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热回收系统,具体涉及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2.生产车间需要消耗大量工业蒸汽,工业蒸汽释放热量后形成
冷凝水,冷凝水不能再进入生产环节,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排放掉,这样做不但浪费热量还增加了废水的排放量。冷凝水含有较高的热量,如:0.6mpa蒸汽主管道冷凝水二次
闪蒸得数蒸汽压力高达0.3mpa,每公斤冷凝水含热量165千卡;冷凝水是锅炉用水蒸发成蒸汽后冷凝的产物,水质高,可以直接作为锅炉补水使用,具有回收利用价值。为保证车间的温度、湿度,车间的中央空调系统需要对空气进行加热;废液的灭菌也需要消耗蒸汽进行加热。本专利通过对冷凝水的回收综合利用,系统性解决了车间冷凝水排放与空调机组、废液加热问题,大幅度减少车间对蒸汽的消耗量。
3.现有的余热回收系统在热量转移过程中仅仅利用冷凝水的显热,且只进行一级换热,高温冷凝水一般降温至70~80℃,仍然有大部分热量未被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梯度级回收利用冷凝水及其热量,减少能源浪费。
5.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冷凝水回收箱、闪蒸罐、一级
换热器、二级换热器,
所述闪蒸罐一端的进水口连接高温冷凝水管,另一端设有连接排水沟的溢流管,所述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的冷凝水管连接低温冷凝水回收箱。
6.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换热器的冷进端、热出端分别连接用热设备ⅰ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和输入端。
7.进一步的,所述用热设备ⅰ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设置有加压泵。
8.进一步的,所述用热设备ⅰ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还设置有三通阀,三通阀其中两端分别连接在用热设备ⅰ循环加热管路上,另一端连接一级换热器的冷进端。
9.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换热器的热出端与用热设备ⅰ循环加热管路的进入端之间连接有补充换热器,补充换热器上靠近一级换热器热出端的一端连接工业蒸汽输入口,另一端连接冷凝水出口。
10.进一步的,所述二级换热器的冷进端、热出端分别连接用热设备ⅱ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和输入端。
11.进一步的,用热设备ⅱ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设有加压泵。
12.进一步的,所述二级换热器的热出端与用热设备ⅱ循环加热管路的进入端之间连接有补充换热器ⅱ,补充换热器ⅱ上靠近二级换热器热出端的一端连接工业蒸汽输入口,另一端连接冷凝水出口。
13.进一步的,所述用热设备ⅰ为空调机组。
14.进一步的,所述用热设备ⅱ为灭菌设备。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对车间排放冷凝水产生的闪蒸蒸汽进行梯次利用,实现余热的回收利用;
17.2、本实用新型将高温冷凝水闪蒸后产出的低温冷凝水作为锅炉补水进行利用。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冷凝水回收箱,2-闪蒸罐,3-一级换热器,4-二级换热器,5-高温冷凝水管,6-低温冷凝水管,7-用热设备ⅰ,8-三通阀,9-补充换热器ⅰ,10-用热设备ⅱ,11-加压泵,12-溢流管,13-补充换热器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如图1所示,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冷凝水回收箱1、闪蒸罐2、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车间高温冷凝水从闪蒸罐2的高温冷凝水管5流入,闪蒸后的蒸汽依次流过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闪蒸后的低温冷凝水通过低温冷凝水管6流入冷凝水回收箱1用于锅炉补水,闪蒸罐2多余的冷凝水通过溢流管12溢流至排水沟。
23.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分别为用热设备ⅰ7、用热设备ⅱ8提供热量,针对车间布局设置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回收的热量和冷凝水可用于多种用热设备,例如:1.为保证车间的温度、湿度,车间的中央空调系统需要热源对空气进行加热;2.废液的灭菌也需要消耗蒸汽进行加热;3.锅炉水加热需要热源,回收的冷凝水具有一定热量,作为锅炉水使用可减少加热热源消耗,同时解决冷凝水排放问题,大幅度减少车间对蒸汽的消耗量。
24.以热设备ⅰ7为空调机组,用热设备ⅱ8为灭菌设备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都是利用工业蒸汽进行加热。
