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生物富集: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取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 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办公桌隔断
2、生物放大:污染物累积现象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提高而在生物体内逐步增加的现象。 3、表面附着: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附着在生物体或生物体表面,并被吸附着,而且造成对生物的污染和危害。 4、生物转变:进入生物体内的污染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改变。
5、行为毒性:指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光照、温度、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6、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7、指示生物:对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氧气、二氧化碳等特殊物质)能够产生各种反应信息的生物,即对污染变
化反应敏感的生物。
8、剂量-效应关系:由于生物暴露于不同剂量或浓度的受试物下将有不同的反应,如抑制生长、活性下降、严重时导致死亡,
因此可建立起剂量-效应关系。
9、PFU法:利用泡沫塑料块作为人工基质,以微生物在PFU法的集速度对水体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
10、1浮游生物:指随波逐流地生活在水体中的微型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11、2着生生物:附着于长期浸没在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有机落。
12、3底栖动物:生活在水体底部,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的大型无脊椎动物。
13、环境三致物:指能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物质。
14、大肠落:一在37°培养24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无芽孢菌。
15、1入侵种:某一地区或水域原先没有,通过各种途径从其他地区侵入这一地区或水域并对特有种
造成了危害的生物。
16、2消失种:PFU集的原生动物出现一次的种类或连续多次出现,消失了再也未出现过的。
17、3拓殖种:PFU集的原生动物第一次重复出现的种类。
18、4居留种:PFU集的原生动物,以前出现过的老的种类,又断断续续的生物。
19、5复见种:PFU集的原生动物,曾经消失过,后来又出现的。
20、6先驱种:又称先锋种,在空白地带首先定植生存的植物种
21、1生产量:指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水体积产生的生物有机质的重量。
22、2现存量:指水生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
23、收获量:一定时间内捕捞出的那一部分产量。
24、毒性:一种化学物接触或进机体后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25、半数致死剂量(LD50)(浓度-LC50):指某实验总体的受试动物中引起半数死亡的剂量浓度。
26、毒效应:通过机体代谢后的有效剂量与靶细胞相互作用,从而使有机体产生毒效应。
27、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或落的状况和变化及其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效应。阐明环境污染从生物学角度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高依据。 28、湿法消解法:利用强酸(浓硫酸、浓硝酸)与生物样品共同煮沸,将样品中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除去。
29、灰化法:或氧使样品在高温条件下分解并用适当的溶液溶解或吸收分解产物,制成分析试验。
30、安全浓度:就是在污染物的持续作用下,生物可以正常存活、生长、繁殖的最高毒物浓度。
31、在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水中,集速度明显加快。而在毒物污染的水种,由于种数和丰度较低,致使入侵到PFU的概率也低,集速度明显减缓。因此,用PFU法可以鉴别水体是有机污染还是毒物污染。
32、由于河流本身自净作用的结果,水质的污染程度会出现逐渐下降直至恢复正常的现象。这种污染的下降反应在相应的理化指标和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上。
33、将受有污染物污染的河流按照污染程度和自净,自上游向下游划分为四个相互连续的河段,即多污带、α—中污染带、β—中污染带,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
34、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并不单纯决定鱼类污染,其他条件如地理、气候、以及河流的底纸、流速、水深等对生物的生存和分布也有重要影响,而且河流上游和下游的生物区采也存在天然差异。
