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麦克风

阅读: 评论:0

人人都有“麦克风”
来源:时代邮刊 2010年第2期 作者: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 菲
策划人语
m1卡      曾经一度的中国,每个村头,每条街道,每个车间,每个人头攒动的犄角,都会悬挂着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大喇叭”。“大喇叭”的那头连着党和政府,这头对着你我他。“喇叭”是中国媒介史的重要隐喻——它几乎依照党和政府的领导和行政网络层层蔓延分布,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向民众“喊话”。
过氧化锰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一个局面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出现,那就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当一些人还在煞有介事地拿“大喇叭”喊话的时候,本来一直作为听众存在的我们,开始用自己的“麦克风”发声。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谈论家长里短,评说声犬马,非议朝政,臧否人物,千言万语,众声喧哗。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表达我们的所闻,所见,所思,所虑,表达我们的态度,我们的立场,我们的观察,我们的诉求。因为
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不再只是旁观者,倾听者,沉默者,同时,也是报道者,评论者,参与者。因为人人都有“麦克风”,我们作为公民的尊严和价值得到尊重,我们的热情被唤醒,为这个社会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开明和开放的政府,主动将“麦克风”递给公众,以更大的诚意倾听各个阶层的诉求。我们期待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公民,善待自己的“麦克风”,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国家,关注社会,让中国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从容。 (执笔/黄菲)
□本刊立场
我们的“麦克风”,我们的幸运
□黄  菲
能量巨大的“麦克风”
      王小波曾说,中国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但社会变迁时代前行,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
越多的迹象表明,“沉默的大多数”正在酝酿着变化,昔日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愿多争一句的国人,正在越来越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要”、“我们反对”、“我们谴责”、“我们呼吁”……这已不是一个自说自话的时代,而是一个双向交流多向交流的全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现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喉舌和眼睛,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立的观察与表达,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麦克风”!
      在无数公众事件中,那些来自民众的声音,代表着民意的在场和参与,在摩擦中互动,在争论中博弈,民意的表达汇聚成一股空前的参与、建设和监督的力量,让中国走到阳光下,让社会走在向上、向真、向善的道路上。
      我们无法忘记孙志刚事件中沸腾的民意。2003年4月25日,媒体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当人民网在4月25日中午发出《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的报道后,几个小时内的跟帖就达到了上万条。万民尽说孙志刚,孙志刚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愤怒、悲伤、诘问和思考。正是在公众的口诛笔伐和大声疾呼下,仅仅事隔两个月,国务院在6月20日就宣布废除实行了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公布惠及千百万人口的《城市生活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
就这样,一部旧法规就此废止,一部新法规就此诞生,这其中民意的表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我们无法忘记令人心生敬意的重庆“最牛钉子户”。2007年初,重庆市民杨武站在自家窗口紧握拳头,此时,他的房子已是一片废墟之上的“孤岛”,他和他的妻子吴苹手执《物权法》对阵开发商,对强硬拆迁坚定地说不。这对夫妻被冠以“史上最牛钉子户”的称号。经过15个昼夜的对抗,他们获得90万元营业损失补偿。面对强势的开发商,杨武夫妇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声明自己的权利,争取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财产。他们赢得了无数公众的支持,也开创了一个“公民维权”的良好先例。如胡适先生所言,“为自己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最牛钉子户”事件,引发了千千万万中国公民的关注,他们在事件中的呐喊与声援,表达的是不可轻视的民意。
      我们也无法忘记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案对社会的撞击。在2009年5月发生的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死无辜路人事件中,当地警方仓促公布“肇事车辆时速70码”的说法,受到公众的质疑,舆论担心这是警方在为肇事者开脱罪责。在公众的诘问声中,当地警方不得不重新鉴定车速。权威鉴定机构最终推翻了“70码”一说,认定“肇事车辆时速在每小时84.1公里至101.2公里范围”,从而使飙车案得到相对公正的处理。
智能收衣柜
      从“两会”期间十万网民向总理建言议政的热潮,到节假日调整公共讨论,再到就业促进法草案、水污染防治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开门立法”,厦门PX风波,番禺垃圾发电厂事件……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公共决策领域活跃着公民的身影、回荡着民意的声音。而民意也正在实质性地影响乃至彻底改变一些公共决策的走向。经过普通百姓、民意代表、专家学者、公共舆论等年复一年的努力,春运火车票价终于不再涨;因为民间意见持续不断的呼吁,促使公权机关重新审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公平性,启动了相应的修法议程;因为厦门百万市民理性而又坚定地表达对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PX化工项目的抵制,厦门PX项目被紧急叫停……
      我们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面对公众事件挖掘背景、传递信息、表达意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行动越来越果决,力量越来越强大。任何公众事件都有可能引发“”、“集体声讨”、“道德飙车”。短时间内,信息、观点和意见从每个人的“麦克风”中喷涌而出,其力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不断“说话”,不断表达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我们看到了公众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看到了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FABS-034来之不易的“麦克风”
