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工程塑料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工程塑料改性
粒子震动混合机。
背景技术:
2.塑料是生产物质作业中普遍的基础材料,工程材料是较塑料更具有耐热性、耐热性、硬性等性质的材料,其被广泛用于制作工业零部件,改性工程塑料粒子是将工程塑料进一步进行熔融、挤出、切粒等工序加以改造,通常还需要运用震动混合机,对工程塑料改性粒子进行共混改性,获得具有特定性能的塑料粒子。
3.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存在以下不足:
4.当利用震动混合机对工程塑料改性粒子进行混合时,由于工程塑料在混合前的改性加工中需要与多种功能性质的助剂进行作用,使得在混合机中的部分塑料仍具有粘性,在混合作业时,容易在混合筒内壁上出现塑料粘壁现象,导致震动混合效果不佳。
5.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结构设有底座、控制面板、震动混合
装置、后座架、驱动轴,
所述控制面板安装在底座外侧端,所述震动混合装置安置在底座内侧偏上位置处,所述后座架与震动混合装置偏后端活动连接,所述驱动轴上端与后座架相贯穿且活动配合,所述控制面板与驱动轴相配合。
8.所述震动混合装置设有后端杆、外环套、混合筒,所述混合筒贯穿过外环套内侧且间隙配合连接,所述后端杆嵌固连接在混合筒后端,所述外环套外周侧与底座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杆贯穿过后座架且活动配合。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筒设有柱筒、锥筒、隔架、活动体、套口,所述锥筒螺栓连接在柱筒前端位置处且内部相贯通,所述隔架与锥筒为一体化结构且位于其内侧,所述活动体活动于柱筒和锥筒内侧,所述套动卡合在锥筒前端面上,所述柱筒贯穿过外环套内侧,所述后端杆固定连接在柱筒外侧后端中间位置处,所述柱筒呈柱状空腔状态,所述锥筒呈锥状空腔状态,所述隔架可做翻转活动,所述隔架在柱筒和锥筒的空腔空间中做三百六十度翻转,便于更好的进行塑料颗粒混合。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架设有环板、翻转装置、支板,所述支板与环板为一体化结构且固定安装在其内侧方,所述翻转装置活动于环板内侧,所述环板与锥筒内侧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翻转装置活动于锥筒内部,所述环板呈圆环结构的板状物,且内部呈空口状态,支板为固定设置的实心板结构物,所述环板内侧方由隔出四处通透口,便于塑料
颗粒的活动,且便于翻转装置做翻转而对塑料颗粒进行混搅作业。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翻转装置设有转杆、带动块、顶触块、转颤球,所述带动块两侧端与转杆相连接且内陷于其内部,所述顶触块下端与带动块相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转颤球穿接在转杆末端位置处,所述转杆中间端与支板铰接连接,所述顶触块、转颤球活动于环板内侧方,所述带动块为顺丁橡胶材质,具有较好的牵扯性,所述顶触块呈瓣球状,所述转颤球设有两个,且为环球结构状,所述带动块的弹性便于其随转杆翻转中受力而受扯,驱带顶触块往复
位移,使顶触块对塑料颗粒产生反作用弹顶力,转颤球的穿接方式使其有一定限度的位移区域,便于与塑料更好的产生弹颤效果。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体设有伸缩架、位移装置,所述伸缩架与位移装置两侧端相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伸缩架嵌入安装在柱筒、锥筒内侧,所述伸缩架底部与柱筒、锥筒内侧边铰接连接,所述伸缩架具有伸缩性,可进行水平伸缩,所述位移装置可做上下位移变动,所述位移装置在伸缩架的伸缩配合下发生位移,能对塑料产生反弹效果。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位移装置设有弹簧钢、弹块,所述弹簧钢活动配合在弹块下方,所述弹簧钢两侧端与伸缩架铰接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弹块与伸缩架相邻设置且活动配合,所述弹簧钢呈倒八状态,且具有弹性度,所述弹块为半球结构,且可进行弹性形变,所述弹簧钢随两侧端对其的牵拉度,进行弹性形变,活动在弹块下方,为其控制上下位移限度。