25.一级换热器3为空调机组提供工作所需热量,其冷进端、热出端分别连接空调机组的加热水循环管路的输出端和输入端,加热水经一级换热器3循环加热;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加热水循环管路的输出端设置有加压泵11、三通阀8,三通阀8其中两端分别连接在加热水循环管路上,另一端连接一级换热器3的冷进端。一级换热器3的热出端与空调机组的加
热水循环管路的进入端之间连接有补充换热器ⅰ7,补充换热器ⅰ7上靠近一级换热器3热出端的一端连接工业蒸汽输入口,另一端连接冷凝水出口,当回收的余热热量不够时,可以用工业蒸汽补充热量。调节三通阀8可以选择加热线路,例如由一级换热器3和补充换热器ⅰ9连续加热,或者仅仅由补充换热器ⅰ9进行加热,也可以关闭补充换热器ⅰ9,保持通路,仅由一级换热器3进行加热。
26.二级换热器4为灭菌设备的活毒废水提供热量,其冷进端、热出端分别连接灭菌设备的活毒废水循环管路的输出端和输入端,活毒废水经二级换热器4循环加热;为了提高换热效率,活毒废水循环管路的输出端设有加压泵11,二级换热器4换热后的冷凝水流入冷凝水回收箱1。所述二级换热器4的热出端与用热设备ⅱ10循环加热管路的进入端之间连接有补充换热器ⅱ13,补充换热器ⅱ13上靠近二级换热器4热出端的一端连接工业蒸汽输入口,另一端连接冷凝水出口。当回收的余热热量不够时,可以用工业蒸汽补充热量。
27.车间排放的高温冷凝水回收至闪蒸罐2,高压闪蒸产生闪蒸蒸汽,闪蒸蒸汽依次流过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进行梯次利用。一级换热器3给空调机组的加热水进行加热,加热后作为空调机组的热源,给空调机机组循环水加热,当加热热量不够时,启用补充换热器ⅰ9,通过工业蒸汽二次加热来补充热量。二级换热器4给灭菌设备的活毒废水进行预加热,完成预加热后,再用工业蒸汽灭菌。闪蒸蒸汽释放热量后产生的冷凝水与车间排放的低温冷凝水经冷凝水回收设备送回锅炉房经利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冷凝水的回收综合利用,系统性解决了车间冷凝水排放与空调机组、废液加热问题,大幅度减少车间对蒸汽的消耗量。
28.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冷凝水回收箱(1)、闪蒸罐(2)、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所述闪蒸罐(2)一端的进水口连接高温冷凝水管(5),另一端设有连接排水沟的溢流管(12),所述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的低温冷凝水管(6)连接冷凝水回收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换热器(3)的冷进端、热出端分别连接用热设备ⅰ(7)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和输入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热设备ⅰ(7)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设置有加压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热设备ⅰ(7)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还设置有三通阀(8),三通阀(8)其中两端分别连接在用热设备ⅰ(7)循环加热管路上,另一端连接一级换热器(3)的冷进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换热器(3)的热出端与用热设备ⅰ(7)循环加热管路的进入端之间连接有补充换热器(9),补充换热器(9)上靠近一级换热器(3)热出端的一端连接工业蒸汽输入口,另一端连接冷凝水出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换热器(4)的冷进端、热出端分别连接用热设备ⅱ(10)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和输入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用热设备ⅱ(10)循环加热管路的输出端设有加压泵(1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换热器(4)的热出端与用热设备ⅱ(10)循环加热管路的进入端之间连接有补充换热器ⅱ(13),补充换热器ⅱ(13)上靠近二级换热器(4)热出端的一端连接工业蒸汽输入口,另一端连接冷凝水出口。9.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热设备ⅰ(7)为空调机组。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热设备ⅱ(10)为灭菌设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冷凝水回收箱、闪蒸罐、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所述闪蒸罐的进水口连接高温冷凝水管,所述一级换热器、二级换热器的低温冷凝水管连接低温冷凝水回收箱。本实用新型梯度级回收利用冷凝水及其热量,减少能源浪费。能源浪费。能源浪费。
技术研发人员:
张改 罗伯勋 何将军 胡胜 李均 赵永飞 邹杨 曲广毅 黄旭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0
技术公布日:
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