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与CPLD的区别

阅读: 评论:0

FPGACPLD的区别
系统的比较,与大家共享:
尽管FPGA和CPLD都是可编程ASIC器件,有很多共同特点,但由于CPLD和FPGA结构上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
①CPLD更适合完成各种算法和组合逻辑,FP GA更适合于完成时序逻辑。换句话说,FPGA更适合于触发器丰富的结构,而CPLD更适合于触发器有限而乘积项丰富的结构。
②CPLD的连续式布线结构决定了它的时序延迟是均匀的和可预测的,而FPGA的分段式布线结构决定了其延迟的不可预测性。
③在编程上FPGA比CPLD具有更大的灵活性。CPLD通过修改具有固定内连电路的逻辑功能来编程,FPGA主要通过改变内部连线的布线来编程;FP GA可在逻辑门下编程,而CPLD是在逻辑块下编程。
④FPGA的集成度比CPLD高,具有更复杂的布线结构和逻辑实现。
⑤CPLD比FPGA使用起来更方便。CPLD的编程采用E2PROM或FASTFLASH技术,无需外部存储器芯片,使用简单。而FPGA的编程信息需存放在外部存储器上,使用方法复杂。
⑥CPLD的速度比FPGA快,并且具有较大的时间可预测性。这是由于FPGA是门级编程,并且CLB之间采用分布式互联,而CPLD是逻辑块级编程,并且其逻辑块之间的互联是集总式的。
⑦在编程方式上,CPLD主要是基于E2PROM或FLASH存储器编程,编程次数可达1万次,优点是系统断电时编程信息也不丢失。CPLD又可分为在编程器上编程和在系统编程两类。FPGA大部分是基于SRAM编程,编程信息在系统断电时丢失,每次上电时,需从器件外部将编程数据重新写入SRAM中。其优点是可以编程任意次,可在工作中快速编程,从而实现板级和系统级的动态配置。
⑧CPLD保密性好,FPGA保密性差。
⑨一般情况下,CPLD的功耗要比FPGA大,且集成度越高越明显。
随著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密度的提高,数字器件设计人员在进行大型设计时,既灵活又容易,而且产品可以很快进入市场。许多设计人员已经感受到CPLD容易使用、时序可预测和速度高等优点,然而,在过去由于受到CPLD密度的限制,他们只好转向FPGAASIC。现在,设计人员可以体会到密度高达数十万门的激光切割烟雾净化器CPLD所带来的好处。
CPLD结构在一个逻辑路径上采用116个乘积项,因而大型复杂设计的运行速度可以预测。
因此,原有设计的运行可以预测,也很可靠,而且修改设计也很容易。CPLD在本质上很灵活、时序简单、路由性能极好,用户可以改变他们的设计同时保持引脚输出不变。与FPGA相比,CPLDI/O更多,尺寸更小。
如今,通信系统使用很多标准,必须根据客户的需要配置设备以支持不同的标准。CPLD可让设备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支持多种协议,并随著标准和协议的演变而改变功能。这为系统设计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因为在标准尚未完全成熟之前他们就可以著手进行硬件设计,然后再修改代码以满足最终标准的要求。CPLD的速度和延迟特性比纯软件方案更好,它的NRE费用低於ASIC,更灵活,产品也可以更快入市。CPLD可编程方案的优点如下:
●逻辑和存储器资源丰富(Cypress Delta39K200RAM超过480 Kb)
●带冗余路由资源的灵活时序模型
●改变引脚输出很灵活
●可以装在系统上后重新编程
I/O数目多
●具有可保证性能的集成存储器控制逻辑
●提供单片CPLD和可编程PHY方案
由于有这些优点,设计建模成本低,可在设计过程的任一阶段添加设计或改变引脚输出,可以很快上市
CPLD的结构
CPLD是属於粗粒结构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它具有丰富的逻辑资源(即逻辑门与寄存器的比例高)和高度灵活的路由资源。CPLD的路由是连接在一起的,FPGA的路由是分割开的。FPGA可能更灵活,但包括很多跳线,因此速度较CPLD慢。
CPLD以阵列(array of clusters)的形式排列,由水平和垂直路由通道连接起来。这些路由通道把信号送到器件的引脚上或者传进来,并且把CPLD内部的逻辑连接起来。
CPLD之所以称作粗粒,是因为,与路由数量相比,逻辑要大得到。CPLD的逻辑比FPGA的基本单元大得多,因此FPGA是细粒的。
CPLD的功能块
CPLD最基本的单元是宏单元。一个宏单元包含一个寄存器(使用多达16个乘积项作为其输入)及其它有用特性。
因为每个宏单元用了16个乘积项,因此设计人员可部署大量的组合逻辑而不用增加额外的路径。这就是为何CPLD高攀1v 1h被认为是“逻辑丰富”型的。
宏单元以逻辑模块的形式排列(LB),每个逻辑模块由16个宏单元组成。宏单元执行一个AND操作,然后一个OR操作以实现组合逻辑。
每个逻辑有8个逻辑模块,所有逻辑都连接到同一个可编程互联矩阵。
每个还包含两个单端口逻辑存储器模块和一个多端口通道存储器模块。前者每模块有8,192b存储器,后者包含4,096b专用通信存储器且可配置为单端口、多端口或带专用控制逻辑的FIFO
CPLD有什麽好处?
I/O数量多
CPLD的好处之一是在给定的器件密度上可提供更多的I/O,有时甚至高达70%
时序模型简单
CPLD优于其它可编程结构之处在于它具有简单且可预测的时序模型。这种简单的时序模型主要应归功于CPLD的粗粒度特性。
CPLD可在给定的时间内提供较宽的相等状态,而与路由无关。这一能力是设计成功的关键,不但可加速初始设计工作,而且可加快设计调试过程。
粗粒CPLD结构的优点
CPLD是粗粒结构,这意味著进出器件的路径经过较少的开关,相应地延迟也小。因此,与等效的FPGA相比,CPLD可工作在更高的频率,具有更好的性能。
CPLD的另一个好处是其软件编译快,因为其易于路由的结构使得布放设计任务更加容易执行。
细粒FPGA结构的优点
FPGA是细粒结构,这意味著每个单元间存在细粒延迟。如果将少量的逻辑紧密排列在一起,FPGA的速度相当快。然而,随著设计密度的增加,信号不得不通过许多开关,路由延迟也快速增加,从而削弱了整体性能。CPLD的粗粒结构却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设计布局的改变。
灵活的输出引脚
CPLD的粗粒结构和时序特性可预测,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流程的后期仍可以改变输出引脚,而时序仍保持不变。
新的CPLD封装
CPLD有多种密度和封装类型,包括单芯片自引导方案。自引导方案在单个封装内集成了FLASH存储器和CPLD,无须外部引导单元,从而可降低设计复杂性并节省板空间。在给定的封装尺寸内,有更高的器件密度共享引脚输出。这就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放大”设计的便利,而无须更改板上的引脚输出。
FPGA/CPLD 的设计思想与技巧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一些常用的设计思想与技巧,包括乒乓球操作、串并转换、流水线操作和数据接口的同步方法。希望本文能引起工程师们的注意,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原则指导日后的设计工作,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乒乓操作