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块设有横块、弧块、形变块、挤压腔、腔槽,所述弧块两侧底部与横块两端相连接且位于其上方,所述间隙连接在弧块内侧,所述腔槽位于挤压腔外端,所述挤压腔活动配合在横块上方,所述横块位于弹簧钢上方,所述弧块为软树脂材质,具有一定的形变性,且呈弧状结构,其自身带有气口,所述腔槽为弧状空腔状态,所述形变块为弹性塑性体材质块状物,具有优良的弹性度,所述形变块随受到的弧块、挤压腔的挤压力而形变,使腔槽中的气压不断变化,便于在弧块外产生向外的气吹效果,避免还具有粘性的塑料颗粒附着在弧块外端面上。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挤压腔设有撑架、韧块、摆板、压块,所述韧块上端与撑架内侧相连接且活动于其内侧方,所述摆板中间端与韧块偏下位置铰接连接,所述压块与摆板末端固定连接,所述腔槽位于撑架外周,所述撑架两侧端与横块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韧块下端固定连接于横块上,所述撑架为软树脂材质,可进行形变,所述韧块为硅胶材质,具有一定的韧性支撑度,所述摆板呈倒八角状态,且夹角固定,所述摆板与韧块的铰接方式使其受动做转角活动,带动压块对撑架产生碾压效果,便于将挤压力向外传导。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通过转颤球驱带转杆产生活动力,而便于转杆做支点式翻转,能较好的对塑料起到混合搅拌效果,令带动块产生一定的惯性力,由带动块优良的弹性性质,便于其带动顶触块外转杆外往复位移,使得顶触块做弹顶活动,其鼓起球状结构,便于其更有外向弹撞力,使其与塑料颗粒有更灵活的触动,便于施加活动力在塑料上,使其在柱筒、锥筒中的活动更活跃,且能将粘结在一起的塑料团撞散,从而使工程塑料改性粒子更好的进行混合作业。
18.2.由弹簧钢形变时,弹块整体能不断被上下带动,且循环产生上下位移,避免具有一定粘结性的粒子沾粘在柱筒、锥筒内侧边壁面上,由摆板活动,令压块不断对撑架施加碾
压力,继而将压力传导至形变块,使形变块形变,将腔槽中的气体向外挤兑,继而能在弧块外端产生气吹效果,进一步将塑料粒子加以瞬时吹力,避免塑料粒子粘附在弹块外端面上,且便于将塑料再次吹向柱筒和锥筒中进行混合作业。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一种震动混合装置的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一种混合筒的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一种隔架的内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一种翻转装置的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一种活动体的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发明一种位移装置的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发明一种弹块的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发明一种挤压腔的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28.图中:底座-1、控制面板-2、震动混合装置-3、后座架-4、驱动轴-5、后端杆-31、外环套-32、混合筒-33、柱筒-331、锥筒-332、隔架-333、活动体-334、套口-335、环板-q1、翻转装置-q2、支板-q3、转杆-q21、带动块-q22、顶触块-q23、转颤球-q24、伸缩架-w1、位移装置-w2、弹簧钢-w21、弹块-w22、横块-a1、弧块-a2、形变块-a3、挤压腔-a4、腔槽-a5、撑架-a41、韧块-a42、摆板-a43、压块-a44。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30.实施例1:
