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二)、工程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构造—侵蚀丘陵地貌区,穿越浑圆状山体,沟谷切割较深,多呈“U”型峡谷,自然坡角20~35°。山脉总体呈东西向,山顶呈圆状,多发育树枝状冲沟,沟内一般无水地表径流。地表植被不甚发育,多以稀疏林木为主,进口地带有乡间简易公路到达,交通较为不便。
2、地质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资料,本隧道地段围岩主要为元古代武当(Pt2w)片岩和白垩—第三系(K-E)砾岩;两岩性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斜坡坡面和低洼冲沟内覆盖第四系残坡积(Q4e1+d1)粉质粘土层。
3、地震基本烈度
隧道场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属0.05g区,相当于原地震基本烈度VI度区。依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有关规定,该隧道可比基本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
4、水文特征
隧道区地表水系不发育,隧道区多发育树枝状冲沟,沟内一般无地表水径流。但在雨季会出现短暂地面渗流,流量较小,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其次为残坡积碎石质粉质粘土层中的孔隙水。分部零星、不稳定,水量亦随季节变化。
三)、工程概述
隧道净空断面采用三心圆曲墙式衬砌,隧道洞身所穿越围岩为Ⅴ~Ⅲ级及断层带, 采用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辅助施工。
隧道主洞开挖最大尺寸为宽×高=12.92m×10.3m。隧道衬砌内净空宽度为11.2米。限界净宽:10.25m,限界净高: 5.0m。紧急停车带开挖尺寸为宽×高=15.637m×10.94m。隧道衬砌内净空宽度为14.057米。限界净宽:13m,限界净高: 5.0m。
四)、施工条件和主要技术标准
1.设计标准
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隧道净宽:10.25m
隧道净高:5.0m
设计速度:80km/h电工包
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施工条件
本隧道为新建左右幅分离式双洞隧道,进口有村村通公路,施工场地宽阔,施工用水取自洞口自然沟,出口有新修的2#施工便道接茶青公路,物资供应方便,交通便利。施工场地主要位于右洞出口接线路基100m范围。
3.支护参数
隧道净空断面采用三心圆曲墙式衬砌,隧道洞身所穿越围岩为Ⅴ~Ⅲ级及断层带,其中SⅤa、SⅤb、SⅤc、SⅣa、SⅣb、SJ-IVa衬砌类型均在拱部120°范围设计采用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辅助施工,具体长度、根数及布置形式见下表:
衬砌类型 | SⅤa | SⅤb | SⅤc | SⅣa | SⅣb | SJ-IVa |
单根长度(m) | 3.5 | 3.5 | 3.5 | 3.5 | 3.5 | 3.5 |
数量(m) | 光电感应器 61.25 | 51.04 | 48.13 | 57.75 | 57.75 | 62.71 |
布置形式 | 环向间40cm纵距2m | 环向间40cm纵距2.4m | 环向间40cm纵距2.4m | 环向间40cm纵距2m | 环向间40cm纵距2m | 环向间距40cm纵距2.4m |
| | | | | | |
超前小导管在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施作。Φ42注浆超前小导管(壁厚4mm)施工时,钢管与隧道中心线平行,其仰角为10~14°(不包含路线纵坡),拱部120°范围布置;Φ42注浆超前小导管环向距离40cm。超前支护单根长3.5m,搭接长度不小于1.0m,端部焊接在钢架上。
小导管打入地层后应对地段进行注浆,通常为纯水泥浆(w/c=1.0美容枕),地下水大时为水泥~水玻璃浆,其参数为:水泥浆/水玻璃=1:0.8(体积比),水泥浆w/c=1.0,水玻璃模数m=2.6,浓度35~40Be,注浆压力0.5~1.0MPa。
三、超前小导管支护工程量及施工计划安排
1.超前小导管工程量
超前小导管支护工程量数量表
序号 | 衬砌类型 | 衬砌长度 | 单位 | 每延米数量 | 总工程量 |
右洞 | 左洞 | 合计 |
