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阅读: 评论:0

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特征----1edb1552-7157-11ec-a340-7cb59b590d7d
    幼儿期,也称为学前期。
仿真软驱    到3岁时,孩子们就可以分辨圆、正方形和三角形;4岁时,他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5岁时,他能识别椭圆、钻石、五边形、六边形和圆形,并能将矩形折叠成正方形,将正方形折叠成三角形。对于儿童来说,区分不同几何图形的难度是不同的。从易到难的顺序是:圈→ 广场→ 半圆→ 长方形→ 三角形→ 五角形→ 梯形→ 金刚石
    大小知觉: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去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幼儿,由于经验的作用,已经可以单凭视觉指出一堆积木中大小相同的。
    整体感知和局部感知:一般来说,4~5岁时只能看到物体的个别部分;6岁时,他开始看到整个部分,但不稳定;从7岁到8岁,孩子们可以看到部分和整体,但在这个时候,孩子们往往无法将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在8-9岁时,似乎所有的部分都同时整合成一个整体,以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8岁的孩子说:“我看见一个水果做的人。”
    方位知觉:3岁仅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也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的水平。在5—7岁时,幼儿初步掌握左右方位,不过这时幼儿要依靠自己为中心才能完成任务。7—9岁时,儿童渐渐掌握左右的相对性(学会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间的左右方位),但是还不能灵活运用,有时还要依赖自身动作和表象。儿童准确辨别左右方位要在9—11岁时方能完成。
    时间感知:儿童首先感知一天的早、中、晚,然后感知一周内的时间序列,最后识别一年四季的时间序列。5-6岁的儿童可以根据今天来划分前天、昨天、明天和后天,并且可以在一天和一周内识别时间序列,但仍然难以识别一年内的时间序列。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区分上午、下午和一周中的哪一天,但他们不能区分时间的长短。5-6岁的儿童不使用计时工具,他们对时间的估计非常不准确。当儿童7-8岁时,他们开始使用计时工具,时间感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逐渐接近成人。7岁是儿童时间观念发生质的变化的年龄。
    2岁时,儿童已经可以照绘圆圈和直线,4岁可以画十字形。
    游戏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自然本能活动。游戏中有角、动作、语言和玩具材料。儿童
练习和发展各种能力,如行动协调能力、言语交际能力
    心理活动能力等,并不断地积累有关生活的知识经验,使自己逐渐走向社会。
    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孩子们会有不同的水平和不同类型的游戏。
    1、感觉运动游戏
ccyv2    即功能性游戏、实践性游戏和实践性游戏。这些游戏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组成。例如:敲钟、拍手、滚球、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机是感受运用运动器官所获得的乐趣。功能性游戏在2岁之前最多,之后比例逐渐下降。
    2、象征性游戏
    或称为想象游戏,也称为模拟游戏,是2-7岁学龄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游戏中有符号或替代物。孩子们把一件事当作另一件事,即“以物代物”,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2-3岁的儿童可以使用对象而不是自己。例如,木块变成汽车,塑料瓶变成轮船。角游戏大约在5岁开始,如玩洋娃娃、开商店、开医院等。到6岁时,它们会产生为他人安排角的行为,并仔细设计角的活动。
    3、结构性游戏
    孩子们使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积木、塑料、泥、沙、雪等)来构建游戏对象,如积木、塑料、泥瓦匠、折纸、雪人、沙和泥。它是从游戏活动到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它在早期具有象征意义,在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只有在4岁或5岁之后,我们才能在游戏中使用更复杂的平面形状和三维结构。在大约4岁的时候,孩子们开始为盖房子和其他活动而玩耍。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游戏规则判胜负的竞赛性游戏,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如下棋)、运动技巧方面的游戏。规则性游戏多在7岁以后发展起来。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动作技能的要求不同,这种游戏从幼儿一直延续到成人。
    学龄前儿童的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汇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使用句子的能力也在发展,大致按照以下趋势。(1) 从单句到复句的发展;(2) 从陈述句到各种形式的句子;(3)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4) 从简单句到句子修饰和精确的发展。在学龄前后期,掌握一些最简单的书面语言是可能的。
桥梁同步顶升
    学前期儿童语言能力各阶段主要特点:
    在3岁之前,儿童的言语基本上是以对话的形式回答成年人提出的问题或向成年人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
    3岁左右时幼儿虽然已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由于词汇贫乏,表达显得很不流畅。
    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晰地说话,他们的词汇已经开始丰富,他们喜欢与家人和同龄人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但有时他的演讲会断断续续。
    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
    在学习的早期阶段存在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现象,即有声自语。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即内心思考时的语言)的过渡形式,是人类意识的真正开始。
    外部语言内化以后,语言可以代替具体事物,儿童获得的知识,开始用语言符号固化在大脑中,并逐渐发展出抽象逻辑思维,使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人能认识丰富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关系,能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和预测。因此,语言发展对儿童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思维逐渐形成和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经历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发展形式,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这是人的思维的最低级形式。婴儿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如婴儿看见布娃娃,他会拿起布娃娃做游戏;布娃娃被拿走,他的游戏也就停止了。