乒乓操作 是一个常常应用于数据流控制的处理技巧,典型的乒乓操作方法如图 1 所示。
乒乓操作的处理流程为:输入数据流通过 输入数据选择单元 将数据流等时分配到两个数据缓冲区,数据缓冲模块可以为任何存储模块,比较常用的存储单元为双口 RAM(DPRAM) 、单口 RAM(SPRAM) FIFO 等。在第一个缓冲周期,将输入的数据流缓存到 数据缓冲模块 1 ;在第 2 个缓冲周期,通过 输入数据选择单元 的切换,将输入的数据流缓存到 数据缓冲模块 2 ,同时将 数据缓冲模块 1 缓存的第 1 个周期数据通过 输入数据选择单元 的选择,送到 数据流运算处理模块 进行运算处理;在第 3 个缓冲周期通过 输入数据选择单元 的再次切换,将输入的数据流缓存到 数据缓冲模块 1 ,同时将 数据缓冲模块 2 缓存的第 2 个周期的数据通过 输入数据选择单元 切换,送到 数据流运算处理模块 进行运算处理。如此循环。
乒乓操作的最大特点是通过 输入数据选择单元 输出数据选择单元 按节拍、相互配合的切换,将经过缓冲的数据流没有停顿地送到 数据流运算处理模块 进行运算与处理。把乒乓操作模块当做一个整体,站在这个模块的两端看数据,输入数据流和输出数据流都是连续不断的,没有任何停顿,因此非常适合对数据流进行流水线式处理。所以乒乓操作常常应用于流水线式算法,完成数据的无缝缓冲与处理。
乒乓操作的第二个优点是可以节约缓冲区空间。比如在 WCDMA 基带应用中, 1 个帧是由 15 个时隙组成的,有时需要将 1 整帧的数据延时一个时隙后处理,比较直接的办法是将这帧数据缓存起来,然后延时 1 个时隙进行处理。这时缓冲区的长度是 1 整帧数据长,假设数据速率是 3.84Mbps 1 帧长 10ms ,则此时需要缓冲区长度是 38400 位。如果采用乒乓操作,只需定义两个能缓冲 1 个时隙数据的 RAM( 单口 RAM 即可 ) 。当向一块 RAM 写数据的时候,从另一块 RAM 读数据,然后送到处理单元处理,此时每块 RAM 的容量仅需 2560 位即可, 2 RAM 加起来也只有 5120 位的容量。

