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后视镜,尤其涉及车内后视镜后方的感光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的车内后视镜一般具有显示屏,可进行流媒体显示,例如显示车外不同方向的视频图像,此时就涉及到显示屏显示的亮度。在专利公开文件cn111798796中,公开了一种显示屏亮度调节方法及显示设备,进行亮度调节时,需要感光模块采集外部环境亮度。然而,参考中国专利cn107614324b,现有的车内后视镜中,常常把感光模块直接镶嵌在
壳体表面,感光模块的导光部分经常突出于壳体,使用时,往往因为撞击或摩擦而损伤导光部分,甚至磨花导光部分表面,降低进入感光元件的感光量,使用寿命短,故,急需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及车内后视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视镜感光装置,其感光部件凹陷于壳体的感光安装槽中且最高处低于感光安装槽顶部,有效减小后视镜挪动时感光部件的撞击率,减小感光部件被摩擦的几率。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视镜感光装置,包括后视镜的壳体、导光元件以及安装于
所述壳体内的感光芯片,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壳面凹陷有一感光安装槽,所述感光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贯穿的窗口,所述窗口与所述感光安装槽的
侧壁之间形成承载台,所述感光安装槽的槽壁为从外侧向中间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侧壁,所述导光元件安装于所述窗口处并用于将外部的光线传导至所述感光芯片处,所述导光元件包括承载于所述承载台上并遮盖所述窗口的导光窗,所述导光窗的顶面凹陷于所述感光安装槽内并形成接收外部光线的进光面,且所述导光窗周沿的侧壁为进光侧壁,至少部分所述进光侧壁的的上半部分为由中间向外逐渐向下倾斜。
5.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导光元件安装于感光安装槽内,且导光窗的顶面低于感光安装槽顶部,以使导光窗的顶面凹陷于所述感光安装槽内(即导光元件完全凹陷于感光安装槽处),有效减小后视镜挪动时感光部件的撞击率,减小感光部件被摩擦的几率。再者,倾斜的进光侧壁和导光窗的倾斜侧壁的倾斜结构也有效增加了导光元件处侧向的进光量,防止导光元件完全凹陷于感光安装槽后造成的进光量减少。
6.较佳地,所述倾斜侧壁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倾斜侧壁和第二倾斜侧壁,所述第一倾斜侧壁为圆锥面,所述导光窗上与所述第一倾斜侧壁对应的进光侧壁为圆锥面。
7.具体地,所述第一倾斜侧壁与对应的进光侧壁之间的第一夹角大于等于110度小于等于130度。该第一夹角可依据实际需要选择一数值,例如120
±
2度。
8.较佳地,所述第一外壳面为所述壳体的后侧面,所述壳体的后侧面沿第一方向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靠近所述壳体的前侧面,所述窗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面上,且所述导光窗的第一侧相对于第二侧远离是所述壳体的中心。
9.具体地,所述第二倾斜侧壁为向窗口方向逐渐向下延伸的倾斜曲面,所述导光窗与所述第二倾斜侧壁对应的进光侧壁为平直面。
10.更具体地,与所述导光窗接触的倾斜曲面的切线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之间的第二夹角大于等于70度小于等于90度。
11.具体地,所述导光窗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窗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所述倾斜侧壁还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的第三倾斜侧壁和第四倾斜侧壁。
12.更具体地,所述第三倾斜侧壁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之间的第三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80度,所述第四倾斜侧壁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之间的第四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80。
13.较佳地,所述导光窗的顶面为进光面,所述进光面布满纹路以将光均匀混合后输送至所述导光窗内侧。
14.具体地,所述纹路由若干条均光条路组成,所述均光条路的竖向截面包括沿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与所述第二斜坡的外端临近设置或相接,以使所述均光条路的截面呈梯形或三角形。该方案即可使得进光面接受光的方向和面积变大,还防止输入导光元件的光过于分散输出,略微收敛进入导光元件中光的方向。
15.具体地,所述倾斜侧壁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倾斜侧壁和第二倾斜侧壁,所述第一倾斜侧壁为圆锥面,所述导光窗上与所述第一倾斜侧壁对应的进光侧壁为圆锥面,所述纹路包括形成于所述进光面的第一区域的圆环形纹路和形成于所述进光面的第二区域的弧形纹路,所述第一区域为临近所述第一倾斜侧壁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临近所述第二倾斜侧壁的区域。
16.较佳地,所述导光元件还包括沿所述导光窗内表面向所述感光芯片延伸形成的导光柱,所述导光柱的末端临近或接触所述感光芯片的感光部位。
17.具体地,所述导光柱为圆柱体,当然,该导光柱还可以为棱柱或者横截面为其他形状的柱状体。在另一方案中,导光柱为非柱状体,具体为向远离导光元件且接近感光芯片的方向逐渐缩小的台状。
18.较佳地,所述倾斜侧壁与对应的进光侧壁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60度,确保足够的光进入感光元件。
19.较佳地,所述导光窗的顶面相对于感光安装槽的外表面凹陷h距离,h为2-5mm。当然,h也可以采用其他数值,不限于该范围。
20.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内后视镜,包括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后视镜主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感光装置,所述感光装置为上述后视镜感光装置。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内后视镜的立体图。
