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
线束固定结构和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室外机上一般设置有感温包,感温包一般由温度传感器组成,感温包用于检测室外的环境温度,这样可以根据室外的环境温度来控制风机执行化霜等动作。
3.现有技术中,在固定感温包时,为了满足感温包的走线要求和对感温包线束的保护,避免割线隐患,主要用感温包支架卡于冷凝器翅片与铜管上。但是,感温包支架卡在冷凝器上一方面会造成冷凝器翅片部分倒片,会影响外机外观,同时影响外机正常散热,不利于整机系统的稳定;另一方面感温包支架大多采用卡扣卡住线束或者采用设置腔体放置线束,这样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容易导致感温包线束脱落。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折叠形成的空间设置感温包和感温包线束的感温包支架,这就会出现当两个板体扣合不紧密时感温包和感温包线束容易脱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感温包支架内放置的线束容易脱落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和空调。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和空调,线束固定结构包括两个转动连接的
敞口壳体,当两个
所述敞口壳体的敞口转动至重叠状态时,两个所述敞口壳体扣合形成一个线束容纳腔,两个所述敞口壳体上均设有正对敞口的穿线孔,线束从一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内部穿出该所述敞口壳体上的所述穿线孔,再从另一所述敞口壳体上的所述穿线孔穿入该敞口壳体,穿过两个所述穿线孔的线束绕设在两个所述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上。
7.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内表面上设有约束线束走位的限位组件。
8.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与室外机卡接的卡扣组件。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扣,两个所述限位扣之间形成走线槽,所述限位扣设置在所述敞口壳体的正对敞口的面上。
10.进一步的,另一所述敞口壳体的正对敞口的面上设有限位插槽,两个所述敞口壳体扣合时所述限位扣卡入所述限位插槽。
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扣的材质为柔性材质。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外侧面上的第一插件,两个所述敞口壳体扣合时两个所述第一插件配合形成t字型的插件,所述室外机上设有t字型插槽。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外侧面上的第二插件,所述第一插件和所述第二插件设置在所述敞口壳体的同一外侧面上,两个所述敞口壳体扣合时两个所述第二插件配合形成j字型的插件,所述室外机上设有与所述j字
型的插件插接的插槽。
14.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敞口壳体上均设有线束进出所述敞口壳体内部的进线孔。
15.空调,包括室外机和感温包,还包括上文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所述线束固定结构固定所述感温包的线束,且所述线束固定结构与所述室外机固定。
16.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线束固定结构利用本身的结构让线束折叠设置在线束容纳腔内,且通过两个敞口壳体上穿线孔的位置设置令线束最终能绕设在两个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上,有效防止两个敞口壳体扣合不紧密时线束从线束容纳腔内脱落。整个线束固定结构设计简单,通过在两个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的两侧设置穿线孔和走线路线的配合轻松实现线束的固定和防脱。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束固定结构中两个敞口壳体打开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束固定结构中两个敞口壳体打开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束固定结构中两个敞口壳体扣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21.1、第一敞口壳体;2、第二敞口壳体;3、穿线孔;4、转动连接处;5、进线孔;6、限位扣;7、限位插槽;8、第一插件;9、第二插件;10、卡扣;1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3.空调室外机上一般设置有感温包,感温包一般由温度传感器组成,感温包用于检测室外的环境温度,这样可以根据室外的环境温度来控制风机执行化霜等动作。现有技术中,在固定感温包时,为了满足感温包的走线要求和对感温包线束的保护,避免割线隐患,主要用感温包支架卡于冷凝器翅片与铜管上。但是,感温包支架卡在冷凝器上一方面会造成冷凝器翅片部分倒片,会影响外机外观,同时影响外机正常散热,不利于整机系统的稳定;另一方面感温包支架大多采用卡扣卡住线束或者采用设置腔体放置线束,这样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容易导致感温包线束脱落,比如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利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折叠形成的空间设置感温包和感温包线束的感温包支架,这就很容易出现当两个板体扣合不紧密时感温包和感温包线束容易脱落的情况。
24.所以,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感温包线束容易从感温包支架上脱落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包括:
25.两个转动连接的敞口壳体,一个敞口壳体的敞口边缘与另外一个敞口壳体的敞口
边缘转动连接,且两个敞口壳体以两者之间的转动连接处对称分布,两个敞口壳体可以转动至两个敞口重叠的状态,当两个敞口重叠时两个敞口壳体扣合固定,两个敞口壳体的内部配合形成了一个线束容纳腔。两个敞口壳体中正对敞口的面上设有穿线孔,线束从一个敞口壳体的内部穿出该敞口壳体上的穿线孔,再从另一个敞口壳体上的穿线孔穿入该敞口壳体,扣合两个敞口壳体之后线束是穿过两个穿线孔折叠设置在线束容纳腔内部的,且线束是绕设在两个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上的,因此当两个敞口壳体之间扣合不紧密时线束也不会从线束容纳腔内脱落。
26.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线束固定结构利用本身的结构让线束折叠设置在线束容纳腔内,且通过两个敞口壳体上穿线孔的位置设置令线束最终能绕设在两个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上,有效防止两个敞口壳体扣合不紧密时线束从线束容纳腔内脱落。整个线束固定结构设计简单,通过在两个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的两侧设置穿线孔和走线路线的配合轻松实现线束的固定和防脱。
27.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线束固定结构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解释说明。
28.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线束固定结构包括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具体的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呈形状、尺寸相同的立方体状,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的第一侧面是转动连接的,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以转动连接处4为轴对称设置,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能转动扣合形成一个立方体状的线束容纳腔。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中正对敞口的面上都设有一个穿线孔3,穿线孔3呈方形,两个穿线孔对称分布。此外,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的第三侧面上设有进线孔5,第三侧面平行于第一侧面。
29.因此,走线时线束的一端可以先从进线孔进入第一敞口壳体的内部,再从第一敞口壳体上的穿线孔穿出第一敞口壳体,然后绕过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从第二敞口壳体上的穿线孔进入第二敞口壳体的内部,最后扣合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因此,线束最终会折叠固定在线束容纳腔内且线束会绕设在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因此线束容纳腔内的线束不会轻易脱落。
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敞口壳体上的穿线孔包括第一敞口壳体上正对敞口的面上的方形孔和第一敞口壳体的第一侧面上的方形孔,第二敞口壳体上的穿线孔包括第二敞口壳体上正对敞口的面上的方形孔和第二敞口壳体的第一侧面上的方形孔。之所以要在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的第一侧面设置方形孔,是因为这样能减小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转动连接处的尺寸,这样线束更容易绕设在两者之间的连接处。且在此种情况下,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的第一侧面上的方形孔的宽度要小于线束的直径大小,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上正对敞口的面上的方形孔的宽度要大于线束的直径,因此线束只能从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上正对敞口的面上穿入穿出,无法从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的侧面上穿入穿出。
31.在其他实施例中,穿线孔可以只包括设置在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正对敞口的面上的部分,形状也不受限制,只需要满足线束能够穿入穿出即可。
32.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内部设有约束线束走位的限位组件。具体的,限位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扣6,两个限位扣之间形成走
线槽。限位扣6呈长条状,垂直设置在第一敞口壳,1和第二敞口壳体2中正对敞口的面上,且为了满足不同尺寸的线束都能卡入两个限位扣之间形成的限位槽内,限位扣的材质为柔性材质,因此其中一个限位扣可以向着远离另外一个限位扣的方向弯折。对应的,为了使限位组件将线束固定得更加紧固,也为了防止限位扣的长度过长使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无法扣合,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上设有限位插槽7,限位插槽与限位组件是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正对敞口的面上的,当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扣合时限位第一敞口壳体上的限位组件能插入第二敞口壳体上的限位插槽内。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敞口壳体上设有一组限位组件、第二敞口壳体上设有与该限位组件对应插接的限位插槽,第二敞口壳体上设有一组限位组件、第一敞口壳体上设有与该限位组件对应插接的限位插槽,且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上的限位组件不在一条直线上。