另外,巧妙运用乒乓操作还可以达到用低速模块处理高速数据流的效果。如图 2 所示,数据缓冲模块采用了双口 RAM ,并在 DPRAM 后引入了一级数据预处理模块,这个数据预处理可以根据需要的各种数据运算,比如在 WCDMA 设计中,对输入数据流的解扩、解扰、去旋转等。假设端口 A 的输入数据流的速率为 100Mbps ,乒乓操作的缓冲周期是 10ms 。以下分析各个节点端口的数据速率。
A 端口处输入数据流速率为 100Mbps ,在第 1 个缓冲周期 10ms 内,通过 输入数据选择单元 ,从 B1 到达 DPRAM1 B1 的数据速率也是 100Mbps DPRAM1 要在 10ms 内写入 1Mb 数据。同理,在第 2 10ms ,数据流被切换到 DPRAM2 ,端口 B2 的数据速率也是 100Mbps DPRAM2 在第 2 10ms 被写入 1Mb 数据。在第 3 10ms ,数据流又切换到 DPRAM1 DPRAM1 被写入 1Mb 数据。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到第 3 个缓冲周期时,留给 DPRAM1 读取数据并送到 数据预处理模块 1 的时间一共是 20ms 。有的工程师困惑于 DPRAM1 的读数时间为什么是 20ms ,这个时间是这样得来的:首先,在在第 2 个缓冲周期向 DPRAM2 写数据的 10ms 内, DPRAM1 可以进行读操作;另外,在第 1 个缓冲周期的第 5ms ( 绝对时间为 5ms 时刻 ) DPRAM1 就可以一边向 500K 以后的地址写数据,一边从地址 0 读数,到达 10ms 时, DPRAM1 刚好写完了 1Mb 数据,并且读了 500K 数据,这个缓冲时间内 DPRAM1 读了 5ms ;在第 3 个缓冲周期的第 5ms ( 绝对时间为 35ms 时刻 ) ,同理可以一边向 500K 以后的地址写数据一边从地址 0 读数,又读取了 5 ms ,所以截止 DPRAM1 第一个周期存入的数据被完全覆盖以前, DPRAM1 珠光膜最多可以读取 20ms 时间,而所需读取的数据为 1Mb ,所以端口 C1 的数据速率为: 1Mb/20ms=50Mbps 。因此, 数据预处理模块 1 的最低数据吞吐能力也仅仅要求为 50Mbps 。同理, 数据预处理模块 2 的最低数据吞吐能力也仅仅要求为 50Mbps 。换言之,通过乒乓操作, 数据预处理模块 的时序压力减轻了,所要求的数据处理速率仅仅为输入数据速率的 1/2
通过乒乓操作实现低速模块处理高速数据的实质是:通过 DPRAM 这种缓存单元实现了数据流的串并转换,并行用 数据预处理模块 1 数据预处理模块 2 处理分流的数据,是面积与速度互换原则的体现!