22.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3.图3是车内后视镜另一角度部分放大图中感光安装槽与导光元件的分解图。
24.图4是感光元件的结构图。
25.图5是车内后视镜沿感光装置的第一方向中心线剖开的剖视图。
26.图6是车内后视镜沿感光装置的第二方向的中心线剖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28.参考图1、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内后视镜100,包括壳体10、安装于所述壳体10内的后视镜主体20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上的感光装置30。
29.参考图1,车内后视镜100通过托座201安装于车内前挡风玻璃上。车内后视镜100还可以通过拨杆202调节后视镜镜头的角度。托座201以及后视镜镜头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拨杆202)为本领域公知常识,在此不予详述。
30.参考图2至图4,所述感光装置30包括形成于壳体10上的安装窗口、安装于安装窗口处的导光元件31以及安装于壳体10内的感光芯片32。其中,参考图5和图6,壳体10内安装有电路板13,电路板13上安装有感光芯片32。
31.参考图3,安装窗口包括凹陷于壳体10第一外壳面101上的感光安装槽33、开设于感光安装槽33槽底的贯穿的窗口34,所述窗口34周沿与感光安装槽33的侧壁之间具有间距以使所述窗口34与所述感光安装槽33的侧壁之间形成承载台35。
32.参考图4,所述导光元件31由透明或半透明的导光材料制成并安装于所述窗口34处,用于将外部的光线导入所述感光芯片32处。所述感光安装槽33的槽壁为倾斜的进光侧壁(包括331、332、333、334),该倾斜方向由感光安装槽33外侧向中心逐渐向下延伸,所述导光元件31包括承载于所述承载台35上并遮盖所述窗口34的导光窗41,所述导光窗41底部边沿与所述感光安装槽33槽底形状大小对应以完全遮盖所述感光安装槽33槽底(承载台35),且所述导光窗41的侧壁为进光侧壁411,至少部分进光侧壁411的上半部分由中间向外逐渐向下倾斜以形成倾斜的进光侧壁411。所述导光元件31安装于所述窗口34时,所述导光窗41的顶面凹陷于所述感光安装槽33内并形成接收光线的进光面410,导光窗411用于将外部的光线从进光面410和进光侧壁411输入。
33.参考图5和图6,所述导光窗41的顶面相对于感光安装槽33的外表面凹陷h距离,该h为2-5mm,本实施例中h为2.5
±
0.5mm。
34.其中,所述倾斜侧壁331与对应的进光侧壁41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为佳,确保足够的光进入感光元件。
35.参考图4、图5和图6,所述导光元件31还包括沿所述导光窗41内表面向所述感光芯片32延伸形成的导光柱43,所述导光柱43的末端临近或接触所述感光芯片32的感光部位。具体地,所述导光柱43为圆柱体,当然,该导光柱还可以为棱柱或者横截面为其他形状的柱状体。在另一方案中,导光柱为非柱状体,具体为上大下小逐渐缩小的台状。
36.参考图3、图4和图5,所述导光元件31卡接于所述窗口34上。具体地,所述窗口34内侧的两相对边沿分别向内凸设形成两位置相对的卡合臂50,所述导光元件31还包括沿所述导光窗41内侧向内凸伸形成的与两所述卡合臂50分别配合的两卡合凸起51,所述导光元件31通过所述卡合臂50和所述卡合凸起51卡合安装于所述窗口34上。
37.参考图2和图5,所述倾斜侧壁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倾斜侧壁331和第二倾斜侧壁332,所述第一倾斜侧壁331为圆锥面,所述窗口34与所述导光窗41第一倾斜侧壁331
对应的进光侧壁411为圆锥面,可有效接受多角度的光。其中,第一倾斜侧壁331的圆锥面与对应进光侧壁411的圆锥面倾斜方向相反,以形成喇叭状的进光区域。具体地,所述第一倾斜侧壁331与对应的进光侧壁411之间的第一夹角大于等于110度小于等于130度。该第一夹角可依据实际需要选择一数值,本实施例具体为120
±
2度。
38.其中,所述第一外壳面101为所述壳体10的后侧面101,参考图5,所述壳体10的后侧面101沿第一方向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靠近所述壳体10的前侧面102,所述窗口34开设于所述壳体10的后侧面101上,且所述导光窗41的第一侧相对于第二侧远离是所述车内后视镜100的中心。第一倾斜侧壁331相对于第二倾斜侧壁332远离车内后视镜100的中心,后侧面101为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向前侧倾斜的侧面,以使导光元件30朝向后侧的同时还向第一方向远离中心的一侧倾斜。
39.参考图3和图5,所述第二倾斜侧壁332为向窗口方向逐渐向下延伸的倾斜曲面,所述导光窗41与所述第二倾斜侧壁332对应的进光侧壁411为平直面。更具体地,与所述导光窗41接触的倾斜曲面的切线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之间的第二夹角大于等于70度小于等于90度。本实施例中,第二夹角为80度
±
2度。
40.参考图3和图6,所述导光窗41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窗41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所述导光窗41还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的第三倾斜侧壁333和第四倾斜侧壁334。其中,所述第三倾斜侧壁333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411之间的第三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80度,所述第四倾斜侧壁334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411之间的第四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80。本实施例中,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为75度
±
2度。
41.其次,所述导光窗41的顶面为进光面410,所述进光面410布满纹路42以将光均匀混合后输送至所述导光窗41内侧。
42.参考图5,所述纹路42由若干条均光条路421组成,所述均光条路421的竖向截面包括沿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斜坡422和第二斜坡423,所述第一斜坡422与所述第二斜坡423的外端相接,以使所述均光条路的截面三角形。当然,均光条路中,所述第一斜坡422与所述第二斜坡423的外端还可以临近设置,之间通过平直面连接,以使均光条路421的截面呈梯形。