31.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32.本发明提供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结构设有底座1、控制面板2、震动混合装置3、后座架4、驱动轴5,所述控制面板2安装在底座1外侧端,所述震动混合装置3安置在底座1内侧偏上位置处,所述后座架4与震动混合装置3偏后端活动连接,所述驱动轴5上端与后座架4相贯穿且活动配合,所述控制面板2与驱动轴5相配合。
33.所述震动混合装置3设有后端杆31、外环套32、混合筒33,所述混合筒33贯穿过外环套32内侧且间隙配合连接,所述后端杆31嵌固连接在混合筒33后端,所述外环套32外周侧与底座1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杆31贯穿过后座架4且活动配合。
34.其中,所述混合筒33设有柱筒331、锥筒332、隔架333、活动体334、套口335,所述锥筒332螺栓连接在柱筒331前端位置处且内部相贯通,所述隔架333与锥筒332为一体化结构且位于其内侧,所述活动体334活动于柱筒331和锥筒332内侧,所述套口335活动卡合在锥筒332前端面上,所述柱筒331贯穿过外环套32内侧,所述后端杆31固定连接在柱筒331外侧后端中间位置处,所述柱筒331呈柱状空腔状态,所述锥筒332呈锥状空腔状态,所述隔架333可做翻转活动,所述隔架333在柱筒331和锥筒332的空腔空间中做三百六十度翻转,便于更好的进行塑料颗粒混合。
35.其中,所述隔架333设有环板q1、翻转装置q2、支板q3,所述支板q3与环板q1为一体
化结构且固定安装在其内侧方,所述翻转装置q2活动于环板q1内侧,所述环板q1与锥筒332内侧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翻转装置q2活动于锥筒332内部,所述环板q1呈圆环结构的板状物,且内部呈空口状态,支板q3为固定设置的实心板结构物,所述环板q1内侧方由隔出四处通透口,便于塑料颗粒的活动,且便于翻转装置q2做翻转而对塑料颗粒进行混搅作业。
36.其中,所述翻转装置q2设有转杆q21、带动块q22、顶触块q23、转颤球q24,所述带动块q22两侧端与转杆q21相连接且内陷于其内部,所述顶触块q23下端与带动块q22相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转颤球q24穿接在转杆q21末端位置处,所述转杆q21中间端与支板q3铰接连接,所述顶触块q23、转颤球q24活动于环板q1内侧方,所述带动块q22为顺丁橡胶材质,具有较好的牵扯性,所述顶触块q23呈瓣球状,所述转颤球q24设有两个,且为环球结构状,所述带动块q22的弹性便于其随转杆q21翻转中受力而受扯,驱带顶触块q23往复位移,使顶触块q23对塑料颗粒产生反作用弹顶力,转颤球q24的穿接方式使其有一定限度的位移区域,便于与塑料更好的产生弹颤效果。
37.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人员通过将待混合的过程塑料放入柱筒331中,将锥筒332螺栓连接在柱筒331一侧端,使其内部空间相贯通且增加塑料粒子的活动空间,对控制面板2进行调节操作,令驱动轴5受控继而带动后座架4活动,使后端杆31随后座架4活动而驱使混合筒33做震动,便于其内部的过程塑料粒子进行混合作业,通过转杆q21与支板q3端的铰接连接,当柱筒331、锥筒332受动时,令有一定重量的转颤球q24能驱带转杆q21产生活动力,由环板q1内侧方物异物阻碍,且支板q3之间的间距呈通透状态,而便于转杆q21做支点式翻转,能较好的对塑料起到混合搅拌效果,令带动块q22产生一定的惯性力,由带动块q22优良的弹性性质,便于其带动顶触块q23外转杆q21外往复位移,使得顶触块q23做弹顶活动,其鼓起球状结构,便于其更有外向弹撞力,使其与塑料颗粒有更灵活的触动,便于施加活动力在塑料上,使其在柱筒331、锥筒332中的活动更活跃,且能将粘结在一起的塑料团撞散,从而使工程塑料改性粒子更好的进行混合作业。
38.实施例2:
39.如附图6至附图9所示:
40.其中,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体334设有伸缩架w1、位移装置w2,所述伸缩架w1与位移装置w2两侧端相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伸缩架w1嵌入安装在柱筒331、锥筒332内侧,所述伸缩架w1底部与柱筒331、锥筒332内侧边铰接连接,所述伸缩架w1具有伸缩性,可进行水平伸缩,所述位移装置w2可做上下位移变动,所述位移装置w2在伸缩架w1的伸缩配合下发生位移,能对塑料产生反弹效果。
