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支护桩挂板与
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2.常见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有咬合桩+锚索结构、咬合桩+内支撑结构、灌注桩+旋喷桩+锚索结构与灌注桩+旋喷桩+内支撑结构等,这些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均与地下室外墙相对独立,两者处于分离的状态,这样不仅使得地下室使用面积大大减小,且地下室外墙与支护桩之间会形成肥槽,导致施工时需完成地下室外墙结构施工再进行地下室外墙柔性防水件及保护层施工,其后还需进行肥槽回填。可见,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工序多、工期长,不利于场平转换,且回填过程中极易损坏防水件及其保护层;另外,地下室结构施工时,需在外侧搭设脚手架,在内外两侧支模进行结构施工。
3.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方案中将桩墙合为同一结构,即将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合二为一。但是,现有桩墙合一方案容易出现渗水的问题,还需要在地下室外墙内进一步设置排水盲沟并内设衬墙装饰,使得工艺较为复杂。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以解决桩墙合一方案工艺较为复杂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其包括:
8.挂板,
所述挂板用于与支护桩连接;
9.地下室外墙,所述地下室外墙设置在所述挂板远离所述支护桩的一侧;
10.防水件,所述防水件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外墙内并位于所述挂板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还包括:地下室
底板;所述地下室外墙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底板上。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还包括:
13.底板垫层,所述底板垫层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底板底部。
14.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还包括:
15.止水板,所述止水板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地下室底板之间的连接处。
1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防水件为反粘卷材,所述反粘卷材粘接在所述挂板与所述地下室外底板上。
1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挂板为钢筋混凝土板。
1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挂板与所述支护桩通过钢筋连接在一起。
1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地下室外墙为钢筋混凝土墙。
2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其中,所述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包括:挂板,所述挂板用于与支护桩连接;地下室外墙,所述地下室外墙设置在所述挂板远离所述支护桩的一侧;防水件,所述防水件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外墙内并位于所述挂板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挂板作为防水保护层,以挂板作为地下室外墙的模板,将地下室外墙与挂板紧密连接,取消了地下室外墙模板脚手架及模板搭设,进而取消地下室肥槽,充分发挥了支护桩挂板的挡土和止水功能。另外,在挂板与地下室外墙之间增设防水件作为防水层,以防止地下室外墙防水层被破坏导致的渗水问题,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防水能力,不需要在地下室外墙内进一步设置排水盲沟并内设衬墙装饰,简化了施工工艺。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6.附图中各标记:1、挂板;2、地下室外墙;3、防水件;4、地下室底板;5、底板垫层;6、止水板;7、支护桩;8、模板;9、支模架体;10、地基。
具体实施方式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在实施方式和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文中对于冠词有特别限定,否则“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29.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30.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31.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经发明人研究发现,目前的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均与地下室外墙相对独立,两者处于分离的状态,这样不仅使得地下室使用面积大大减小,且地下室外墙与支护桩之间会形成肥槽,导致施工时需完成地下室外墙结构施工再进行地下室外墙柔性防水件及保护层施工,其后还需进行肥槽回填。可见,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工序多、工期长,不利于场平转换,且回填过程中极易损坏防水件及其保护层;另外,地下室结构施工时,需在外侧搭设脚手架,在内外两侧支模进行结构施工。
33.现有方案中存在将桩墙合为同一结构,即将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合二为一。但是,现有桩墙合一方案具有以下问题:1、容易出现渗水的情形;2、且施工技术要求高,具体为在前期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时,即开始进行优化设计,需要使支护咬合桩设计既满足现行基坑设计规范及标准要求,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又充分考虑其防水性能及耐久性能,能够作为地下室外墙永久工程使用,对设计配合和施工图设计进度要求高;3、工艺较为复杂,现有方案的工艺流程为:支护桩施工
