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分子:也叫聚合物分子或大分子,具有高的相对分子量,其结构必须是由多个重复单 元所组成。
2.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并构成高分子基本结构组成单元的小分子,三合成聚合物的 起始原料。
3.结构单元:在大分子链中出现的以单体结构为基础的原子团称为结构单元。
4.加聚反应:烯类单体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称为加聚反应,反应产物称为加聚物。
5.共聚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称为共聚物。静电消除装置
6.缩聚反应:是缩合反应多次重复结果形成聚合物的过程,兼有缩合出低分子和聚合成高
分子的双重含义,反应产物称为缩聚物。
7.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是指高聚物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即高分
子链与链之间的排列和堆砌结构。分晶态、非晶态、液晶态。
8.官能度:一分子中能参加反应的官能团的数目叫做官能度。
9.平均官能度:每一分子平均带有的基团数。
10.反应程度:参加反应的基团数占起始基团数的分数。
11.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单体量占起始单体量的分数。
12.两者区别:转化率是指已经参加反应的单体数目,反应程度则是指已经反应的官能团数
目。
13.凝胶化现象:体系粘度突然急剧增加,难以流动,体系转变为具有弹性的凝胶状物质,
这种现象称为凝胶化。
14.凝胶点:开始出现凝胶化时的反应程度(临界反应程度)称为凝胶点,用Pc表示,是
高度支化的缩聚物过渡到体型缩聚物的转折点。
15.引发剂: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通常是一些可在聚合温度下具有适当热分解速率,分解产生
自由基,并能引发单体聚合的化合物。
16.引发剂半衰期: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引发剂效率:引发剂用来引发单体聚合的部分占引发剂分解或消耗总量的分数。
18.自动加速现象:随着反应进行,体系粘度增大,活性端基可能被包埋,双基终止困难,
速率常数Kt下降,聚合反应速率不仅不随单体和引发剂浓度的降低而减慢,反而增大的现象。
19.笼蔽效应:引发剂单体处在单体或溶剂的“笼子”中,在笼里分解成初级自由基,浓度
高,若不及时扩散出笼子,引发笼子外的单体聚合,则初级自由基易相互结合,歧化等反应,消耗引发剂。
20.动力学链长:平均每一个链自由基(活性种)从引发到终止过程中(包括链转移反应的
延续)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
21.链转移常数:链转移的速率常数和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22.诱导期:即从引发剂开始分解到单体开始转化存在的一个时间间隔。
23.诱导分解:自由基向引发剂的链转移反应,原来的自由基终止形成稳定分子,产生一个
新自由基,自由基数目没有减少,但消耗掉一分子引发剂分子,降低引发剂的效率。
24.阻聚剂:能与链自由基反应生成非自由基或不能引发单体聚合的低活性自由基而使聚合
反应完全停止的化合物称为阻聚剂。
25.缓聚剂:能使聚合反应速率减慢的化合物。
26.竞聚率:同一种链自由基均聚和共聚增长速率常数之比,用于表征两单体的相对活性。
27.Q—e概念:在单体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可以忽略时,增长反应的速率常数可以用共轭
效应(Q)和极性效应(e)来描述其中P、Q分别为自由基和单体的共轭效应度量,e 代表自由基和单体活性的极性度量。继电器延时电路
28.本体聚合:不加其他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热、光等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反应。
29.溶液聚合:将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内进行的聚合反应。
30.悬浮聚合:将不溶于水的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合,这是自由基聚合一种
特有的聚合方法。
31.乳液聚合:单体在乳化剂作用和机械搅拌下,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状态下进行的聚合反应。
