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琳娟
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30期
李琳娟
(湖南省宜章县质量监督检验及计量检定所 湖南宜章 424200)
摘 要: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但就是这关乎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必需品却接二连三的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致使公众谈食变,而科学、高效的检测技术可以排查食品问题,保证食品安全,但其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此,本文分析了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 食品检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10(c)-0243-01
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物质,若其出现质量问题,不仅易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也易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尤其是继三鹿奶粉、速成鸡等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促使食品质量问题备
受关注,这就要求质检部门必须完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优化检测技术和方法,以此规范食品生产,提高食品质量。微型振动电机
1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
1.1 用于检测生物性污染的方法技术
生物性污染在食品质量问题中较为常见,但对公众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具有较大的危害,如大肠杆菌、李斯特菌易引发感染性疾病,沙门氏菌、螺旋杆菌易造成食源性疾病等,以往经常利用微生物检测方法,但其检测精确度不高,且耗时较长,故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自动化检测仪器有所发展和应用,显著改善了病毒检测效果,此外还就疯牛病朊蛋白、禽流感病毒等检测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机械臂 1.2 用于检测天然性霉素的方法技术
用于检测等天然性霉素的技术较多,但普遍存在较多缺陷,如HPLC法虽然检测效果较好,但操作繁琐,耗时长;TLC法虽然操作便捷,但灵敏性不理想;再如免疫化学和亲和柱等方法虽然能够实现快速检测,但易发生假阳性结果,且受霉素种类限制。但也存在功效显著的理想技术,如应用酶联免疫法等技术可有效获取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安全刀具 1.3 用于检测转基金食品的方法技术
虽然转基因食品看似健康,但尚未得到明确的科学验证,这就要求在食品检测中,注重对其的质量检测,此时通常采用的是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分析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实时荧光检测技术应运而生,攻克了以往的检测瓶颈,而且当下处于研究中的检测试剂会为转基因食品质量检测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概括的讲,我国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距理想的检测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多空白和不足,如膨松剂、甲醛、双氧水等原料检测技术匮乏,超痕量分析技术缺失,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不足,快速筛选、检测技术滞后、精度差等,严重制约着食品质量检验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为社会输送安全放心食品,故不仅要注重创新检测方法,研发检测技术,也要以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为重要保障。
2 食品质量检测的发展研究
2.1 完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
我国当下的食品质量检测指标缺乏统一的标准,既不利于检测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影响检测效用的发挥,如众人皆知的三聚氰胺事件,仅仅堵住其混入牛奶的渠道显然治标不治本,而应从完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改进具体的检测办法着手,故完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是势在必行的。在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立足于各行食品从原料、到生产加工再到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明确其质量控制和检测重点和难点,以此明确具体的检测流程、安全标准、奖惩措施、信息发布等,其中应就瓜果蔬菜、农畜产品等最为常见、用量最大的食品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其检测标准和检验技术加以深化、细化,以此尽量减少食品安全事
铁氧化物件的发生。
2.2 整合食品质量检测机构
就当下而言,我国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要么存在交叉重叠现象,要么就是存在缺位,而这主要是由检测部门划分不明造成的,并且食品、农业、环保、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故政府应切实整合机构业务,优化检测机构,明晰部门职责,以此为实现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奠定基础,具体可以基于卫生、质检、环境、科研等部门的检测资源和手段,统筹农业等系统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以此形成食品全程检测监控模式,并适度免费检测食品,及时公布检测信息,如广东省就针对农产品检测工作设置了合理的检测体系,且实践效果良好。
2.3 注重食品安全风险评价
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也是食品检测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合理界定食品的危害成分和毒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如用于瓜果蔬菜、牲畜养殖的催熟剂、速生剂等激素是否对食用者有所伤害,绿茶、红茶等袋泡茶中的农药残留应如何处理等,因此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基础,以此确保精确辨别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并对其危害程度加以评估,进而加以有效消除。这就要求政府尽快完善食品安全评价、降低食源性疾病突发的新方案,同时结合相关资料和先进技术对食品中微生物、非食用性原料、化学等可能存在危险的因素加以科学评价,以此逐渐形成切实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2.4 提高食品检测技术水平
食品质量检测部门应基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予以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切实掌握更多先进而高效的检测技术,以此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以此为公众享受食品严把质量关。这就要求其致力于简化检测准备,快速筛选样品,节约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精度,即大力发展快检技术,如选择试粉、干燥纸片等用于改进培养基,采用便携式光度计、谱仪等先进的分析仪器,借助分光光度计法用于快速测定农药残留,通过微波溶样技术快速检测食品金属污染物,利用免疫亲和柱法便捷、精确测定,借助特定试纸检测金属元素等,均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而且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已经走入了开发试验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质量关键检测技术会被攻克,定量和定性检测会协调发展,急需的食源性危害检测技术会有所开发,如检测仪器趋于智能化,粮油食品检测技术空白将被填补,检测技术的精确性和抗干扰性增强,超痕量分析技术逐渐增多等。简言之,未来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将会呈现出便捷、可靠、精确、快速、经济、安全、智能、完善等特征。
3 结语
新形势下,食品安全时间的频发促使公众对其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切实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尽快研发高效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并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加大检测力度,以此为公众提供健康、安全、
放心食品。
参考文献
[1]赵玮玮.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
[2]马晶.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5).
1.08b [3]张洪芳.食品安全快检技术现状及发展[J].分析与检测,2012(20).
[4]康丽榕,郑燕燕.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科技信息,2010(9).
管线电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