33.进一步的,在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的外侧面上设有与空调室外机卡接的卡扣组件。
34.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的第二侧面上设有卡扣组件,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是相邻且垂直的。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敞口壳体1和第二敞口壳体2的第二侧面外侧的第一插件8,两个第一插件对称设置。第一插件由第一插板、第二插板和第三插板围成。以第一敞口壳体为例,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垂直第一敞口壳体的第二侧面,且该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垂直连接,第一插板位于第一敞口壳体的底面之上且平行与第一敞口壳体的底面,第三插板平行于第一敞口壳体的第二侧面并与第一插板、第二插板垂直连接,因此第一插板、第二插板和第三插板就围成一个凹槽且该凹槽的一个开口是朝向第一敞口壳体的底面的。因此,当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扣合时,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上的第一插件会配合形成一个t字型的插件,对应的室外机上设有t字型的插槽。
35.进一步的,卡扣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上的第二插件9,第一插件的位置靠近第一侧面设置,第二插件靠近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的第三侧面设置,第一侧面平行于第三侧面。具体的,第二插件是一个j字型的插板,该j字型的插板垂直设置在第二侧面上且j字型的插板的两端所在的直线是平行于第一侧面的。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扣合时两个j字型的插板配合形成一个尺寸更大的j字型插件。对应的,室外机上设有与j字型插件的弯钩部分插接的插槽。
36.进一步的,第一敞口壳体上设有卡扣10,第二敞口壳体上设有卡槽11,卡扣插入卡槽中使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扣合。或者第二敞口壳体上设有卡扣,第一敞口壳体上设有卡槽,卡扣插入卡槽中使第一敞口壳体和第二敞口壳体扣合。
3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包括感温包和室外机,还包括上文提出的线束固定结构,线束固定结构固定感温包的线束并与该室外机连接固定。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线束固定结构,包括两个转动连接的敞口壳体,当两个所述敞口壳体的敞口转动至重叠状态时,两个所述敞口壳体扣合形成一个线束容纳腔,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敞口壳体上均设有正对敞口的穿线孔,线束从一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内部穿出该所述敞口壳体上的所述穿线孔,再从另一所述敞口壳体上的所述穿线孔穿入该敞口壳体,穿过两个所述穿线孔的线束绕设在两个所述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内表面上设有约束线束走位的限位组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与室外机卡接的卡扣组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扣,两个所述限位扣之间形成走线槽,所述限位扣设置在所述敞口壳体的正对敞口的面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另一所述敞口壳体的正对敞口的面上设有限位插槽,两个所述敞口壳体扣合时所述限位扣卡入所述限位插槽。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扣的材质为柔性材质。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外侧面上的第一插件,两个所述敞口壳体扣合时两个所述第一插件配合形成t字型的插件,所述室外机上设有t字型插槽。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敞口壳体的外侧面上的第二插件,所述第一插件和所述第二插件设置在所述敞口壳体的同一外侧面上,两个所述敞口壳体扣合时两个所述第二插件配合形成j字型的插件,所述室外机上设有与所述j字型的插件插接的插槽。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敞口壳体上均设有线束进出所述敞口壳体内部的进线孔。10.空调,包括室外机和感温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固定结构,所述线束固定结构固定所述感温包的线束,且所述线束固定结构与所述室外机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和空调,线束固定结构包括两个转动连接的敞口壳体,当两个敞口壳体的敞口转动至重叠状态时,两个敞口壳体扣合形成一个线束容纳腔,两个敞口壳体上均设有正对敞口的穿线孔,线束从一个敞口壳体的内部穿出该敞口壳体上的穿线孔,再从另一敞口壳体上的穿线孔穿入该敞口壳体,穿过两个穿线孔的线束绕设在两个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线束固定结构利用本身的结构让线束折叠设置在线束容纳腔内,且通过两个敞口壳体上穿线孔的位置设置令线束最终能绕设在两个敞口壳体的转动连接处上,有效防止两个敞口壳体扣合不紧密时线束从线束容纳腔内脱落。束容纳腔内脱落。束容纳腔内脱落。
技术研发人员:
张晓宇 余凯 邓伟彬 李孜 刘爱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9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