35、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后,在其各部位的分布规律与吸收污染的途径、植物的品种、污染物的性质有关。
36、生物转变的结果可以使污染物的毒性降低或毒性增加,许多污染物转变成致癌物。
37、污染物对植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只要表现为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
38、测定生物样品中的无机物时,需把大量有机物去掉,或将生物样品的有机物破坏分解,使监测分析对象成为简单的无机化
合物和单质即转为易于测定的物质。
39、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生物的落结构和个体数量就会发生变化,最终结果是敏感生物死亡,抗性生物旺盛生长,落结构单一,这是生物落监测法的理论依据。
40、初级生产力取决于自养生物的现存量及其组成、养分、光、温度、水的运动及动物的摄食等生态因子。
41、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所产生的有机质的量即为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42、细菌总数是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经过37℃24h的培养所生长的各种细菌菌落总数,国标规定不超过100个。
43、水中所含大肠杆菌的数量,通常用大肠杆菌来表示,其意义为1L水中所含的大肠杆菌数。国标规定大肠杆菌3个/L,在流行病学上是安全的。
44、自来水必须经过消毒,因此有适量的余氯在水中,以保持持续的杀菌能力防止外来的再污染。国标规定,用氯消毒时,出厂水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管网未梢水不低于0.05mg/L。
45、大肠杆菌被选作致病菌的间接指示菌的原因是:大肠杆菌是人肠道中正常的寄生菌,数量很大,对人较安全,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与致病菌相近,而且检测技术简便,因而被选用。
46、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落和种的状况和变化及其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发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47、生物监测的特点:综合性、长期性、累积性、灵敏性和经济性。
48、生物监测的主要方法:生态学方法、生理生化方法、毒理学与遗产毒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法。
49、水生生物监测断面布局设的原则:代表性,与水化学监测断面布设的一致性,水环境的整体性、经济性、连续性。
50、湖泊水库一般应在下述水域布设监测采样点:入湖口区、湖中心区、出口区、最深水区、沿湖边排污口区、湖相对清洁区。
51、浮游生物是指随波逐流地生活在水体中的微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52、人工基石采样的优点是随意放置、表面均匀,而且能控制表面的类型、面积和方向。
53、目前广泛使用的采集生物的人工基石有载玻片、聚酯薄膜和PFU。
54、叶绿素a测定分光光度计设定的波长为:750nm、663nm、645nm、630nm。
55、细菌总数测定实际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后,所生长细菌菌落数。
56、目前采用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有静态试验、半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
57、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鱼的大小要一致,鱼的平均体长以不超过5-7cm为宜,最大鱼体不得超过最小鱼的1.5倍。
58、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对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组合体的类型和功能及组成要素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察的过程。
二.判断题
1.水中的细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病原菌(或称致病菌),其中只有更少的病原菌能经食道进入肠道引起疾病(对)
2.生态监测分为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错)
3.特伦特生物指数值越低,表示污染越轻【严重】(错)
4.在PFU实验中显微镜观察到的第一次重复出现的叫入侵种【拓殖种】(错)
5.PFU实验中、泡沫塑料孔的大小、颜对微型生物的生长无影响(对)
6.生物积累是针对不同营养液而言的(对)
7.水污染生物监测中河流宽度50m以上【下】的在河中心设一个采样点(错)
8.PFU实验的材料在用之前,先用蒸馏水浸泡6-12h【12-24h】消毒(错)
9.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中预备实验的目的是淘汰体质弱的和生病的鱼【确定正式实验所需的浓度范围】(错)
10.贝壳生物指数值越小【大】,水体越清洁、水质越好(错)
11.PFU实验材料在用之前,先用蒸馏水浸泡12-24h消毒(对)
12.根据河流流经区域的长度,至少设两【3】个采样点,排污口附近及其下游【上游】(错)
13.PFU试验中曾经消失过,后来又出现的消失种【复见种】(错)
14.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的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错)
