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西省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和要求。提供了指导钢铁行业改进和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管理模式和绩效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可用于企业自我评价,也可用于政府部门对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试点效果的验收评价。
本标准不适用于冶金矿山采矿和选矿、耐火材料、碳素制品和冶金机械制造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近视回归镜
吨钢综合能耗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ton steel
企业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与同期合格产品(粗钢)产量的比值。
3.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Industrial water repeating use ratio
在一定的计量时间内,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
3.3
含铁尘泥dust and sludge containing iron
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产出并经净化回收得到的粉尘和污泥的统称,其主要成分均含铁。含铁尘泥主要包括烧结尘泥、高炉瓦斯灰(泥)、转炉尘泥、电炉尘以及轧钢过程中的氧化铁皮等。
3.4
烧结矿返矿率Sinter return fines ratio
烧结工序输出的成品烧结矿入高炉前筛分出的粒度小于5mm量(返矿)与成品烧结矿的比值。
烫发杠子3.5
烧结固体燃料消耗Sintering solid fuel consumption
烧结工序在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固体燃料(焦粉或无烟煤)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与同期合格成品烧结矿产量的比值。
3.6
高炉入炉焦比blast furnace ratio of putting coke into furnace
指高炉冶炼每一吨合格生铁所消耗的干焦炭量。
[GB50427-2008]
3.7
高炉喷煤比Pulverized coal injection ratio
高炉冶炼每一吨合格生铁所喷吹的煤粉量。
[GB50427-2008]
3.8
转炉炉体寿命converter life
亦称转炉炉龄,指一个炉役期一座转炉冶炼钢的总炉数。
3.9
连铸坯热送热装hot delivery and hot charging of continuous casting
把连铸机生产出的热连铸坯(400℃以上),直接保温送轧钢工序或直接送加热炉加热后轧制的一种生产工艺。连铸坯热送热装分为热送装炉轧制和直接轧制两种。
3.10
炼钢钢铁料消耗steel making ferrous charges consumption
每投入一次钢铁料(生铁、废钢,不包括回炉钢)量和合格钢产量之比值。
3.11
干熄焦Coke dry quenching(CDQ)
利用惰性气体冷却红焦终止其燃烧,并将热量传给锅炉产生蒸汽。惰性气体循环使用。
3.12
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Top gas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TRT)
利用高炉炉顶煤气的压力能,经透平膨胀做功来驱动发电机发电。
[HJ/T427-2008]
3.13
综合成材率overall finished products yield
产品从第一道轧钢工序投料起直至最后一道加工工序结束止的全过程(包括各个环节生产经营周转损失)合格钢材产量占钢坯/锭总消耗量的百分比。
3.14
万元产值能耗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per RMB10000output value
每产出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3.15
余热、余能回收利用量waste heat、waste energy recovery quantity
企业在报告期内回收的余热、余能,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与同期合格产品(粗钢)产量的比值。
4评价要求
评价要求包括管理过程和运行绩效两个部分。评价方法见附录A。
4.1发展战略
企业应制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a)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使命、愿景以及发展方向。
应当考虑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国家和地方有关产业政策要求;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追求的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钢铁企业的承诺;
——钢铁行业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内部废弃物消化和社会废弃物消纳处理四大功能。
b)制定实现关键战略对应的时间表。
——考虑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考虑企业长、中期发展规划;
——考虑竞争对手和标杆的绩效水平;
——考虑产品、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
4.2发展规划
企业应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与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发展目标,进行潜力分析,确定重点任务及关键技术与装备,编制实施计划。必要时可制定从属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相关专项规划,如冶炼废渣综合利用规划、余热余能综合回收利用规划等。
4.2.1发展目标
企业应制定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发展目标。应:
a)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参照钢铁行业的平均水平和标杆,发展目标应适合于企
业的生产、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可以考虑诸如以下方面:
——保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落实节能减排要求;
——开发节能型钢铁新材料和实现清洁生产。
b)遵循减量化优先原则,促进企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以及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
升。可以考虑诸如以下方面:
——淘汰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与装备,实施升级置换。新建钢铁项目执行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
碳化硅石墨坩埚——开发、生产高强度、耐腐蚀和节能型钢铁新材料,满足轻量化、高效化、长寿化的要求;
——完善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三个层次上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构建以钢铁生产为中心,与石化、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企业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生产和生活消费后废弃产品、生活垃圾和生活
