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对圣诞节的热情仅限于大中学学生和部分新潮青年。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听恩雅、麦当娜,看好莱坞大片,也许不记得清明节和端午节,但却一定记得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新世纪的第3年,一民工在北京农展馆桥的四周一丝不苟地布置圣诞树,这可能是北京城市公用机关头一回在公共场合布置圣诞树,可见过洋节已然作为一种时髦、作为时尚的标志之一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所认同。
与此同时,作为老北京春节最有年味的庙会已经因为文化与传统的缺席而有其名而无其实,沦落为一个商品的大卖场。关于春节的记忆正趋向苍白,关于春节的种种细节正在淡去。无数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正在不知不觉中被贴上带有问号的标签,由现代文明主宰的城市渗透进所有生活的缝隙,模糊了记忆中的最敏感的部分。时代的变化让珍贵的东西不再珍贵,让有价值的东西不再有价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诗中元宵节的浪漫意境,如今却只剩下“元宵”这个概念。和公众埋怨春节年味太淡相比,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更是走在“边缘化”的“钢丝”上。彰显元宵节到来的标志,无非是近来元宵销量的明显上升,即便如此,围绕元宵节的“商战”相比情人节也淡了许多,而在普通市民看来,过元宵节不过是吃顿元宵罢了。事实上,元宵节绝不仅是吃元宵这么简单。“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合家团聚都是元宵节的主题。如元宵节也称灯节,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唐代时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赞其为:“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有情人可借赏花灯的机会结伴出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名句即源于此。 中国的春节,大抵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夏王朝。当时,人们“开辟”春节这个节日,其主要的目的是按照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来为人们在这个作物生长周期划一个断记,以示对一个作物生长年所取得的丰收的庆祝,并利用春节至春耕这一
段空闲时间来休生养息,祭祀神灵先祖,以利新的一个作物生长年之再战。随着中国文化和文明史的发展,从春节这传统节日中所产生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从大年三十的吃饺子、吃团圆饭,到延伸至正月十五的吃圆宵,这便是形成的饮食文化;裱剪纸、贴窗花,这便是所形成的民间艺术文化;贴春联之类,这便是所形成的诗词文化;赶庙会,唱大戏,这便是所形成的戏曲文化;还有玩龙灯,舞狮子,这便是所形成的娱乐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怎么能将这样一个充满着浓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说得一无是处呢? 我们正在接受一个遥远的地方的宗教节日,在接受一种文化,可是我们也在付出着巨大的代价,比如,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怎样过年,几千年农耕文化遗留的积淀正处在有与无的边缘,逐渐被时间尘封在记忆的角落,只留下让后人唏嘘的痕迹。
平衡梁二、传统节日衰落成因分析
1 对待传统节日的极端行为仍然存在。出于消防安全和防止噪音污染的需要,很多大中城市禁放烟花爆竹,小城市和城镇限放烟花爆竹。
2.对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以前反映最大的就是政府没有为传统节日安排休假制度,没有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时间上的保证。现在几大传统节日有了休假安排,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社会习惯。
3.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字上面,其它内容已被遗忘。
4.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并且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工程,这日缺乏必要的认知。
5.从文化接受心理来看,接受主体的生理、心理因素和接受客体本身的特征都促进了西方节目在中国的流行。普遍而言,大学生们崇尚快乐、平等,讲究情调。许多年轻人偏爱西方节日往往不是由于其文化内涵,而是想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乐趣,觉得西方节日更加利于人们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或者是向自己爱慕尊敬的人表达一点心意,至于这些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比如过圣诞 节时,学生们可以赠送圣诞贺卡,扮圣诞老人取乐,开圣诞晚会一起快乐。还比如情人节,用鲜花、巧克力等向喜欢的人表达爱的方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既温馨浪漫又时尚,所以备受他们的青睐。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在
表现方式上不为青年学生们所接受。比如春节期间,很多同学提到除了跟家人团聚外,春节的活动太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电视、睡觉、走走亲戚,没有新颖的活动,连原有的活动都在淡化。以前过春节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等节目,现在很少看见。这不符合大学生喜欢快乐参与的特点。
6.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大学生们热衷过西方节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从教育内容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就是通过英语课本和相关的活动了解并逐步加深印象的,客观上推动了西方节日文化的流行。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其实课本上也较多涉及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也缺乏完整的节日文化宣传体系。其次,中国的教育模式弱化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客观上从反面对西方节日的流行起到了推进作用。再次,学校缺乏对大学生节日观念形成和行为参与的引导,往往采用
砂轮修整器放任自流的态度。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有明确的自我观念,独立意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社会并解释问题,不愿受他人的干涉;自我评价趋于成熟,并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但大学生在行为模式的选择上并不一定是理性的、成熟的,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如何正确对待西方节日文化的问题上,学校与受教育者往往缺乏沟通。