15.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的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对)
16.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货常规监测(对)
17.污染物的毒性只有通过生物才能反映出来(对)
18.污染物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提交而在体内增加,称为生物浓缩(错)
19.污染物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提交而在体内逐步增加,称为生物放大(对)
20.污染物被生物吸收并在体内积累,使其浓度高出环境很多倍,称为生物浓缩(对)
21.污染物被生物吸收并在体内积累,使其浓度高出环境很多倍,称为生物放大(错)
22.生物浓缩是针对生物个体而言,生物放大是针对食物链而言(对)
23.生物浓缩是针对食物链而言,生物放大是针对生物个体而言(错)
24.流经城市的河段而设监测断面至少在流入城市前和【流经城市排污段】流出城市后河段而设2【3】个断面(错)
25.流经城市的河段而设监测断面至少在流入城市前和流出城市排污而设两个断面(错)
26.宽度50m以下的河段,每个生物监测断面在河中心设1个采样(对)
27.宽度50-100m的河段,每个生物监测断面在河左右各设2个采样(对)
28.宽度100m以上的河流,每个生物监测断面设左,中,右设3个采样(对)
29.宽度100m以上的河流,每个生物监测断面设左,右2个采样(错)
30.宽度50-100m的河流,每个生物监测断面在河中心设1个采样(错)
31.浮游生物是水生食物链的基础,对环境变化敏感(对)
32.江河中,浮游生物采样在水面1【0.5】m左右(错)
33.湖泊,水库浮游生物采样,如水深不超过两米,在表层0.5m处采样(对)
34.湖泊,水库浮游生物采样,水深5m以内,在水面0.5,1,2,3,4m出取样混合(对)
35.浮游生物的采样如需活体观察,样品不应太浓,不应完全充满容器,避免日光照射(对)
36.浮游生物采样为使样品能较长时间保存,可以加入4%左右的福尔马林(对)
37.浮游生物采样为使样品能较长时间保存,可以加入10%左右的福尔马林(错)
38.浮游生物定量【定性】是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其中的种类组成(错)
39.浮游生物定性【定量】测定主要记录所采集样品中浮游生物的数量(错)
40.S-R计数框总面积为1000mm2总体积为0.1【1】ml(错)
41.S-R计数宽的总面积为100mm2【1000】,总体积为1ml(错)
42.S-R计数框长20【50】mm,宽20mm,深0.25mm,总体积1ml(错)
43.网格计数框总面积为400mm2总体积为1【0.1】ml(错)
44.网格计数框总面积为1000【400】mm2总体积为1【0.1】ml(错)
45.网格计数框长为20mm,宽为0.25【20】mm。总体积为1【0.1】ml (错)
46.长条计数法以目测微尺的宽【长】作为一个长条的宽度(错)
47.视野计数法计数的视野数,一般至少5【10】个(错)
48.底栖生物指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制表面上的微型生物落(错)
49.着生生物测定的人工基质一般固定在睡眠5-10【15】cm处(错)
50.PFU实验中,第一次重复出现的种类叫拓殖种(对)
51.PFU实验中,以前出现过老的种类,有断断续续的出现,叫复见种【居留种】(错)
52.PFU实验中,第1,2周所见的种类为先驱种(对)
53.PFU实验中,如集速度加快表明水体是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对)
小型塑料封口机54.PFU实验中,如集速度明显减缓表明集体遭受毒污染(对)
55.PFU实验中,如集速度加快表明集体受毒污染(错)
56.PFU实验中,如集速度明显减缓表明水体是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 (错)
57.底栖动物指生活在水底,不能通过30目分样塞的大型无脊椎动物(错)
58.水体中颤类数量小于100条/m^2,表明水体未受污染(对)
59.β中污带水体水为灰,BOD值相当高(错)
绿隔热玻璃60.α中污带水体氯化作用占优势,绿植物大量出现。(错)
板栗剥壳机61.寡污带自净作用已完成,有机物已被完全氯化或矿化,为清污水体(对)
62.Goodnight-Whitleg生物指数大于·80%说明水体水质良好(错)
63.生物比重指数越小,表明污越清,水质越严重(错)
64.马加力夫多样性指数越大,表明污染越严重(错)
65.叶绿素a测定中是用95%【90%】的丙酮来提取叶绿素(错)
66.叶绿素a测定的水样在冰凉的情况下(-20°C)在于最长可保持30天(对)
67.叶绿素a测定中,离心机离心完后,将上清液导入容量瓶中待用(对)
68.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生活饮用水的细菌总数1L不得超过100个(错)
69.细菌总数测定中要将瓶皿翻转底面向上,至于20°C恒温箱内培养24h,进行计数(错)
70.细菌总数测定中,有两个菌落数在30-300之间时,按两者菌落总数比值决定:比值大于2,取平均值,比值小于2,取
较小菌落总数(错)
71.细菌总数测定中,所有细菌菌落数均大于300,取稀释后最高的乘稀释倍数(对)
72.细菌总数测定中,所有细菌菌落数均小于30,取稀释后最小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错)
73.细菌总数测定中,所有菌落均不在30-300之间,以最接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辈数(对)
74.在我国规定1ml生活饮用水中的总大肠菌数载3个以下(错)
