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黄与竹黄

阅读: 评论:0

天竺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竹节间积贮的伤流液经干燥后形成的块状物。为不规则的片块或颗粒, 大小不_
;表面灰蓝、灰黄或灰白
相杂,有的呈洁白;质轻、质硬而 脆,易破碎;断面略带光泽,触之有滑感; 吸湿性强,舐之粘舌;置水中有气泡产生, 不溶于水;气微,味淡。
对于本品之名究竟应该叫“竺黄”
还是“竹黄”,是“天竺黄”还是“天竹黄”, 古人是有争论的。本品始载于《蜀本草》, 原名"竹黄"。韩保升曰:“《图经》云: 竹节间黄白者,味甘,名竹黄。”释义很 直白,因“竹节间黄白”,故名。至宋,《开 宝本草》始载“天竺黄”之名,理由源于 《临海志》上的一句话:此物“生天竺国”。 “天竺国”是古代中国对印度的称谓。至 明,《本草纲目》又有不同说法,说是按 宋代吴僧赞宁所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 此竹极大”,故称“天竹”;李时珍还特 别强调:“本草作天竺者,非也。”
其实,竹黄既非出于印度,也非生 于南海镛竹中的大竹,就是因其生于“竹 节间”,“黄白”,故名“竹黄”,仅此
而已。至于是“竺”还是‘‘竹”,两者意思都_样。《广雅•释草》:“竺,竹也。”
王念孙疏证:‘‘竺、竹同声字,方言有重 轻,故又谓竹为竺也。”国内一些权威专 业文献收载本品时所用的正名,《中药大
辞典》称“竹黄”,《中华本草》和《全 国中草药汇编》称“天竹黄”,而《中国 药典》则以“天竺黄”作为本品的正名。 以此可为明证。
名贵中药天竺黄
由于产量稀少,天竺黄历来是_种 较为名贵的中药。功能清热豁痰、凉心 定惊,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 痰热惊痫、抽搐、夜啼等证。《日华子本 草》云:天竺黄“治中风痰壅,卒失音 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本草汇言》曰: “天竺黄,豁痰利窍、镇惊安神之药也。 李氏曰,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大同小异。 第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 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 妙。”临床中风昏迷、舌强不语者, 常与石菖蒲、山慈菇、姜半夏、郁金等
庭中医药
•n A M F Y o o T JJ A D I T I O N A r*
CHINESE
MEDICINE
2021年5月第5期挺!国医学长廊
漆痰开窍类药物同用。痰热咳喘者,常与桔梗、橘红、桑白皮、浙贝母等清肺热化痰类药物配伍。小儿痰热惊风、高热抽搐者,多配伍牛黄、胆南星、白僵蚕、钩藤等清热化痰、息风止痉类药物。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所载“天竺黄散”,以天竺黄配牛黄、犀角、天麻、鸭蜕、胡黄连等5味,细罗为散,治小儿胎风惊热、手脚抽搐。清•梁廉夫《不知医必要》麻黄苏子汤方,以陈皮3克,制半夏、天竺黄各4.5克,麻黄(先煎去沫} 2.1克,苏子1.8克,细辛1.5克,炙甘草1.8克,生姜2片,水煎,沉香1.2克(研末,药汁冲服),用于哮喘即发。临床小儿风痰壅盛所致惊风的牛黄抱龙丸,小儿惊风伴高热抽搐、牙关紧闭、烦燥不安的牛黄镇惊丸,都是国家药典收载的以天竺黄作重要配伍的著名中成药。
向读者推荐两则验方:
郭中元“清肺化痰汤’’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板蓝根20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橘红10克,天竺黄15克,玄参12克,炒苦杏仁10克,白前10克,鱼腥草15克,芦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轻者,日服1剂,分2次服;重者,每日2剂,分4 ~ 6次服。
丁金元“蜂龙汤”小儿哮喘:蜂房6克,地龙10克,桔梗6克,苏子12克,白果10克,百部10克,天竺黄3克,诃子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药理作用显示,天竺黄对常见化脓
性球菌和肠道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
用。
清代《重庆堂随笔》记载,在岭南
