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第28期
Jul. 2020零点在线
No.28教育教学论坛
导丝男士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122
--
吴喜庆
(天津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天津 301617)
[摘 要]观察升清降浊平肝针法合耳尖放血肝阳上亢证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前后症候积分,并比较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升清降浊平肝针法肝阳上亢证眩晕效果优于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疗效更显著。 [关键词]眩晕;肝阳上亢证;升清降浊平肝针法;耳尖放血冰浆机
[作者简介] 吴喜庆(1981—),男,河北秦皇岛人,中医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中医护理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中医护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122-03 [收稿日期] 2019-11-04
眩晕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可发于青年人。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晕即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甚至突然昏仆,或伴恶心、呕吐、汗出、耳鸣耳聋等症[1](P319)。眩晕的病机关键为清浊混乱,升降失司,重点在于升清降浊,升其清气、降其浊气,升清降浊并用,摄其所需、排其所弃。眩晕发病机制在肝,临床主要证型为肝阳上亢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阐述。笔者借鉴诸家之所长,结合自己临床之经验,使用升清降浊平肝针法合耳尖放血肝阳上亢证眩晕,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学校附属保康医院针灸门诊的肝阳上亢证眩晕患者50例(无脱落),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肝阳上亢证眩晕诊断标准:(1)以头部眩晕和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闭上眼睛即停止,严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于地;常伴有恶心感、眼球自觉颤动、耳鸣耳聋、面苍白等症状;经常复发,病情呈进行性加重。(2)肝阳上亢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而渴、舌红、苔黄、脉弦等。具有以上4项主症者,即可辨证为肝阳上亢证。(3)均完成CT扫描、MRI检查以X线颈椎正侧位片等。(4)年龄≥18岁,≤70岁。患者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性障碍者;精神意识障碍患者;有脑干、小脑及其他脑部的出血或急性梗死者;经过临床检查(MRI、CT),证实患有脑寄生虫病、脑肿瘤、脑外伤以及代谢障碍等脑部器质性病变者;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或是直系亲属反对者。全部患者按照随机对照表法随机分为2组: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19~70(42.5±5.10)岁,病程0.5~12(2.55±1.20)月;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8~70(46.5±3.25)岁,病程0.3~18(4.15±0.12)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邀请注册
1.组。采用升清降浊平肝针法合耳尖放血。针刺取穴。升清:公孙、三阴交、血海。降浊:足三里、丰隆、天枢。平肝:太冲。副穴:百会、四神聪、太阳、印堂、风池穴、悬钟穴、太溪穴。
操作方法:常规穴位皮肤消毒后,选取华佗牌0.25×40mm规格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手法依据“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理论,公孙、三阴交、血海为脾经腧穴,针尖略向上,主升清;足三里、丰隆、天枢为胃经腧穴,针尖略向下,主降浊,施平补平泻手法。肝经太冲穴用提插捻转泻法以泻肝之余气。百会、四神聪、太阳、印堂、风池穴,施捻转补法,以升清养血[3]。悬钟为髓之海,太溪穴滋水涵木,施捻转补法,以补髓健脑。得气后留针40min,3次/周,连续2个月。耳尖放血疗法: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先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局部消毒后,将患者耳朵向前对折,医生左手顺势固定患者耳尖穴,右手持无菌采血针,对准耳尖穴,快速刺入七下左右,刺入1~2mm 深,并轻轻挤压针眼周围,临床上每侧穴位放血5~10滴,每滴直径约5mm(如黄豆大),用酒精棉球轻吸取血滴。1次/周,连续2个月[4]。
2.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703,5mg)口服,5mg/d。连续2个月。期间,两组患者均持清淡饮食,控制情绪,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穿孔塞焊3.观察指标。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P392)采用症候积分法评价:主要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颈部活动功能等。0分:无症状;1分:轻度症状;3分:中度症状;5分:重度症状,症候积分总分为30分。
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后临床症状
台历打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