41.其中,所述位移装置w2设有弹簧钢w21、弹块w22,所述弹簧钢w21活动配合在弹块w22下方,所述弹簧钢w21两侧端与伸缩架w1铰接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弹块w22与伸缩架w1相邻设置且活动配合,所述弹簧钢w21呈倒八状态,且具有弹性度,所述弹块w22为半球结构,且可进行弹性形变,所述弹簧钢w21随两侧端对其的牵拉度,进行弹性形变,活动在弹块w22下方,为其控制上下位移限度。
42.其中,所述弹块w22设有横块a1、弧块a2、形变块a3、挤压腔a4、腔槽a5,所述弧块a2两侧底部与横块a1两端相连接且位于其上方,所述w3间隙连接在弧块a2内侧,所述腔槽a5位于挤压腔a4外端,所述挤压腔a4活动配合在横块a1上方,所述横块a1位于弹簧钢w21上方,所述弧块a2为软树脂材质,具有一定的形变性,且呈弧状结构,其自身带有气口,所述腔
槽a5为弧状空腔状态,所述形变块a3为弹性塑性体材质块状物,具有优良的弹性度,所述形变块a3随受到的弧块a2、挤压腔a4的挤压力而形变,使腔槽a5中的气压不断变化,便于在弧块a2外产生向外的气吹效果,避免还具有粘性的塑料颗粒附着在弧块a2外端面上。
43.其中,所述挤压腔a4设有撑架a41、韧块a42、摆板a43、压块a44,所述韧块a42上端与撑架a41内侧相连接且活动于其内侧方,所述摆板a43中间端与韧块a42偏下位置铰接连接,所述压块a44与摆板a43末端固定连接,所述腔槽a5位于撑架a41外周,所述撑架a41两侧端与横块a1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韧块a42下端固定连接于横块a1上,所述撑架a41为软树脂材质,可进行形变,所述韧块a42为硅胶材质,具有一定的韧性支撑度,所述摆板a43呈倒八角状态,且夹角固定,所述摆板a43与韧块a42的铰接方式使其受动做转角活动,带动压块a44对撑架a41产生碾压效果,便于将挤压力向外传导。
44.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通过伸缩架w1可进行水平伸缩,便于其带动弹簧钢w21两侧端变化位置而使弹簧钢w21发生形变,由弹簧钢w21形变时,其与横块a1的径宽改变,而使弹块w22整体能不断被上下带动,且循环产生上下位移,使得受离心甩动到柱筒331边壁的塑料粒子与边壁的接触面不断变化,避免具有一定粘结性的粒子沾粘在柱筒331、锥筒332内侧边壁面上,由摆板a43在随弹块w22活动时受动,进行一定的角度翻转,令压块a44不断对撑架a41施加碾压力,继而将压力传导至形变块a3,使形变块a3在自身弹性性质下形变,令腔槽a5中的气压变化,由弧块a2自身带有的气口,便于将腔槽a5中的气体向外挤兑,继而能在弧块a2外端产生气吹效果,进一步将塑料粒子加以瞬时吹力,避免塑料粒子粘附在弹块w22外端面上,且便于将塑料再次吹向柱筒331和锥筒332中进行混合作业。
45.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结构设有底座(1)、控制面板(2)、震动混合装置(3)、后座架(4)、驱动轴(5),所述控制面板(2)安装在底座(1)外侧端,所述震动混合装置(3)安置在底座(1)内侧偏上位置处,所述后座架(4)与震动混合装置(3)偏后端活动连接,所述驱动轴(5)上端与后座架(4)相贯穿且活动配合,所述控制面板(2)与驱动轴(5)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混合装置(3)设有后端杆(31)、外环套(32)、混合筒(33),所述混合筒(33)贯穿过外环套(32)内侧且间隙配合连接,所述后端杆(31)嵌固连接在混合筒(33)后端,所述外环套(32)外周侧与底座(1)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后端杆(31)贯穿过后座架(4)且活动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筒(33)设有柱筒(331)、锥筒(332)、隔架(333)、活动体(334)、套口(335),所述锥筒(332)螺栓连接在柱筒(331)前端位置处且内部相贯通,所述隔架(333)