43.参考图4,进光面410被分为临近第一倾斜侧壁331的第一区域4101和临近第二倾斜侧壁332的第二区域4102,所述纹路42包括形成于所述进光面331的第一区域4101的圆环形纹路424和形成于所述进光面332的第二区域4102的弧形纹路425。
44.当然,区别于上述实施例,第一外壳面101也可以为车内后视镜100的前壳面或侧部壳面,不限于后壳面。
45.本专利文件中的上下以以导光元件31为参考的上下,进光面410为上方,与进光面410相背的一侧为下方。本专利文件车内后视镜100的前后是以后视镜的反射镜为参照物的前后,具有反射镜的一侧为前侧,背对反射镜的一侧为后侧。
46.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视镜的壳体、导光元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感光芯片,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壳面凹陷有一感光安装槽,所述感光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贯穿的窗口,所述窗口与所述感光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承载台,所述感光安装槽的槽壁为从外侧向中间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侧壁,所述导光元件安装于所述窗口处并用于将外部的光线传导至所述感光芯片处,所述导光元件包括承载于所述承载台上并遮盖所述窗口的导光窗,所述导光窗的顶面凹陷于所述感光安装槽内并形成进光面,且所述导光窗周沿的侧壁为进光侧壁,至少部分所述进光侧壁的上半部分为由中间向外逐渐向下倾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侧壁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倾斜侧壁和第二倾斜侧壁,所述第一倾斜侧壁为圆锥面,所述导光窗上与所述第一倾斜侧壁对应的进光侧壁为圆锥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侧壁与对应的进光侧壁之间的第一夹角大于等于110度小于等于130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面为所述壳体的后侧面,所述壳体的后侧面沿第一方向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靠近所述壳体的前侧面,所述窗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面上,且所述导光窗的第一侧相对于第二侧远离是所述壳体的中心;所述第二倾斜侧壁为向窗口方向逐渐向下延伸的倾斜曲面,与所述第二倾斜侧壁对应的进光侧壁为平直面,与所述导光窗接触的倾斜曲面的切线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之间的第二夹角大于等于70度小于等于90度。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窗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导光窗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所述倾斜侧壁还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的第三倾斜侧壁和第四倾斜侧壁;所述第三倾斜侧壁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之间的第三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80度,所述第四倾斜侧壁与对应所述进光侧壁之间的第四夹角大于等于60度且小于等于8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窗的顶面为进光面,所述进光面布满纹路以将光均匀混合后输送至所述导光窗内侧,所述纹路由若干条均光条路组成,所述均光条路的竖向截面包括沿前后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斜坡和第二斜坡,所述第一斜坡与所述第二斜坡的外端临近设置或相接,以使所述均光条路的截面呈梯形或三角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侧壁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倾斜侧壁和第二倾斜侧壁,所述第一倾斜侧壁为圆锥面,所述导光窗上与所述第一倾斜侧壁对应的进光侧壁为圆锥面,所述纹路包括形成于所述进光面的第一区域的圆环形纹路和形成于所述进光面的第二区域的弧形纹路,所述第一区域为临近所述第一倾斜侧壁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临近所述第二倾斜侧壁的区域。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还包括沿所述导光窗内表面向所述感光芯片延伸形成的导光柱,所述导光柱的末端临近或接触所述感光芯片的感光部位。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窗的顶面相对于感光安装槽的外表面凹陷h距离,h为2-5mm。10.一种车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后视镜主体以及安
装于所述壳体上的感光装置,所述感光装置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感光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视镜感光装置,包括后视镜的壳体、导光元件以及安装于壳体内的感光芯片,壳体的第一外壳面凹陷有一感光安装槽,感光安装槽的槽壁为由外向中间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侧壁,导光元件安装于感光安装槽中的窗口处并用于将外部的光线传导至感光芯片处,导光元件包括承载于承载台上并遮盖窗口的导光窗,导光窗的顶面凹陷于感光安装槽内并形成进光面,所述导光窗周沿的侧壁为进光侧壁,至少部分所述进光侧壁的的上半部分为由中间向外逐渐向下倾斜。本实用新型可有效保护感光装置的同时还保证了感光处的进光量。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内后视镜。还公开了一种车内后视镜。还公开了一种车内后视镜。
技术研发人员:
韩财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远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5
技术公布日: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