串并转换设计技巧
串并转换是 FPGA 设计的一个重要技巧,它是数据流处理的常用手段,也是面积与速度互换思想的直接体现。串并转换的实现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数据的排序和数量的要求,可以选用寄存器、 RAM 等实现。前面在乒乓操作的图例中,就是通过 DPRAM 实现了数据流的串并转换,而且由于使用了 DPRAM ,数据的缓冲区可以开得很大,对于数量比较小的设计可以采用寄存器完成串并转换。如无特殊需求,应该用同步时序设计完成串并之间的转换。比如数据从串行到并行,数据排列顺序是高位在前,可以用下面的编码实现:
prl_temp<={prl_temp,srl_in};
其中, prl_temp 是并行输出缓存寄存器, srl_in 是串行数据输入。对于排列顺序有规定的串并转换,可以用 case 语句判断实现。对于复杂的串并转换,还可以用状态机实现。串并转换的方法比较简单,在此不必赘述。
 
流水线操作设计思想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这里所讲述的流水线是指一种处理流程和顺序操作的设计思想,并非远程控制杀虫灯 FPGA ASIC 设计中优化时序所用的 Pipelining

流水线处理是高速设计中的一个常用设计手段。如果某个设计的处理流程分为若干步骤,而且整个数据处理是 单流向 的,即没有反馈或者迭代运算,前一个步骤的输出是下一个步骤的输入,则可以考虑采用流水线设计方法来提高系统的工作频率。




流水线设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3 所示。其基本结构为:将适当划分的 n 个操作步骤单流向串联起来。流水线操作的最大特点和要求是,数据流在各个步骤的处理从时间上看是连续的,如果将每个操作步骤简化假设为通过一个 D 触发器 ( 就是用寄存器打一个节拍 ) ,那么流水线操作就类似一个移位寄存器组,数据流依次流经 D 触发器,完成每个步骤的操作。流水线设计时序如图 4 所示。





流水线设计的一个关键在于整个设计时序的合理安排,要求每个操作步骤的划分合理。如果前级操作时间恰好等于后级的操作时间,设计最为简单,前级的输出直接汇入后级的输入即可;如果前级操作时间大于后级的操作时间,则需要对前级的输出数据适当缓存才能汇入到后级输入端;如果前级操作时间恰好小于后级的操作时间,则必须通过复制逻辑,将数据流分流,或者在前级对数据采用存储、后处理方式,否则会造成后级数据溢出。

WCDMA 设计中经常使用到流水线处理的方法,如 RAKE 接收机、搜索器、前导捕获等。流水线处理方式之所以频率较高,是因为复制了处理模块,它是面积换取速度思想的又一种具体体现。

数据接口的同步方法



数据接口的同步是 FPGA/CPLD 设计的一个常见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设计不稳定都是源于数据接口的同步有问题。

在电路图设计阶段,一些工程师手工加入 BUFT 或者非门调整数据延迟,从而保证本级模块的时钟对上级模块数据的建立、保持时间要求。还有一些工程师为了有稳定的采样,生成了很多相差 90 度的时钟信号,时而用正沿打一下数据,时而用负沿打一下数据,用以调整数据的采样位置。这两种做法都十分不可取,因为一旦芯片更新换代或者移植到其它芯片组的芯片上,采样实现必须从新设计。而且,这两种做法造成电路实现的余量不够,一旦外界条件变换 ( 比如温度升高 ) ,采样时序就有可能完全紊乱,造成电路瘫痪。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不同情况下数据接口的同步方法:

1. 输入、输出的延时 ( 芯片间、 PCB 布线、一些驱动接口元件的延时等 ) 不可测,或者有可能变动的条件下,如何完成数据同步?