与锥筒(332)为一体化结构且位于其内侧,所述活动体(334)活动于柱筒(331)和锥筒(332)内侧,所述套口(335)活动卡合在锥筒(332)前端面上,所述柱筒(331)贯穿过外环套(32)内侧,所述后端杆(31)固定连接在柱筒(331)外侧后端中间位置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架(333)设有环板(q1)、翻转装置(q2)、支板(q3),所述支板(q3)与环板(q1)为一体化结构且固定安装在其内侧方,所述翻转装置(q2)活动于环板(q1)内侧,所述环板(q1)与锥筒(332)内侧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翻转装置(q2)活动于锥筒(332)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装置(q2)设有转杆(q21)、带动块(q22)、顶触块(q23)、转颤球(q24),所述带动块(q22)两侧端与转杆(q21)相连接且内陷于其内部,所述顶触块(q23)下端与带动块(q22)相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转颤球(q24)穿接在转杆(q21)末端位置处,所述转杆(q21)中间端与支板(q3)铰接连接,所述顶触块(q23)、转颤球(q24)活动于环板(q1)内侧方。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体(334)设有伸缩架(w1)、位移装置(w2),所述伸缩架(w1)与位移装置(w2)两侧端相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伸缩架(w1)嵌入安装在柱筒(331)、锥筒(332)内侧,所述伸缩架(w1)底部与柱筒(331)、锥筒(332)内侧边铰接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装置(w2)设有弹簧钢(w21)、弹块(w22),所述弹簧钢(w21)活动配合在弹块(w22)下方,所述弹簧钢(w21)两侧端与伸缩架(w1)铰接连接且活动配合,所述弹块(w22)与伸缩架(w1)相邻设置且活动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块(w22)设有横块(a1)、弧块(a2)、形变块(a3)、挤压腔(a4)、腔槽(a5),所述弧块(a2)两侧底部与横块(a1)两端相连接且位于其上方,所述(w3)间隙连接在弧块(a2)内侧,所述腔槽(a5)位于挤压腔(a4)外端,所述挤压腔(a4)活动配合在横块(a1)上方,所述横块(a1)位于弹簧钢(w21)上方。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腔(a4)设有撑架(a41)、韧块(a42)、摆板(a43)、压块(a44),所述韧块(a42)上端与撑架(a41)
内侧相连接且活动于其内侧方,所述摆板(a43)中间端与韧块(a42)偏下位置铰接连接,所述压块(a44)与摆板(a43)末端固定连接,所述腔槽(a5)位于撑架(a41)外周,所述撑架(a41)两侧端与横块(a1)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韧块(a42)下端固定连接于横块(a1)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程塑料改性粒子震动混合机,其结构设有底座、控制面板、震动混合装置、后座架、驱动轴,控制面板安装在底座外侧端,震动混合装置安置在底座内侧偏上位置处,后座架与震动混合装置偏后端活动连接,通过转颤球驱带转杆产生活动力,而便于转杆做支点式翻转,能较好的对塑料起到混合搅拌效果,令带动块产生一定的惯性力,由带动块优良的弹性性质,便于其带动顶触块外转杆外往复位移,使得顶触块做弹顶活动,其鼓起球状结构,便于其更有外向弹撞力,使其与塑料颗粒有更灵活的触动,便于施加活动力在塑料上,使其在柱筒、锥筒中的活动更活跃,且能将粘结在一起的塑料团撞散,从而使工程塑料改性粒子更好的进行混合作业。业。业。
技术研发人员:
杨新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杨新国
技术研发日:
2022.08.01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