→
地下室结构施工
→
凿除支护腰梁、清理桩基面
→
聚合物水泥砂浆修补面
→
将所有漏点及锚索孔用堵漏防水材料堵漏
→
防水材料对护壁桩及嵌合处涂刷一遍
→
止水反坎导墙施工
→
排水沟及沟内防水施工
→
安装排水管及导水管
→
衬墙砌筑安装检修口百叶窗
→
衬墙面层装修,可见,现有桩墙合为同一结构的工艺较为复杂。
3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通过在挂板与地下室外墙之间增设反粘卷材作为防水层,将预铺反粘技术应用于地下室外墙进行柔性防水,反粘卷材与地下室外墙混凝土结构紧密结合,能够避免防水层单个点破损,形成整个迎水面串水,地下室外墙渗水隐患小,进而能够防止地下室外墙防水层被破坏导致的渗水问题,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防水能力,不需要在地下室外墙内进一步设置排水盲沟并内设衬墙装饰,简化了施工工艺,降低了技术要求。进一步地,地下室外墙以挂板作为模板,取消了地下室外墙模板脚手架及模板搭设,进而取消了地下室肥槽或狭小空间,使得施工工艺更加简单,地下室顶板施工完即可完成场平转换,有利于施工总平面的布置规划。另外,挂板在充分发挥了挡土和止水功能(防水层)的前提下,由于取消了地下室肥槽或狭小空间,所以还能够增加地下室建筑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35.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的较佳实施例。
3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该组合结构能够直接与支护桩连接在一起,该组合结构包括:挂板1、地下室外墙2与防水件3。其中,所述挂板1用于与支护桩7连接,所述地下室外墙2设置在所述挂板1远离所述支护桩7的一侧,所述防水件3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外墙2内并位于所述挂板1与所述地下室外墙2之
间。
37.具体地,所述挂板1为钢筋混凝土板,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地下室外墙2为钢筋混凝土墙,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支护桩7采用旋挖转或人工挖孔施工,并使用混凝土进行灌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地下室的支护桩7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支护桩7间隔地与所述挂板1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护桩7通过所述挂板1挡土,可以减少较少支护桩7的工程量,节约了成本,并能够缩短工期。所述防水件3安装在所述挂板1上,这样,当所述地下室外墙2完成浇筑后,所述防水件3则已经嵌入在所述地下室外墙2内。所述地下室外墙2在施工的时候立于地基10上,并紧贴着所述挂板1,所述地下室外墙2以所述挂板1作为模板8,取消了地下室外墙模板脚手架及模板搭设,进而取消地下室肥槽或狭小空间,使得施工工艺更加简单,地下室顶板施工完即可完成场平转换,有利于施工总平面的布置规划。另外,所述挂板1在充分发挥了挡土和止水功能(防水层)的前提下,由于取消了地下室肥槽或狭小空间,所以还能够增加地下室建筑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件3为反粘卷材,所述反粘卷材粘接在所述挂板1上。也就是说,在挂板1与地下室外墙2之间增设反粘卷材作为防水层,将预铺反粘技术应用于地下室外墙2进行柔性防水,反粘卷材与地下室外墙2混凝土结构紧密结合,能够避免防水层单个点破损,形成整个迎水面串水,地下室外墙2渗水隐患小,进而能够防止地下室外墙2防水层被破坏导致的渗水问题,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防水能力,不需要在地下室外墙2内进一步设置排水盲沟并内设衬墙装饰,简化了施工工艺,降低了技术要求。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粘卷材两面均具有粘性,因而所述反粘卷材的一面可以与所述挂板1粘接,另一面则可以与所述地下室外墙2粘接。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还包括:地下室底板4,所述地下室外墙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底板4上。
41.具体地,所述地下室外墙2包括一地下室底板4,在浇筑地下室底板4的过程中,同步将所述防水件3安装在所述地下室底板4上,这样,当所述地下室外墙2完成浇筑后,所述防水件3则已经嵌入在所述地下室底板4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浇筑地下室底板4时,一般在地下室底板4边缘浇筑翻边,以达到防水的目的。
42.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板1与所述支护桩7通过钢筋连接在一起。
43.具体地,所述挂板1与所述支护桩7通过植筋法连接,其中植筋法是一种针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方法,可有效的将所述挂板1与所述支护桩7连接固定。
44.请参阅图1与图2,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桩7挂板1与地下室外墙2组合结构还包括:底板垫层5,所述底板垫层5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底板4底部。
45.具体地,施工过程中,通过在所述底板垫层5上浇筑完成地下室底板4后,在所述地下室底板4上安装模板8,并以所述挂板1作为另一模板,以完成所述地下室外墙2的浇筑。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底板垫层5采用c20混凝土浇筑为100mm的厚度。
46.需要说明的是,在浇筑所述地下室外墙2的时,可通过一支模架体9对模板8进行支撑,这样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性能也高。其中,所述支模架体9为定型化组合三角形结构的单侧支模架体,架体组成均由型钢焊接而成,所述支模架体9的水平直角边设置于地下室底板4之上,所述支模架体9的端部与地下室底板4的预埋件连接固定,所述支模架体9的竖向直角边与所述地下室外墙2内侧的模板8抵接。
47.请查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还包括:止水板6,所述止水板6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地下室底板4之间的连接处。
