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之处分析
在BIM的逆向建模技术之中,利⽤激光点云扫描仪进⾏⾃动建模或⼈⼯辅助建模,得到⼯程模型,这是⼀种常规的理解。在今天的技术条件限制下,有许多不⾜之处,多是因为太拘泥于⾮要⼀个BIM⼯程模型所致,本⽂略举⼏例分析。
典型场景1:砌墙的进度信息采集与劳务费结算
在逆向建模上,即扫描仪采集的原始数据必须经过⼯程模型软件,才能送到下⼀步流程。这个BIM模型环节可能会是导致整个流程效率降低的原因。
设定此砌墙⼯程是按⾯积结算的,每天进度不⼀,使⽤三维激光点云扫描仪采集数据,BIM团队负责建模计算其⾯积,使⽤Revit建模软件,连接到算量造价软件及⼯程款⽀付管理系统之中。⼯程进度是随时受着各种现场情况的影响,下班时这⾯墙可能只砌了⼀半或四分之⼀,那么是否要在Revit⾥⾯建⼀道1/4⾼度的墙体?第⼆天再建⼀半的墙?(BIM技术是产⽣于西⽅国家、反映了业已充分发展的装配化⼯艺,⽽不是中国⽬前以流体混凝⼟、钢筋和散装砌砖⼯艺)
参数化建模
当前的BIM设计模型或⼯程模型是⽆法满⾜这种现场追踪的需求的,也⽆法跟随现场情况⽽不断建⽴模型。这需要逆向建模技术加以补充。
现在最新的⼈⼯智能技术已经可以识别并且⾃动测绘墙体⾯积,⽆需⼈⼯建⽴BIM⼯程模型,即可将
⼯程量的数据送给下⼀流程——建⽴在区块链平台上的交易流程——劳务费直接发放给相应的农民⼯。
所以,新⼀代的BIM概念,其模型的范围不应当仅仅局限于Revit这类⼯程模型(受制于⼈⼯建模的低效率),⽽要扩展为所有可计算的数据源,包括数据库、点云和影像。
开关柜无线测温装置
恒温恒湿净化实验室典型场景2:竣⼯模型及弱电对象的三维表达 型采
竣⼯模型要使⽤最⾼等级的建模标准,意味着模型的尺⼨最⼤、数据量最⼤,也即成本最⾼。但是⽬前的建模软件技术尚⽆法完全满⾜这种需求,尤其是在中国,⼏乎没有⼩房⼦,都是⼤楼、⼤型基础设施项⽬。
尤其是弱电系统的对象的模型表达技术,更加难解。弱电系统的⼩⼩的对象很多,传感器、摄像头、插座的数量动辄成千上万,线缆纤细、接头⽆数。其实强电系统的线缆早已普遍使⽤桥架代替,略去线缆建模的技术问题。弱电系统⼏⽆可建模之对象。远程控制杀虫灯
NavVis视觉点云应⽤
就算是解决了建模的问题,这些竣⼯模型之中的三维对象是否能派的上⽤场的问题就更不⽤说了。在这种格局下,耗费⼤量成本去创建⼯程模型根本就不是⼀个⽅向。这需要替代的解决⽅案,⽬前所见,最佳⽅法是视觉点云技术。
NavVis视觉点云
仓储室内定位系统视觉点云的成果发布到浏览器中,令普通的技术⼈员就可以简便操作(消费级界⾯),添加兴趣点(POI)来表达各种对象的属性信息、图⽚和各类附件,甚⾄于读取传感器数据或摄像头视频直接显⽰在页⾯上。
另外,在表达线路的逻辑关系上,还有⼀种看起来很传统的⽅法:
打包交易
ARCHIBUS系统中表达弱电逻辑关系
不过这种操作是置于⽹页界⾯上,使⽤HTML5技术作图,并且可以使⽤Excel数据表进⾏参数化驱动(相当于⾃动制图)。注意,底图是使⽤BIM模型⾃动⽣成的平⾯图,在导⼊到⽹页之后,再辅以⼆维线条表达逻辑关系。
这种表达⽅法颇似机电专业的系统图,是⼀种与抽象的表达⽅法。虽然相⽐于BIM⼯程模型来说,既不三维、也不具象,但简单有效,是⾮常现实的解决对策。
再说,论具象,⼯程模型⽆论多么逼真,也⽆法达到现场实景照⽚那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