对于数据的延迟不可测或变动,就需要建立同步机制,可以用一个同步使能或同步指示信号。另外,使数据通过 RAM 或者 FIFO 的存取,也可以达到数据同步目的。

把数据存放在 RAM FIFO 的方法如下:将上级芯片提供的数据随路时钟作为写信号,将数据写入 RAM 或者 FIFO ,然后使用本级的采样时钟 ( 一般是数据处理的主时钟 ) 将数据读出来即可。这种做法的关键是数据写入 RAM 或者 FIFO 要可靠,如果使用同步 RAM 或者 FIFO ,就要求应该有一个与数据相对延迟关系固定的随路指示信号,这个信号可以是数据的有效指示,也可以是上级模块将数据打出来的时钟。对于慢速数据,也可以采样异步 RAM 或者 FIFO ,但是不推荐这种做法。

数据是有固定格式安排的,很多重要信息在数据的起始位置,这种情况在通信系统中非常普遍。通讯系统中,很多数据是按照 玻璃垫片 组织的。而由于整个系统对时钟要求很高,常常专门设计一块时钟板完成高精度时钟的产生与驱动。而数据又是有起始位置的,如何完成数据的同步,并发现数据的 呢?

数据的同步方法完全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采用同步指示信号,或者使用 RAM FIFO 缓存一下。到数据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很简单,随路传输一个数据起始位置的指示信号即可,对于有些系统,特别是异步系统,则常常在数据中插入一段同步码 ( 比如训练序列 ) ,接收端通过状态机检测到同步码后就能发现数据的 了,这种做法叫做 车位管理系统盲检测

上级数据和本级时钟是异步的,也就是说上级芯片或模块和本级芯片或模块的时钟是异步时钟域的。

前面在输入数据同步化中已经简单介绍了一个原则:如果输入数据的节拍和本级芯片的处理时钟同频,可以直接用本级芯片的主时钟对输入数据寄存器采样,完成输入数据的同步化;如果输入数据和本级芯片的处理时钟是异步的,特别是频率不匹配的时候,则只有用处理时钟对输入数据做两次寄存器采样,才能完成输入数据的同步化。需要说明的是,用寄存器对异步时钟域的数据进行两次采样,其作用是有效防止亚稳态 ( 数据状态不稳定 ) 的传播,使后级电路处理的数据都是有效电平。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保证两级寄存器采样后的数据是正确的电平,这种方式处理一般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错误电平数据。所以仅仅适用于对少量错误不敏感的功能单元。

为了避免异步时钟域产生错误的采样电平,一般使用 RAM FIFO 缓存的方法完成异步时钟域的数据转换。最常用的缓存单元是 DPRAM ,在输入端口使用上级时钟写数据,在输出端口使用本级时钟读数据,这样就非常方便的完成了异步时钟域之间的数据交换。

2. 设计数据接口同步是否需要添加约束?

建议最好添加适当的约束,特别是对于高速设计,一定要对周期、建立、保持时间等添加相应的约束。

这里附加约束的作用有两点:

a. 提高设计的工作频率,满足接口数据同步要求。通过附加周期、建立时间、保持时间等约束可以控制逻辑的综合、映射、布局和布线,以减小逻辑和布线延时,从而提高工作频率,满足接口数据同步要求。

b. 获得正确的时序分析报告。几乎所有的 FPGA 设计平台都包含静态时序分析工具,利用这类工具可以获得映射或布局布线后的时序分析报告,从而对设计的性能做出评估。静态时序分析工具以约束作为判断时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标准,因此要求设计者正确输入约束,以便静态时序分析工具输出正确的时序分析报告。

Xilinx 和数据接口相关的常用约束有 Period OFFSET_IN_BEFORE OFFSET_IN_AFTER OFFSET_OUT_BEFORE OFFSET_OUT_AFTER 等; Altera 与数据接口相关的常用约束有 Period tsu tH tco 等。
出处: bbs.edw/dispbbs.asp?boardID=41&ID=105179&page=7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6:2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6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数据   设计   模块   处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