7.商业炒作和媒体炒作是大学生们热衷过西方节日的重要外因
焦化废水双向dcdc变换器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我国圣诞节消费的主力军就是青年学生们。比如在圣诞节前后,商场里圣诞饰品布满店堂,挂满礼品的圣诞树摆迸橱窗,营业员戴上火红的圣诞老人帽促销;酒店、娱乐场所也借圣诞节推出圣诞宴、圣诞晚会等诸多名目的消费项目,并伴随着各
种抽奖活动。表面上看,圣诞节俨然已成为一个消费的庆典。然而,其火爆的背后却是商家的良苦用心。正是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想方设法通过渲染气氛、宣传促销等手段,无限放大圣诞节,使它变成了一个世界范围的消费狂欢节。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而对
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甚少,铺天盖地的都是圣诞节、情人节的新闻,对中国本土情人节的介绍和报道却少之又少。如果媒体改为铺天盖地的宣传端午节、宣传中国情人节、宣传清明节重阳节,相信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忘记这些节日的,相反还会相当的喜爱的,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入喜欢穿旗袍、唐装那样。对西方节日,媒体应当主动承担起引导舆论的任务,尤其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影响力巨大的主流媒体。处在媒体和商业炒作之间的大学生们,在几近疯狂的氛围之中,很容易受到影响,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有助于融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西方节日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一定影响。为年轻人庆祝西方节日经常采用好友聚餐,举行舞会等形式,气氛一般比较轻松愉快,这为朋友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而情人节则更是恋人们互相表达爱意的天赐良机。另外,有的学生会在节日的当天通过发手机短信、写、送卡片等形式给亲人朋友传递祝福,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2.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开放的人文精神
pdb培养基
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等因素不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性。各种文化蕴涵的文化特质,又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特殊化和多样化。实践证明,以往我国社会文化单一、社会价值观高度同质的状况并不能长期持续地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当今信息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文化多样化,使文化发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增加了文化的包容量,为青年打开了与世界沟通的大门,扩大了眼界与交往面,形成各种文化共享。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汇有利于青年以开放的人文精神,对各种思想、文化和不同价值观进行扬弃,从而树立更趋向于合理、科学的人生观。
汽车喷水电机3.有利于青年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巨变已极大触动了我国的文化精神体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新的震荡和冲击。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个性的解放。西方文化某些价值观念如法制、民主、竞争、公平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文化多元性的出现,各种思想自由碰撞,青年主体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个体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人的自由与平等也得到了体现。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汇,给了大学生在节日内容与方式上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敢于说真话、抗拒不合理的文化习俗、表现出独立的精神和主体意识。
(二)不利影响
1.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现代大学生消费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节日消费是大学生校园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过节而支出的费用,一般包括节日期间的餐饮费、活动费以及互赠礼物的费用。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庆祝西方节日的时候很舍得花钱,特别是在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中。喜欢西方节日的同学普遍表示要想开心过节的话有一些开支是无法避免的。
大学生在过西方节日时的消费虚荣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高消费行为的确在校园中存在。虽然消费观是由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消费常识等因素综合决定,但是西方节日客观上为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
2.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谈到过节的意义时,有的学生选择“过节就是用来放松的,不一定非要具有意义”。这表明,西方节日在校园的流行的确给大学生节日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现在很多人在不信仰基督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异国他乡,好比无源之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大众认同、沟通、交流、凝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大众共同娱乐、游戏的重要方式。每个节日都有历史根源,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它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传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