    2岁左右,儿童特定形象思维萌芽,3岁左右,儿童特定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所谓具象思维,是指基于表象的思维。外表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它是一种由感官处理的信息。它只概括了对象的轮廓,不能反映对象的详细特征。意象思维使儿童具有延迟模仿的能力(即,当行为原型消失时,儿童仍能模仿)。儿童可以在头脑中构思活动和
事件的顺序,并据此开展活动。在这一时期,儿童对词语的理解是一个特定的形象,他们不知道词语所代表的一般内容。例如,孩子们认为“儿子”指的是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猫”只代表他家里的小猫或他见过的几只猫。
    从学前中期开始,逐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到学前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已比较明显。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反映,用词语来标志,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和发展体现在
    以下两方面:(一)幼儿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他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比如:“螃蟹为什么横着爬,人为什么直着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小蝌蚪为什么变成了青蛙?”……(二)逐步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幼儿能根据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如把汽车、电车、轮船、三轮车放到一起,说“它们都可供人乘坐”;把狮子、老虎、狐狸、狼、大象放到一起,说“它们都是动物”;五、六
岁的孩子已能够准确运用野兽、玩具、水果、家具、交通工具等许多概念,而且能结合生活中的大量事实,理解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会说:“他打针不哭,真勇敢。”“我们俩互相帮助。”“别乱看了,上课要认真。”等。这里的“勇敢”、“认真”、“互相帮助”都是十分抽象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理解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上。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在自我评价和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如自尊、自信、羞耻感等。自我控制反映了一个人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包括独立、坚持和自我控制。
    自我评价发生于学前初期,约在3、4岁之间。随着自我评价能力的产生,逐渐发展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硅气凝胶
奶茶杯架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早期学龄前儿童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往往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此外,他们对成年人
的评价持轻信的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或不是)一个好孩子”。在学前后期,独立评价开始出现,并逐渐对成人评价持批判态度。如果成年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不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问题、申辩,甚至表示厌恶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超微电极
    幼儿只能评价一些外在行为,而不能评价其内在状态和道德品质。例如,问孩子“你为什么说你是个好孩子?”4岁的孩子回答说:“我不打架”或“我不抓玩具”。6岁的孩子可以谈论一些抽象的和内在的品质特征,如“我服从并遵守纪律”或“我会谦逊和友好地对待孩子”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龄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相对简单、一般。他们通常只根据一个或两个方面或部分来评估自己,例如
    ,“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大班儿童会指出“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得不好”。
    家庭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教养会减缓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甚至产生不良倾向。例如,严厉(专制)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退缩和怀疑心理,对做事缺乏自信;溺爱(顺从)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和不负责任;保护型(限制型)易使儿童缺乏主动性、脆弱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7)社会行为的发展
    从游戏开发的不同阶段观察社会行为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幼儿通常以这种方式玩耍。现阶段,儿童游戏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婴儿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他人的存在。
    2、平行游戏阶段
    3岁左右的孩子会一起玩耍,互相玩耍。他们会注意到他们之间没有交流
    其他幼儿的存在,幼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3.联合游戏阶段
    4岁以后,幼儿会留心别人的游戏,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对方的游戏中,并且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孩子们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会行为,但每个孩子在游戏中仍然关注自己的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3-06-05 00:4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64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游戏   儿童   发展   思维   评价   孩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