48.具体地,所述地下室底板4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浇筑是分开完成的,所以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地下室底板4之间具有施工缝,通过在所述施工缝设置止水板6,以防止施工缝渗水。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止水板6采用300*3mm的钢板。
49.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的施工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50.s100、对支护桩进行灌注施工,并完成对挂板的浇筑施工;
51.具体地,所述支护桩采用旋挖转或人工挖孔施工,并使用混凝土进行灌注。
52.s200、将浇筑完成的挂板采用植筋法与完成灌注的支护桩连接在一起;
53.具体地,所述挂板为钢筋混凝土板,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可以采用植筋法将浇筑完成的挂板与完成灌注的支护桩连接在一起。
54.s300、在地基上浇筑混凝土以完成地下室底板垫层的施工;
55.具体地,需要在地基上浇筑100mm左右厚度的底板垫层,以便与地下室外墙的浇筑。
56.s400、地下室底板施工;
57.具体地,在浇筑地下室底板时,需要先在地下室底板垫层上绑扎钢筋,其后再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即可得到地下室底板。另外,在浇筑地下室底板前,可在所述地下室底板垫层上先安装防水件,这样可以防止地下室底板渗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件为反粘卷材,在地下室底板垫层完成施工后,将反粘卷材粘接在所述地下室底板垫层上。
58.s500、将防水件安装在所述挂板上;
59.具体地,所述防水件为反粘卷材,在地下室底板完成施工后,将反粘卷材粘接在所述地下室底板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浇筑完成地下室底板垫层后,可以同时将防水件安装在所述地下室底板垫层与所述挂板上,那么在所述地下室底板浇筑完成后便无需再次安装防水件。
60.s600、在地下室底板上安装模板,并安装支模架体以对模板进行支撑;
61.具体地,在地下室底板上绑扎钢筋,其后支模架体固定在预埋好的安装柱上,再将模板安装在所述支模架体上。
62.s700、对地下室外墙进行混凝土浇筑。
63.具体地,进行混凝土浇筑即可完成地下室外墙的施工。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地下室外墙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步骤:
65.s800、将所述支模架体与所述模板进行拆除。
66.具体地,待浇筑好的混凝土凝固后,将支模架体与模板的进行拆除,拆除后的模板与支模架体可以周转使用,具有环保节能的优势。
6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挂板与地下室外墙之间增设反粘卷材作为防水层,将预铺反粘技术应用于地下室外墙进行柔性防水,反粘卷材与地下室外墙混凝土结构紧密结合,能够避免防水层单个点破损,形成整个迎水面串水,地下室外墙渗水隐患小,进而能够防止地下
室外墙防水层被破坏导致的渗水问题,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防水能力,不需要在地下室外墙内进一步设置排水盲沟并内设衬墙装饰,简化了施工工艺,降低了技术要求;所述地下室外墙以所述挂板作为模板,取消了地下室外墙模板脚手架及模板搭设,进而取消地下室肥槽或狭小空间,使得施工工艺更加简单,地下室顶板施工完即可完成场平转换,有利于施工总平面的布置规划。另外,所述挂板在充分发挥了挡土和止水功能(防水层)的前提下,由于取消了地下室肥槽或狭小空间,所以还能够增加地下室建筑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68.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挂板,所述挂板用于与支护桩连接;地下室外墙,所述地下室外墙设置在所述挂板远离所述支护桩的一侧;防水件,所述防水件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外墙内并位于所述挂板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所述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还包括:地下室底板;所述地下室外墙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底板上;所述防水件为反粘卷材,所述反粘卷材粘接在所述挂板与所述地下室外底板上;其中,所述反粘卷材的两面均具有粘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还包括:底板垫层,所述底板垫层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底板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还包括:止水板,所述止水板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地下室底板之间的连接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板为钢筋混凝土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板与所述支护桩通过钢筋连接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外墙为钢筋混凝土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护桩挂板与地下室外墙组合结构,包括:挂板,用于与支护桩连接;地下室外墙,设置在挂板远离支护桩的一侧;防水件,设置在地下室外墙内并位于挂板与地下室外墙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挂板作为防水保护层,以挂板作为地下室外墙的模板,将地下室外墙与挂板紧密连接,取消了地下室外墙模板脚手架及模板搭设,进而取消地下室肥槽,充分发挥了支护桩挂板的挡土和止水功能。另外,在挂板与地下室外墙之间增设防水件作为防水层,以防止地下室外墙防水层被破坏导致的渗水问题,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防水能力,无需在地下室外墙内进一步设置排水盲沟并内设衬墙装饰,简化了施工工艺。了施工工艺。了施工工艺。
技术研发人员:
李光灿 周向明 王花 苏国活 吴成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5.24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