红光,大概是庆本或消灾消准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竟太少了。
1.读了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饭”顾名思义是指 ;在农俗中,“百家饭”有 的作用。(2分)
2.快速浏览文中制作“百家饭”的部分,将百家饭的烧制过程补写完整。(3分)乞讨粮食,( )→( )→( )→敲饭碗,盼饭熟
3.用“ ”画出作者描写“百家饭”样子的句子,想一想:描写了“百家饭”样子的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写出“百家饭”的诱人的?(3分)
4.关于短文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短文通过“我”差点从树上摔下和掉进粪坑这两个事例,突出了“我”儿时的顽皮。
B.全文运用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详写了“我”掉进粪坑这件事。
C.百家饭这一习俗寄寓着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D.作者的语言风格比较轻松幽默,特别是最后一句话,让人读了忍俊不禁。
5.随着时光的流逝,像“百家饭”这样的传统习俗越来越难以见到。你认为这样的传统习俗是要任其消亡还是要加以保护呢?请说明理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