      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时代。对于习惯于在公共场合保持沉默的多数中国人而言,谨言慎行、只做不说曾被看作是当然美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全能”政府几乎替代了社会表达,普通民众的表达空间和渠道十分有限。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长期遭到禁锢的表达权随之“解冻”。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大讨论”中,从中央到地方,从精英分子到普通民众,中国人心中压抑已久、关于改变现状和追求新生的愿望和想法在讨论中喷涌而出。随后,中国政治体制变迁和市场经济发展将表达权从“解冻”推向了“解放”。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结构裂变重组,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性、独立性,公民意识日益增强,开始学习展现自己的立场,主张自己的权利。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利益体的不断分化、价值观念的逐步多元、公民社会的雏形初现,让公众表达成为必须,人们对公共事件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性,而且在参与中明确要求实现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越来越开明的中国社会开始学习尊重和接受各个阶层和各个个体的不同声音,催生出一个人人都能说话的“麦克风”时代。
      通览“周久耕”、“邓玉娇”、“躲猫猫”、“70码”、“楼××”、“被××”、“开胸验肺”、“PX风波”、“垃圾发电厂事件”、“钓鱼执法”、“”等等轰动一时的公众事件,无不包含着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呼喊,折射出利益的分化与冲突,观念的多元与碰撞,让我们看到社会
进步的巨大空间,看到观念渐进的社会前景。人人都有“麦克风”,没有谁愿意继续沉默。这不仅仅是民众对自己所拥有的民主与权利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对文明的坚持。
      正是这种坚持,改变悄然启动。公众与公共权力之间正在萌生一种良性的互动。唐福珍用自焚的极端表达,引来广泛关注,公众的热议,媒体的讨论,《拆迁条例》告别“”的历史,“开胸验肺”挑战“工伤条例”,“断指求证”换来认错道歉,“雷语”惊人后是问责和彻查……正是成千上万公民的参与,汇成一股强大的推力,推动事件解决,推动思想澄清,推动时代的慨然前行。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良性的互动效应——时代的进步让民众有更多表达的可能,而民众对公共事物的积极表达和参与又成为促进时代前行的巨大力量。
编织袋折边器      科技的进步则为人们参与公共事件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的出现使公民的表达获得了更宽广的空间。公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提供信息线索,发表意见建议,行使民主权利。我国现在有3亿网民,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论坛社区,同时全国拥有6亿部手机。人人可以用手机拍下新闻的时代,人人可以使用网络进行现场直播的时代,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不平则鸣”的传播载体。
      网络成为一个庞大而虚拟的公共政治空间,成为公众表达自我渴望和实现自我权利的
政治广场。无论是“邓玉娇事件”,还是“石首事件”,抑或是“周森锋事件”,这在传统的平面媒体时代都是不可思议的。石首案的起因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问,警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用手机发布和浏览信息的“微博客”网站饭否网上,仅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事件消息约140条;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酒店起火和警民冲突的视频。我们不能不承认网络的力量——从来没有一个渠道,能够汇集如此之多民意;从来没有一个空间,可以同时容纳如此之众共同讨论同一件事;也从来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把互不相识的民众意见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去深刻地改变一个国家。 (详文请见本刊1002期杂志)
□背景·盘点
“麦克风时代”的“麦克风”
万次火柴向总理说大实话的山区农妇
      时间已过去7年,“熊德明”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时地被提及。2003年10月24日,割完猪草回来的重庆山区农妇熊德明在自己家门口,见到了来到三峡库区视察的国务院总理。
      总理询问了她和其他村民很多民生问题。当总理问到村子里有多少人在外地打工,有没有欠钱的事时,天性耿直的熊德明在其他人都沉默的情况下鼓起勇气说出了一句话:丈夫在外面打工时有2000多元的工钱被拖欠了一年,影响了娃儿们交学费……
      总理在听了熊德明的实话后,立即指出:“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总理这句话,掀起全国追薪潮。
      “当时一直是话到嘴边,想着家里缺钱,打工又拿不到钱,所以说了。”熊德明说,在温总理离开后,她有点担心。丈夫也埋怨她不该说实话,因为村干部之前提醒过他们不要“乱说话”。熊德明没想到,被拖欠的工资当晚就送到了她的手上。她更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句实话,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一场“讨薪风暴”展开了。
      熊德明的直言令不少人感动,她还获得了当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的社会公益奖。
      初中文化的熊德明或许不知道表达权为何物,但毫无疑问,她在7年前引发一场“风暴”的表白,是在行使表达权这一公民基本权利。
一个时评编辑的感想
      李捷是资深媒体人,在一份知名的都市报任评论版编辑。从事媒体工作十多年,李捷见证了时事评论的诞生和兴起。2001年以前,时事评论还是新闻媒体中的稀有物种,而现在,时事评论板块已经遍地开花,全国至少有100多家报纸开辟了时评栏目,网上的各种论坛和自由评论更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新闻时事评论正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悄然登上社会的舞台且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报刊把时评当成他们的重点项目之一,开始了一个中原逐鹿的“时事评论时代”。在李捷看来,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急剧转型期人们某种程度上的焦虑,和对于体制和观念变革、对于社会进步的热切期待和积极主动参与。

本文发布于:2023-06-02 00:4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2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达   社会   公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