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念目标
2.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熏洗仪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切纸刀片
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讲述: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说明: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形成初步认识,
焙烧回转窑
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4.提问:模拟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什么?(教师明确: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5.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不仅观察“地面”的变化,还要注意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n22006.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位的图片,学生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说明: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假设,明确模拟实验的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含义,使学生将自然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提问: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教师提供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资料,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图片。
3.学生交流从资料、图片中获得的信息: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
1.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2.搜集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
1.提问: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我们能推测出岩石弯曲的原因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3.学生研讨交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梳理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各种变化,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
说明: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壳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原因,完善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同时,通过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