75.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中,供试鱼用于实验之前必须在实验室至少暂养7天(错)
76.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中,供试鱼用于实验开始前12h停止喂食(错)
77.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鱼驯养7天内死亡率小于10%,可用实验(错)
78.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鱼驯养5天内死亡率小于5%,可用于试验(错)
79.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中,试验鱼驯养7天内死亡率超过5%,不可用于试验(错)
80.鱼类急性毒性结束时,对照组鱼死亡率不得超过10%(对)
81.环境三致物中,致突变是根本,致畸和致癌是致突变的结果(对)
82.Ames试验发光测定法的工程菌可代替常规Ames试验菌株(对)
83.常规Ames试验菌株可以代替Ames试验发光测定法的工程菌株(错)
84.S--9液的添加剂可使Ames试验检测出某些潜在的诱变剂(对)
三.计算题
长条计数法:每毫升中浮游生物数=1000C/LWDS
视野计数法:每毫升中浮游生物数=10OOC/ADF
网格计数法:每升中浮游生物数=CV1/V2
1.某次浮游动物定量分析,采水样8升,浓缩成30毫升,目测微尺1.01mm,采用S-R计数框计数了2个长条,某浮游动物数分别为48和56个,试计算每升水样中的浮游动物数。
解:每毫升浮游生物数=1000C/LWDS
=1000×(48+56) / ( 50×1. 01×1×2)
=1030
则每升水样中的浮游生物数=1030×30/8=3863测量尺
2.假如某次在某采样点采集浮游藻类,采水样4升,浓缩成28毫升,用台微尺测得视野直径为0.46mm。采用网格计数法,计数了15个视野,其藻类细胞数为648个,试计算每升水样中的藻类细胞数。
解:A=3.14×(0. 46/2)^2=0.0529
每升中浮游生物数=1000C/ADF
=1000×648/(0.0529×0.25×15)=3266541
则每升中的藻类数=3266541×28/4=22865787
3.假如某次在某采样点采集浮游藻类,采水样5升,浓缩成30毫升,采用网格计数框,计数了4行,其藻类细胞数分别为58个、62个、70个、和66个,试计算每升水样中的藻类细胞数。
解:每升中浮游生物数=CV1/V2
=[(58+62+70+66)X(30/5)]/[(0.1X4)/10]=38400
所以每升中浮游生物数为38400
4.假如某次在采样点用载玻片2块,采集着生硅藻,样品刮下后浓缩成25毫升,然后用S-R计数框计数了12个视野,其硅藻细胞数为526个,试计算每一平方厘米基质表面上的硅藻细胞数(载玻片长7cm,宽2cm;视野直径为0.44mm)。
解:A=3.14X(0.44/2)^2=0.0484
每升中浮游生物数=1000C/ADF
=[1000X526/0.0484X1X12]X[25/7X2X2]=808614
所以每升中浮游生物数为808614
Goodnight-whitley 生物指数
=颤蚓类个体数/底栖动物总个数x100%
Shannon-weimer 多样性指数
d=
Magalef多样性指数
d=(s-1)/lnN
根据下表报告细菌总数:
四,简答题
1.PFU法有哪些优点
1)由于PFU孔径小,约100-150um,大型浮游生物不易入侵,可以采集到的微型生物占绝对忧势的落
2)具有三相特点,客易集,体积小,便于携带和置放
3)它所集的微型生物代表了食物链上的几个营养级,可以模拟天然落,并且是在最高级-落级水平上做出对环境压迫的反应
4)野外工作证明周围水体中的大多数的微型生物种类最后均可集在PFU上
5)可用许多块PFU进行同步实验,重复性好
6)在同一块PFU上,是室内室外随机采样所得,可测定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各种参数
电子管话筒7)用PFU采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作种源,可在室内做各种毒物的生物测试,预报水体的污染程度
2.水生生物监测断面布设的原则有哪些
1)断面布设妥有代表性
2)与化学监测断面布设的一致性
3)断面布设要考虑水环境的整体性,监测工作连续性和经济性
3.种类多样性指数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多祥性指数只是定量的反映了落结构,未能反映出个体生态学的信息及各种类生物的生理特性,当水中营养盐和其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使落结构发生变化,又会对多样性指数评价的效果产生干扰
4.生物监测的主要任务
对环境的现状进行监查,包括污染物的类型和污染程度的鉴别和测定。其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三致物”;的检测尤为重要
对环境的污染现状进行监测,为环境污染物状态变化或污染物的消长提供动态记录
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控,即不断地将环境现状的监测资料与先前所设定的环境标准进行比较
5.生物监测的局限性
1)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2)可能受到监测生物生长发育的状况影响
3)费时且难确定环境污染物的实际浓度
6.PFU法的原理
在环境相似的水体中,微型生物在基质上的集达到平衡时,不同地区基质上的种组成可能有明显差异,同一水体,在不同季节,微型生物在同一基质上的种组成也可能有明显差异,但是,不论是在前一种情况还是后一种情况,只要基质上的集已进入平衡状态,基质上种类总是明显相似的,与此相应,水体的环境条件一旦发生改变,微型生物在基质上的集达到平衡时候,其种类数也会明显不同。
7.何为污水生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