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迷惑VR大赏,及一些我们的思考

阅读: 评论:0

博物馆迷惑VR⼤赏,及⼀些我们的思考
在这个魔幻的庚⼦年的初始,
全国⼈民出不了门,各地博物馆开不了馆。
⼴⼤⽂博爱好者,只能宅在家⾥「但愿⼈长久,千⾥共VR」。
但是,VR看多了,⼀些让⼈疑惑不解的事情就出现了……
迷惑VR⼤赏
【画质感⼈、糊你⼀脸】
【我买⼏个橘⼦去,你就在此地,不要⾛动】
【此展览,只能远观,⽽不可亵玩焉】
【穿越展柜,这是你从未有过的魔幻体验】
看到这⾥,猫史官不禁陷⼊了沉思……
在VR技术和应⽤已经⾮常成熟的今天,博物馆的VR展为何还是如此迷惑呢?
或许,是我们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VR这件事?
为什么要做VR?
近些年,VR已经逐渐成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标配」。
⽽作为⼀项技术⼯具,VR也的确有很多优秀之处。
⾸先,给展览(尤其是临展)拍摄VR,可以把展陈、展品全⽅位地记录和保存下来。
对内,可作档案资料;对外,展陈设计也可分享给更多的业内⼈⼠。
其次,VR确实能⼀定程度上弥补⽆法到现场参观的遗憾。
近年祖国的博物馆事业蒸蒸⽇上,各家博物馆轮番推出各种⼤展。⽂博爱好者没法每场都追,「望VR⽌渴」也不失是⼀种物美价廉的选择。
最后,碰上「新冠」这种特殊的社会事件,「⽆接触」的VR逛展就显得尤其必要,对⼀些重度⽂博爱好者⽽⾔,甚⾄是⼀种刚性需求。
其实到这⾥,我们也能发现,使⽤VR的⼈,多半不是业内⼈⼠,就是深度的⽂博爱好者。这些⼈可不是「看热闹」,⽽是来「看门道」的,⼈家要求⾼着呢!
如果只是把VR当做是博物馆数字建设的⼀个指标,不去了解观众的需求,结果只能引来吐槽……
所以,什么样的VR才能满⾜观众的要求呢?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VR展?
⾸先,VR最基础的使命当然是「清楚、明⽩」。
⽐如200亿像素的全景兵马俑:
⾼清到⽼秦⼈的发丝、抬头纹都丝毫毕现:
去过兵马俑的⼈都知道,现场根本看不到类似细节,这种VR体验,确实⾹。
当然,这种⼤⼿笔不是谁都能拥有的,200亿这个⽬标太⼤了,我只有1个亿像素怎么办?日志审计
1个亿其实也够了,VR⾥还能添加各种热点,包括⾼清图⽚、⽂字说明、语⾳讲解、3D模型等等。轻轻⼀点,观众⼀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
【湖南省博物馆「根 · 魂:中华⽂明物语」】
【内蒙古博物院「梦幻契丹」】
其次,VR的路线和视⾓设计要合理,别让观众在「云看展」的时候云⾥雾⾥不到⾃⼰。
分子模型
不知道⼤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坐在沙发上逛VR往往⽐实地逛展还累……
因为有的VR展只管拍,完全不关⼼展线和逻辑,更不考虑观众观看的视⾓。希望下次拍VR的时候,策展⼈或者熟悉展览的⼯作⼈员能现场进⾏指导,这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专业事⼉」。
另外,适当添加⼀些⼩⼩的位置功能,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暖暖的关爱。
【辽宁省博物馆「⼜见⼤唐」展】
最后,希望VR展厅能提供⼀些互动的功能。
这算是⼀个⽐较私⼈的感受吧,空荡荡的VR展厅虽然没⼈挡住去路,但也有点寂寞空虚冷。好好的「全景故宫」,硬⽣⽣逛出了「全景冷宫」的感觉。
⼤家平常追剧都有弹幕,⼩伙伴们虽然散落在海⾓天涯,但是会在线预警、指路、讨论,并不觉得孤
单。所以,VR展⾥,「弹幕」「评论」之类的互动功能都加起来嘛,热热闹闹的挺好,不喜欢也能关掉。
关于VR展,⽂章写到这⾥本来也就差不多了。
但是猫史官突然意识到,VR再怎么提升改善,这展览不还是线下的那个展览吗?
但是猫史官突然意识到,VR再怎么提升改善,这展览不还是线下的那个展览吗?
所谓的「线上展览」,⼜在哪⾥呢?
水培鱼缸
线上展览=VR?
想来想去,猫史官觉得,真正的「线上展览」,恐怕应该是利⽤线上的形式和特点,专门策划和制作的另⼀种新型展览。
「线上展览」最⼤的特点:「空间」不是实在的,「展品」也不是实在的。
所以常见的展览形式和内容就不得⾏了,需要重新塑造「观众」与「展览」之间的沟通模式。
怎么整呢?就需要根据「线上」的形式,策划制作与之相匹配的内容。
其实,如果我们环视⼀圈,会发现有的博物馆已经「在线上策划⼀个展览」了。
⽐如我们的业界之光——上海博物馆,最近两年的书画展,就配合线下策划了内容和形式都相当不错的线上展览。
从实⽤的⾼清图⽚+⽂字介绍:
双刀双掷到清晰的⽣平+创作年表:
降膜吸收塔再到直观的⾏迹图、交友圈:
还有锦上添花的⼩游戏和虚拟的「⼈在⼭⽔画中游」:
「展品信息」、「知识拓展」、「互动体验」这三块构成了整个线上展览的⼤框架,每⼀部分都⽤恰当的形式来表现相应的内容。
工字扣
逻辑清晰,设置合理,就算我没有到过现场,也并不妨碍我⾛近董其昌、了解⽂敏公。
另外,线上展览其实也不⼀定⾮要配合某个线下的展览,它的可能性更⼤、操作也更加灵活。
只要有充⾜的数字化资料,就可以独⽴策划⼀个全新的展览。
⽐如「⾕歌⽂化学院」,上⾯有全球多家博物馆的藏品⾼清资料,即使是私⼈⽤户也可以⾃由收藏,并且⾃⼰选择主题,突破时空和馆际限制,重组展品、创建新的⼩展览。
这种展览以真实馆藏的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图、⽂、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短⼩精悍,操作简单,还能⼀键分享,⽽「易传播」也正是线上展览的⼀⼤优势。总之个⼈觉得⾮常好。
写在最后的话
疫情只是暂时的,春天总会到来。
但在⼀切恢复正常之前,博物馆们可能也会总结,我们这波做得够不够好?
但在⼀切恢复正常之前,博物馆们可能也会总结,我们这波做得够不够好?
按照定义,博物馆应该是⼀种永久机构,来⽇何其久长,如何在未来的⽇⼦⾥,更好地举办展览(⽆论是线上展、线下展、还是把线下搬到线上的VR展),是值得花精⼒不断去思考、探索的。
最后,猫史官也希望你能够积极留⾔,告诉我们你看过最精彩的线上展览都有哪些?或者关于博物馆线上展览,你有什么要吐槽的和好建议?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5:2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1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展览   博物馆   观众   现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