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 测 项 目 及 内 容 | 监测项目 | 监测周期 | 测点数量 | 测点的布置 | 监测方法 及精度 | 监测频率 | 报警值 | |
1变形 | 支护圈梁或围檩冠梁水平位移、沉降应测 | sofa燃烧器全过程 | 每一边不少于3点,且每20m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 | 沿基坑周边布置,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米;观测点设置在与 支护结构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冠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护顶上 | 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监测,精度不低于1mm | 水源热泵系统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pid控制温度1次/2天;其它1次/天 | ||
立柱变形应测 | 全过程 | 不少于构件的20 %,且不少于3个 | 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均应测量,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观测点 | 水准仪、经纬仪监测;精度不低于1mm |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 |||
邻近房屋沉降、倾斜 应测 | 开挖至± | 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点 |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沿建筑物四角外墙每10-15m或每隔2-3根柱设置一点;;倾斜点的布置:应沿对应观测点的主体竖直线布置,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置;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置 | 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 |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csi lv | |||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应测 | 开挖至回填 | 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 | 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 | 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 | 1次/2天 | |||
地下管线沉降与水平位移应测 | 开挖至± | 每10m设一观测点 | 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设置;具体的观测点应设置在管线本身或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 | 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 |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 |||
2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应测 | 全过程 | 每一边不少于1点,边长大于50m时,可增加1~2点 | 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测斜管应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边长大于50m基坑,可增设1-2点,设置在支护结构内的测斜管应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 | 在支护结构或基坑附近的土体中予埋测斜管,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测向位移;精度不低于1mm | 1次/2天 | |||
3内力 | 支护结构板墙内力应测 | 全过程 |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 | 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m | 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 1次/3天 | ||
支护结构圈梁或围檩冠梁内力 应测 | 全过程 | 每一边不少于一点 | 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m | 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 1次/3天 | |||
锚杆应力和轴力地磁指数预报应测 | 全过程 | 非予应力锚杆取构件的5 %,予应力锚杆抽取构件的10 %,且不少于3个 | 每根锚杆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 | 应在锚杆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 1次/2天 | |||
监 测 项 目 及 内 容 | 3内力 | 土钉的应力和轴力 | 全过程 | 服务器部署非予应力土钉抽取构件的5 %,予应力土丁抽取构件的10 %,且不少于3个 | 每根土丁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 | 应在土钉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 1次/2天 | |
支撑轴力应测 | 支撑设置至拆除 | 构件的10 %,且不少于3个,每一支撑不少于3点 | 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 | 用安装在混凝土支撑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钢支撑采用与支撑串联连接的 、与支撑断面尺寸相同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 |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 |||
4水位 | 坑外地下水 应测 | 降水过程 | 每边不少于1点 | 坑外地下水位观测井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设 | 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10mm | 1次/2天 | ||
坑内地下水 应测 | 降水过程 | 每边不少于1点 | 坑内地下水位的观测井孔在基坑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设置,埋深与降水井点相同; | 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10mm | 1次/2天 | |||
基坑渗漏水状况应测 | 降水过程 | 基坑内全方位 | 观察 | 观察 | 1次/2天 | |||
5水土压力 | 支护结构板墙土压力应测 | 降水过程 | 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2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 | 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 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1Kpa | 1次/3天 | ||
孔隙水压力 应测 | 降水过程 | 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2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 | 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 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1Kpa | 1次/3天 | |||
6裂缝 | 邻近房屋裂缝 应测 | 开挖至± | 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点 |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及新旧建筑物、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均应设置点;裂缝点的布置:在裂缝两侧布置 | 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 | 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 | ||
基坑周围地表裂缝应测 | 开挖至回填 | 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 | 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 | 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0. 1 mm | 1次/2天 | |||
地面超载状况 应测 | 开挖至回填 | 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 | 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 | 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0. 1 mm | 1次/2天 | |||
7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应测 | 开挖至基础底板完 | 以最小点数能测出坑底土隆起量为原则布点 | 基坑中央和距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 | 用埋设的土体分层沉降仪监测,不同深度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隆起变形,精度不小于1mm | 1次/2天 | |||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2:50: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14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