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社会大循环。
c)制定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要求的目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考核、可操作,体现发展
规划实施效果。
——应围绕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循环经济发展长期、中期和年度目标;
——建立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形成逐级考核机制。
4.2.2潜力分析
应依据法律法规、标准、产业政策及其它要求,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以及企业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潜力或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机会作出分析,包括但不限于:
a)评估现有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处置等方面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对照钢铁行业清洁生产系列标准,评估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废物回收利用现状;
——对照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标杆指标寻差距,分析原因;
——对照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评估管理现状。
b)识别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产生的社会影响。
——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特点识别生产过程对社会的影响;
33链——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识别产品对社会的影响;
——从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性质识别可资源化的机会;
——从生产过程包含的能源转换识别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条件。
c)识别企业内部能够促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和梯级利用的潜在因素。
——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如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炼铁工艺等;
——资源综合利用,如精料少渣冶炼、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等;
——余热余能综合利用,如钢铁渣显热回收利用等;
——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如焦炉煤气脱硫制酸、烧结烟气脱硫制酸等;
——组织保障措施,如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等。
d)识别企业外部能够促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的潜在机会。
——为社会提供的可利用条件,如向城市供热、供气,固废供其它行业利用等;
——利用载能资源的能力,如提高废钢比,降低铁钢比;
—
—消纳社会废弃物的能力,如城市污水处理利用,废塑料、废轮胎、废家电处理利用等;
——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合作条件,如构建以钢铁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循环体系。
e)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优先改进的潜在环节。
——在本款a)、b)、c)、d)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资金、现有技术、装备等的能力,确定优先改进的潜在环节。
4.2.3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
企业应依据潜力分析结果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确定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及关键技术与装备,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a)确定重点任务,提出可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措施;
可以考虑诸如以下方面:
——限期完成的技术措施,如烧结烟气脱硫、干熄焦(CDQ)和高炉余压发电(TRT)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推荐的技术措施,如蓄热式燃烧技术、炼焦煤调
湿技术等;
——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的技术措施。
b)必要时,设计产业链;
可以考虑诸如以下方面:
——金属资源循环链,如含铁尘泥→回转窑(转底炉、竖炉)→炼铁、炼钢原料;不锈钢屑及除尘灰→成型→熔炼→电炉生产等;
金属手铐脚镣——能源循环链,如焦炉煤气脱硫、烧结烟气脱硫→制酸→用于焦化硫铵生产等;
——水资源循环利用,如新水→钢铁生产→废水→废水处理→再生水→钢铁生产等;
——水资源梯级利用,如高炉软水循环系统排污水→净环水系统→净环水系统排污水→浊环水系统→浊环水系统排污水→冲渣水等;
——废酸循环链,如盐酸、硫酸、硝酸/→钢材酸洗→废酸→废酸处理→再生酸→钢材酸洗+硫酸亚铁等副产品等。
c)如可能,进行技术、装备和工艺升级再造;
d)明确拟实施的项目和期限;
e)提出保障措施;
可以考虑诸如以下方面:
——建立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实施计划的责任部门和人员,落实职责,进行考核;
飞轮壳
——提供资源保障,如提供实施计划所需的人力资源、工程项目资金、设备设施材料等。
f)投资估算和预期效果分析。
4.3资源
4.3.1机构和职责
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机构或依托其它管理部门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并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循环经济管理机构或部门应具有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组织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
b)协调配置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资源,如人力、技术、计量器具、基础设施和所需的资金等相关
资源等;
c)监督管理循环经济相关过程的实施,开展循环经济目标责任考核,包括对有关循环经济发展数
据统计分析、计量考核等;
d)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4.3.2人力资源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培育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企业文化,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和激励机制,制定并实施培训教育以及其他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确保员工具有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活动的能力。
4.3.3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