32.三相平衡点:乳化剂处于分子溶解、胶束、凝胶三相平衡时温度。
33.临界胶束浓度:乳化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万向车
34.活性聚合物:阴离子聚合在适当条件下(体系非常纯净,单体为非极性共轭双烯),可
以不发生链终止或链转移反应,活性链直到单体完全耗尽仍可保持聚合活性,这种单体完全耗尽仍可保持聚合活性的聚合物链阴离子称为“活高分子”。
35.丁基锂的缔合:丁基锂在正丁烷、环己烷、苯、甲苯等非极性或微极性溶剂中,往往以
缔合体存在,缔合度2、4、6不等。
36.遥爪聚合物:分子链两端都带有活性官能团的聚合物,两个官能团遥遥位居于分子链的
两端,就像两个爪子,故称为遥爪聚合物。
37.热塑弹性体:聚合物在室温具有橡胶的弹性,在高温又具有塑料的热塑性,可用热塑性
塑料的加工方法加工,故称为热塑弹性体。
38.聚合物有两个分散性,是相对分子质量多分散性和聚合度多分散性。
39.聚合反应按机理来分可分为逐步聚合和连锁聚合两大类,如按单体与聚合物组成差别来
分可分为加聚反应、缩聚反应和开环反应。
40.阻聚和缓聚反应的本质:链自由基向阻聚剂和缓聚剂的链转移反应,可能生成没有引发横孔螺母
活性的中性分子,也可能是活性低的新自由基。两者的区别是程度上的不同,前者使聚合反应完全终止,后者只是使聚合反应速度降低。
41.在自由基聚合中,具有能同时获得高聚合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实施方法有乳液聚合。
42.乳液聚合的特点是可以同时提高相对分子质量和反应速率,原因是:乳化剂浓度对聚合
反应速率和聚合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对乳化程度的强化而可以同时达到较高的聚合速率和聚合度的目的。
43.合成高聚物的几种聚合方法中,能获得最窄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是阴离子聚合。
44.线型缩聚的核心问题是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体型缩聚的关键问题是凝胶点
的控制。所有缩聚反应共有的特征是逐步特性。
45.在自由基聚合和缩聚反应中,分别用单体的转化率和反应程度来表征聚合反应进行的深
度。
46.线型缩聚相对分子质量的控制手段有加入单官能团的单体,进行端基封锁和控制反应官
能团加入的当量比。
47.所谓的配位聚合是指采用的引发剂是金属有机物与过渡化合物的络合体系,单体在聚合
真空超导散热器
反应中通过活性中心进行配位而插入活性中心离子与反离子之间,最后完成聚合过程。
所谓的定向聚合是指能够生成立构规整性聚合物为主(大于75%)的聚合反应。
48.自由基聚合的特征是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阳离子的聚合特征是快引发,快增长,
难终止,易转移。阴离子的聚合特征是快引发,慢增长,易转移,无终止。
49.自由基聚合的实施方法有: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溶液聚合。逐步聚合的实
施方法有溶液聚合,界面聚合,熔融聚合。
50.用动力学推导共聚组成方程时做了五个假定,分别是等活性理论,稳态,忽略链转移、
电磁炮制作双基终止,无解聚反应和无前末端效应。
51.推导微观聚合动力学方程,做了四个基本假定是:链转移反应无影响、等活性理论、聚
合度很大、稳态假设。
52.自由基聚合规律是转化率随时间而增高,延长反应时间可以提高转化率。缩聚反应规律
转化率与时间无关,延长反应时间是为了提高聚合度。
53.在聚合过程中,加入正下二硫醇的目的是调节相对分子质量,原理是发生链转移反应。
54.悬浮聚合的基本配方是:水,单体,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影响颗粒型态的两种重要
因素是分散剂和搅拌。乳液聚合的配方是:水,水溶性引发剂,水溶性乳化剂。
55.引发剂的主引发剂是ⅣB~ⅧB族过渡金属化合物,共引发剂是ⅠA~ⅢA族金属有机化合
物。
56.三大合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
57.非晶高聚物随温度变化而出现的三种力学状态是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
58.影响聚合物反应活性的化学因素主要有极性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单体的Q、e值越接
近越易发生理想共聚,相差越远易发生交替共聚。
59.熔点是晶态聚合物的热转变温度,而玻璃化温度则主要是非晶态聚合物的热转变温度。
60.室温下,橡胶处于高弹态,粘液温度为其使用上限温度,玻璃化温度为其使用下限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