深山中有一种大竹,竹子的节间积贮着
清澈的汁液。当地溪涧的水有毒,唯独
这种竹茎中的汁液无毒,故当地山民多
以此汁为饮。那年夏天,王彦祖赴任雷
州知县。一路上,烹饪饮啜都是取用竹
茎中的汁液。翌年初,王彦祖又奉召赴缺,
其时正值寒冬。途中,他又欲破竹取汁,
但竹中却干涸无水。经向山民探询,方
药用淀粉知隆冬季节,竹中的汁液都燥结成天竹
黄了。夜晚,竹林遇野火而成煨烬,唯
独竹茎中的竹黄没有成灰。它们如同用
火烧过的兽骨那样轻虚,山民多于火后
采拾以供药用。
天竺黄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旧时商品有云竺黄、老竺黄、广竺黄等
规格。据云南产区实地调查,竹黄生于
潜流湿地在竹子生长期已有汁液流出的节上,从
因开花或其他原因而自然枯死的老熟竹
子中采得。而去广东产地调查的结论则
稍有不同,谓青皮竹上竹黄的形成是因
一种蜂在竹茎内的寄生活动所致。蜂产
卵于当年生嫩竹里,经过卵、幼虫、蛹
管式直线电机
FA豆袋弹
M
FY车载卫生间
atTR
61850 mms
A
D
I
I
I
C
Z
A L
CHINESE
MEDICINE
15
E〇国医学长廊2021年5月第5期
的发育阶段,九十月间成蜂从竹茎内破洞而出。由于竹子受到虫伤,竹茎内的汁液渗入空心茎内积聚。随着竹子的老化,积液逐渐干涸而成竹黄。调查认为,竹黄质量和蜂的活动有关。若成蜂破洞未穿而死于竹筒内,则竹黄洁白;若 成蜂破洞飞出,则由于杂菌尘坌侵入竹内,竹黄颜变深甚至变黑。
两地产区实地调查的结果看似大相径庭,但它们的共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天竺黄的生成与竹节或竹茎受伤后形成的孔洞有关。
由于竹黄自然产出者较少,旧时药 农大多采取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这个方法的不足之处是浪费太大,现多已不再采用,而是用在青皮竹上人工钻洞的方法,促使其形成竹黄。
中药新品种竹黄
说起竹黄,不能不说_说另一种中药。它是肉座菌科真菌竹黄菌的子座,药材名也叫“竹黄”,又名竹花、竹茧,上海称竹蝗。多生于衰败或即将衰败的竹林中,主要寄主为箭竹和短穗竹等植物,短穗竹
及其变种毛环短穗竹是其最重要的寄主。功能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用于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等证。
对竹黄菌进行化学分析,从菌丝发酵液中分得两种多糖:SB-1和SB-2。在竹黄菌的水溶性成分中分得蛋白酶、淀酣酶、D-甘露醇和多种氨基酸。从子 座中分得竹红菌素A、B、C,甘露醇和硬脂酸。药理作用显示,竹黄有较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还能延长实验动物的凝血时间。
肉座菌科竹黄是晚近始从民间药物引入的中药新品种。笔者在《本草释名考订》说过:“夫病牛之赘物名为牛黄,本品为病竹之赘物,乃称竹黄。”本品 在竹杆上形成子座,肉质,后渐冉变为木栓质,呈不规则瘤状,形似蚕蛹;早 期白,后变成粉红;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子囊长圆柱状,子囊孢子单行排列,呈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有纵 横隔膜,无或近无,成堆时柿黄。这样的性状特征,给世人以较大的想象空间,如花、如茧、如蝗、如蕈、如菰、如肉、如参,任由比附,故有竹花、竹茧、竹蝗、竹蕈、竹菰、竹肉、竹参诸名。
由于都叫“竹黄”,故天竺黄 与真菌竹黄极易在名称上相混。
《中药大辞典》在编纂时虽将两药
分列为两个篇目,但篇目的名称
竟完全相同,都叫“竹黄”。这种
处理方式非常罕见,也很不规范。
在百度百科“竹黄”条或“天竺
黄”条中,从文字表述到条目图片,
都将两药混编在一起,显然为外
行者编写。这不仅完全失去了参
考价值,对读者也一定是不小的
误导。为避免混淆,建议将肉座
菌科竹黄的正名改作竹蕈或竹菰。
©
编辑I 桔梗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7:5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81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竹黄   小儿   本品   竹茎   方法   用于   中药   治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