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7.01.29
∙【字 号】印府发[2007]13号
∙【施行日期】2007.01.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正文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
(印府发〔2007〕1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自治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及省、地有关要求,经有关专家评审,自治县人民政府同意将“印江下洞祭风神”等29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列为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将代表作名录予以公布。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列入代表作名录和其他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制定保护规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传承和弘扬,为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我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附:自治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治县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自治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印江下洞祭风神
哈特曼光阑 宋末元初以来,每年六月六日,板溪下洞村老百姓设楮旗于广场,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便产生了祭风神,分启神、跩神、竖日月旗、杀牲四道程序进行。其跪拜仪节,先设神坛于风神庙或宗祠内,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神位和七十二种牲肉祭品。土师身着大红袍,戴高帽,执宝剑,先步入厨房作法,后返回坛前祷告,坛前神汉在土师作法后,即进行杀牲、跩神、竖旗、烹饪、煮稀饭,众人抢食而告终。
裁板机刀片
二、saba-018印江梯玛神歌
梯玛即敬神的人,亦称土老司。梯玛文化源于上古图腾时代,为了生存,土家族人幻想以巫术整治疾病,战胜强敌,征服自然,于是产生了歌乐体的梯玛神歌。梯玛神歌主要有摆手歌、进山歌、敬神歌等,融三教于一体,集九流于一身,以唱、跳、舞、吹牛角来歌神、娱神,祈祷平安,消灾避难,神灵附体,化险为夷。民间把梯玛神歌称为“牛角吹出来的神歌”。
三、印江合水长号唢呐
合水长号唢呐,始于明洪武年间。长号唢呐常以锣、鼓、钹、笛子、二胡、尺口(类似鼓板)配合演奏,8人为一拔或一堂,称为八音师或八仙师。唢呐清脆圆滑,长号浑厚低沉,交错使用,相得益彰。其表演形式有双人演奏、四人演奏,有单钹演奏、双钹演奏,可以坐堂表演,也能行进表演,灵活性强,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唢呐曲牌分三类,即正调、小调和散调。 四、印江塘口高腔山歌
塘口高腔山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表演,其音调高亢明亮,腔声如呐喊,音律起伏跌荡。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
五、印江长路引
长路引是一种曲牌总称,一般在大型广场众文化活动时,花灯锣鼓人员在行进中演奏 ,由一个简单曲牌为间奏(过门),把望天香、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麻雀子嫁
女、幺二三、堇巴郎等20多个曲牌串联演奏,各曲牌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串联演奏,演奏时间长达3个小时。
六、土家喊山号
号子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民间称为“喊号子”。在印江民间流传的有抬石号子、撬石号子、薅草号子、打铁号子、打夯号子、颠轿号子等,各种号子多为男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其旋律与劳动节奏同步协调,富有感召力和号召力,其目的在于凝聚力量,提高工效,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七、印江土家族过赶年
过赶年,亦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相传明朝时期,正值岁末之际,为抵抗倭寇入侵开赴前线,印江土家族先民毅然打破腊月三十过年的规矩,提前一天过年。先民们首战告捷,屡建战功。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后人也提前一天过年。过赶年程序是半夜起床,摸黑煮饭,不用刀切,把肉、豆腐、菜做成混合饭,祭祖仪式过后,人们坐的坐,站的站,蹲的蹲,狼吞虎咽,吃完后立刻出征。
八、蒲氏墓朝拜
蒲氏(1328-1417)遵义人,昭定蛮威武大将军敦武候田儒铭之妻,因田儒铭征剿朗溪十五洞蛮夷有功,元封太安夫人,明封恭顺夫人,寿终于朗溪,葬于孟关村一山堡上。田姓先民认为蒲氏是元明两代赐封的贵妇,福分大,墓地龙脉好,死后为仙,并把蒲氏墓地作为正月拜年上亮、三月清明挂亲祭扫、六月朝梵净山的第一站。集体朝拜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朝拜者除本县的外,有贵阳、遵义、凤冈、务川、镇远和毗邻的凤凰、麻阳、秀山、酉阳等地人。朝拜以祭祖为主,也有祈求生儿育女的,有祈求避邪消灾的、许愿的、还愿的。
九、印江字牌玩技
obd数据
玩字牌是印江及其相邻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方式。当地人称字牌,外地人称苗牌 ,系采用白皮纸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牌面篆写中国数字壹到拾的大小写法,字体书艺极高,极富草韵而不失篆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游戏技法非常复杂,是民间数字游戏的典范。
十、印江红棺葬
红棺葬起源于唐初,城南云半曹某赴京殿试,高中状元,皇帝询其家况,曹某赋诗以答,忌,杀之。国人鸣冤,追曹以显爵,特赐葬红棺。为表纪念,印江成年人去世后,皆实行红棺土葬,这种习俗延续至今。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等。
十一、印江土家族婚俗
自明代“改土归流”以来,印江男女青年缔结婚姻要经过很多程序。男方要请媒提亲、送书开亲、烧香、请庚、过礼。婚期前一天,女方要举办花园酒、哭嫁、辞祖。佳期这天,男方要发轿迎亲、回车马、拜堂、闹新房、回门等。
十二、印江印染工艺
印江印染工艺流传已近千年历史。印染分染和印花两个部分,以土蓝靛为染料,以白土布为底布,印染成蓝底印花布,其代表作品“凤凰升子底印花被面”被收藏家亲睐。印江印染工序繁复,在花板制作、染料制作、染印花等工艺流程中有几十道工序。其工艺品形式多样,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独特,富有灵性和美感。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整个工艺均为手工操作,技艺全靠师徒相承,世代相传。
塑料围嘴
十三、引向器印江红雨伞制作工艺
十七世纪末,印江城北官庄坝覃姓从江西引进红雨伞,之后,印江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创新,制作出来了独特的红雨伞。红雨伞由竹子、印江白皮纸、柿子油等19种材料精制而成。制作时先把竹子加工成雨伞骨坯,用石灰水浇淋、浸泡,然后用桐油掺油红(或品红、黄丹)涂抹,再用青油罩面即成。每把雨伞共72道工序,故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上算”之说。
十四、印江“韵酒”酿造工艺
印江朗溪韵酒是用本地所产糯高梁为原料,用药曲(米粉加草药汁做成)发酵、蒸煮等传统工艺酿制而成。韵酒时温度要适中,一般在15℃-25℃之间,其味甜酸而清香,泽红黄而透明,能解渴清心。清末曾用此酒进贡皇族,故又称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