1 | S-Va | | 23 | 23 | m | 61.25 | 1408.75 |
2 | S-Vb | 166 | 241 | 407 | m | 51.04 | 20773.28 |
3 | S-Vc | 98 | 58 | 156 | m | 48.13 | 7508.28 |
4 | S-IVa | 100 | 25 | 125 | m | 57.75 | 7218.75 |
5 | S-IVb | 272 | 699 | 971 | m | 57.75 | 56075.25 |
6 | SJ-IVa | 40 | 40 | 80 | m | 62.71 | 5016.80 | 富硒叶面肥
| | | | | | | |
2. 隧道超前小导管施工计划安排如下表:
序号 | 部位 | 桩号 | 施工日期 |
1 | 右线 | K49+695~K50+371 | 2012.12.22-2014.04.01 |
2 | 左线 | Z1K49+682~Z1K50+768 | 2012.11.28-2014.04.01 |
| | | |
四、施工准备
1、施工前,全线已完成导线点、水准点测量数据的复测,并在线路附近增设了导线点与水准基点。
2、施工拌合场地己在隧道出洞右侧建设完毕。内配配备JS750强制拌和机二台,设备及相应的小型机具的安装调试均已完成。
3、施工用水取自自然沟渠,按照标准化要求设置蓄水池,采取高压变频供水。
4、施工用电:供电采用400/230V三相五线系统,动力设备采用三相380V。隧道内照明成
洞段和不作业段采用220V,一般作业地段用低压电源不大于36V。
5、施工用风:隧道掘进左、右洞口各建一座高压风站,两个供风站内各设3台20m3/min电动空压机,负责洞内施工用风的供应。
6、施工通风
为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洞内作业环境满足要求,隧道内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在掘进洞口安设轴流式通风机。
7、人员配备
本工程开工前,组织全体技术人员,包括测量、质检、试验、材料相关人员。熟悉施工图纸,了解施工内容。由技术总管主持开展技术工作,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分工。
8、施工机械设备
施工机械已进场,技术状况良好。
9、施工配合比
施工所需用水泥、碎石 、砂、片石材料均已由监理抽样送试验室试验合格;施工用配合比已报批,可按配比施工。
10、材料准备
五、机具设备及劳动组织
本工法操作简单,单作业面施工机具配备见下表,可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酌情调整。
单作业面施工机具配备
序号 | 作业项目 | 机具设备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开挖 | 空压机 | 20m3/min | 台 | 6 | 高压供风 |
双液注浆机 | BW-250 4m3/h | 台 | 2 | 注浆 |
风镐 | G10 | 台 | 6 | 开挖修边 高频电子水处理器 |
风动凿岩机 | YT-28 | 台 | 15 | 系统锚杆、超前支护、局部爆破钻眼 |
挖掘机 | CAT320D | 台 | 1 | 开挖、装碴 |
自卸车 | 20t | 辆 | 4 | 出碴 |
装载机 | 柳工ZL50 | 辆 | 2 | 装碴 |
泥浆泵 | 100m3/h | 台 | 2 | 排水 |
2 | 初期支护 | 钢筋调直机 | GTJ-8/12 | 台 | 1 | 加工钢筋 转底炉 |
钢筋折弯机 | 40 | 台 | 1 | 加工钢筋 |
电焊机 | BX—500 | 台 | 6 | 加工钢架、格栅及 其他钢构件 |
钢筋切断机 | GJ5-40 | 台 | 2 | 钢筋加工 |
型钢弯曲机 | WJ40-10 | 台 | 1 | 加工钢拱架 |
搅拌机 | JS750 | 台 | 2 | 拌合混凝土 |
湿喷机 | TK961 | 台 | 2 | 喷射混凝土 |
3 | 量测仪器 | 全站仪 | 南方NTS-362RL | 台 | 1 | |
水准仪 | DS32H | 台 | 1 | |
钢尺 | 50m | 个 | 1 | |
4 | 通风 | 通风机 | SD-Ⅱ-125 (2×110kw) | 台 | 1 | 洞内通风 |
| | | | | | |
施工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上岗,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人员分配和调整应按不同工种配齐、配足,单作业面施工一般需要70人左右,并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