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常用名词解释

阅读: 评论:0

一、 名词解释
1渗透率突进系数:是反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差异程度的一个定量统计参数(TK)指单砂层内渗透率极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即TK =K深紫外固态激光器max/KTK是评价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即TK1TK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注入剂厚度波及系数大,驱油效果好。数值越大,说明渗透率在垂向上变化大。注入剂易由高渗透程突进,波及系数小,水驱油效果差。
2层内夹层:层内夹层是指位于单砂层内部的相对低渗层或非渗透性岩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夹层对地下流体具有隔绝能力或遮挡作用,因而对水驱油过程有很大影响。常见的夹层有泥(页)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含砂泥岩等,此外还包括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硅质、钙质条带等。
3溶解气驱:溶解气驱的驱油动力是从石油中分逸出来的溶解气体的膨胀力。溶解气驱动能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油溶解气体的数量。实现溶解气驱的条件是:油藏与外部水体连通极差或完全封闭(如岩性油藏),或者采出量大大超出水体的补给能量,又没有气顶存在,且油藏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溶解气从油中分离出来,从分散的泡状存在于油中,当压力降低
时气泡膨胀把油推向井底。
4表外储量:是指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当原油价格提高或工艺技术改进后,某些表外储量可以转变为表内储量。
5油藏动态监测:油田全面投入开发以后,地下油层中油水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而这些变化的各项第一性资料,就必须进行油田动态监测。油藏动态监测的内容一般包括:①流量监测②油水井压力监测③油井产出剖面和注水井吸水剖面监测④井下技术状况监测⑤油层水淹监测。除此之外还有特殊类型的油藏动态监测,如:稠油高凝油田;有气顶油藏;底水油藏和凝析油气藏的监测。
6沉积时间单元
7储层敏感性:储层中存在的粘土、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等敏感矿物与外来的钻井液、洗井液、压井液、压裂液、酸化液等所携带的固体微粒接触,导致储层渗流能力及产能的的下降。储层对于各种类型液体的敏感程度称为储层的敏感性。
8采油速度:年产油量(Q)与地质储量(N)之比采油速度(v),即v= (Q/ N)×100%
用上述公式可以计算油田、开发区、排间、井组、单井的采气速度。它是表示油田开发快慢的一个指标。
9层内非均质性:指油层内部各段在岩性、物性、层理构造、韵律等方面的差异。层内非均质性是造成层内矛盾的内因,是影响油层水洗厚度大小和驱油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10层间非均质性:指各油(气)储层之间在岩性、物性、产状、产能等方面的差异。层间非均质性是造成层间矛盾的内因,是多油层注水开发油田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11原始地层压力:油(气)层开采以前的地层压力,称为原始状态下的地层压力,单位为MPa柴油车尾气处理。原始地层压力一般都是通过探井、评价井(资料井)试油时,下井底压力计至油(气)层中部测得。原始地层压力也可以用试井法、压力梯度法等求得。
12测井相分析:利用有效的测井方法所获取的地下岩层信息来判断和划分沉积相。首先在取心井中选择有效测井方法,根据测井曲线形态或参数划分测井相,然后与岩心分析的沉积相进行相关对比,建立测井相模式,以此为标准,对各井进行测井相分析。目前有曲线分析(定性测井相分析)和自动测井相分析(定量测井相分析)两种方法。
13储层非均质:
14驱油效率与采收率:驱油效率是指在驱油剂波及范围内,所驱替出的原有体积与总含油体积的比值称为驱油效率,也叫微观波及系数。其计算方法:
ED=1—SOr/SO
式中ED驱油效率;SOr驱替后的剩余油饱和度;SO驱替前的含油饱和度。
采收率是指油(气)田采出的油(气)量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15层内夹层:位于单砂层内部的相对低渗透率层或非渗透性岩层。
16开发层系:在多油(气)层油(气)田中,把地质特征相近的若干油(气)层组合在一起,单独用一套井网及注采系统进行开发,这套油、气层叫开发层系。
17注入水波及体积系数:又称扫油体积系数,是指存水量(累积注水量与累积产水量之差)地下体积与油层有效孔隙体积之比,即油层水淹部分的平均驱油效率。是反映驱油效率大小的一个指标。
18储层敏感性评价:
19压力系数:指实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压力之比值。压力系数是衡量地层压力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标。压力系数为0.8—1.2为正常压力,大于1.2为高压异常,小于0.8为低压异常。
20流度与流度比:流体的流度(λ)是指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有效渗透率(K)与其粘度(μ)的比值。如水和油的流度(λWλO)可表示为λW=KWWλO=KOO流度表示流体流动能力的大小。流度越大,流动能力越大。
流度比(M)是指驱替相(水)的流度λW与被驱替相(油)的流度λO的比值,即M= λWO
21变异系数与突进系数:
22原始油层压力与目前油层压力:
23生产压差:
24采液指数:指单位采油压差下油井的日产液量。它代表油井见水后生产能力的大小。
25三次采油:油藏经过一、二次采油或保持压力方法采油后,再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如注入热介质、化学剂或能与原油混渗的流体开采剩余和残余在油藏中的原油,以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这种方法叫三次采油,简称“EOR”。
26渗透率级差:
27边缘注水与面积注水:边缘注水是指注水井按一定的形式分布在油田边界线上或油水过渡带内进行注水,也叫缘上注水;面积注水是指注水井与采油井按一定的形状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油田上进行注水。按注水井与采油井比例关系和排列方式可分为三点法、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九点法、反九点法等。面积注水是一种强化注水方式,一般适用于分布面积较小、形态不规则、连通性差、渗透率低的油层及各种复杂类型的油藏。
28五点法注水:采油井排与注水井排相间排列,由相邻四口注水井构成的正方形中心为一口采油井,或由相邻四口采油井构成的正方形中心为一口注水井。这种注水方式叫五点法注水。每口注水井与周围四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四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数比为11
29九点法注水:按正方形井网布置的相邻两排注水井排之间为一排采油井与一排注水井相间的井排。这种注水方式叫九点法注水。每口采油井与两口采油井相关,每口采油井受八口注水井影响,其注采井数比为31
30沉没度:指从抽油泵固定阀到油井液面之间的距离,即泵沉没在动液面之下的深度。沉没度大小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原油粘度愈大,流体阻力愈大,要求沉没度愈大,相反则要求小。实物展台
31注采比:指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与采出物(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可分为月注采比、季注采比、年注采比。其计算公式为RIP=QiwQ/ Qo Bo/ρoQw)式中RIP温热理疗床注采比; Qiw注水量,m3Q—溢流量,m3 Qo中继机产油量,tBo原油体积系数;ρo原油密度; Qw产水量,m3
32水压驱动气藏:指天然气的采出主要靠地层水和岩石体积弹性膨胀能量,或靠不断补充地层水能量的气藏。
33气举启动压力:开动压风机向油、套管环形空间注入压缩气体,环形空间内液面被挤向
下(如不考虑液体被挤入油层,则环形空间内的液体全部进入油管),油管内液面上升,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下降到管鞋时,压风机达到最大的压力,称为启动压力。
34油井自喷条件:
35油嘴:是控制和调节自喷井生产压差和产量的设备。选用不同井径的油嘴,可造成不同的生产压差,油井就有不同的产量。按其安装未知的不同,可分为井口油嘴和井下油嘴。井口油嘴一般装在生产阀门后面的出油管上,井下油嘴装在配产管柱的配产器上。井口油嘴是一个中心带孔,外面带有螺纹的钢质圆柱体,可分为简易油嘴、可调节油嘴、多孔油嘴、滤网式油嘴等。其孔径大小不一,最小为1.5mm,最大为20mm
36泵效:又叫抽油系数,是指抽油泵实际抽出的油量与理论抽出的油量之比。泵效达到70%以上是高效,一般只有40%—50%左右,甚至更低。影响泵效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冲程损失、气体侵入、漏失、泵筒未充满等。
37示功图:为反映井下抽油泵工作状况,由动力仪测得的一种图形。通过示功图的分析,可以了解抽油装置各项参数配置是否合理,抽油泵工作性能好坏,以及井下技术状况变化等。把示功图与液面资料结合进行分析,还可了解油层的供油能力。
38聚合物驱:是指通过在注入水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增加水相黏度和降低水相渗透率,改善流度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聚合物驱只是在原来水驱的基础上添加了聚合物,因此它又称为改性水驱。
二、
1何为储层非均质性,其内涵是什么?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表征储层特征的参数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
在开发储层评价中,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具有双重的非均质,即赋存流体的岩石的非均质性和岩石空间赋存的流体的性质和产状的非均质性。其两者往往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但岩石非均质性又往往是主要的主导的因素。对储层岩石非均质性来讲,可以说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而岩石的非均质性又进而控制着储层孔隙空间中流体的分布和流动。虽然岩石的许多性质都是非均质的,但影响流体在其中分布和流动的那些性质及其变化,却是油田开发中储层描述和评价的重点内容。
2油藏驱动类型可以分为几类并详水压驱动和溶解气驱?
所谓油藏的驱动方式,就是指油藏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依靠哪一种能量来驱出油气。油藏的驱动方式和类型可以分为①水压力驱动②气压驱动③弹性驱动④溶解气驱⑤重力驱动
3为什么说亲水油层比亲油油层驱油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实验模拟和现场实验结果都表明,在同样的注入倍数时,亲水油层可以获得比亲油油层高的采收率。同时强亲水油层的开发特点是:有较长时间的低含水期,进入高含水上升很快。
亲水油层比亲油油层驱油效果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注水时流体的分布状态和流动特点不同②毛细管力的吸水排油作用。
4影响油层内油水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 渗透率分布的影响:①油层水淹厚度随K极差增大而减少②高K电动车测功机段所占比例越大,水淹程度越大。
(2) 层理构造类型的影响:①交错层理中,沿平行层理纹层方向易沿高渗指进沿垂直层
推进均匀,波及厚度大②不同层理类型驱油效率不同,如直线型层理一般规模大易形成不均匀指状水淹;微型交错层水在岩石中迂回而缓慢的推进,易形成较大的ED,一般中小型弧状层理ED介于两者之间。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3:0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6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压力   油层   储层   油藏   油井   监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