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知识交流

阅读: 评论:0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根据纯净物的物理 性质不同。
      状态  气味    硬度   密度   溶解性 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根据纯净物的  化学  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根据纯净物的  组成    用途  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  纯净物    混合物 
1纯净物:由 一种物质  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  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 元素组成  不同,可分为 单质 化合物  两大类。
1单质:由 一种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  金属  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  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金属
非金属
具特殊的金属光泽
有多种颜,但无金属光泽
延展性
具良好的延展性
不具延展性
可锻性双顶置凸轮轴
具良好的可锻性
不具可锻性
硬度
比较硬
硬度不一致
导电性
良好的导电性
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电
导热性
良好的导热性
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热
兑换频率限制
密度
密度高
密度低
熔点
熔点高
熔点低
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21  有机化合物:含    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 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  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 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 氧化物       
11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 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  酸:电离出的阳离子  全部是氢离子 的化合物。
13 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 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的化合物。
14  盐:由  金属 (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 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      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
点燃              点燃              ∆
S + O==== SO2    C + O2 ==== CO2  C + 2S === CS2 
(2)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
CO2+H2O == H2CO3  SO2+H2O == H2SO3    SO3+H2O == H2S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或金属氧化物。如:
      ∆                    ∆                  点燃
Fe + S === FeS    2Fe + 3Cl2 ==== 2FeCl3  3Fe + 2O2==== Fe3O4
2)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碱。如:
CaO + H2O === CaOH2    Na2O + H2O === 2NaOH  K2O + H2O === 2KOH
(三)、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过程。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
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从而使其还原成全属单质。
2.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    一氧化碳 氢气
  1)、木炭和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的反应:
            ∆
C + 2CuO === 2Cu + CO2 
    实验现象:黑固体逐渐变为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从孔雀石中冶炼铜:
①孔雀石(或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为绿粉末。
                              ∆
②孔雀石加热: Cu2OH沙画工具2CO3 === 2CuO + H2O + CO2
                              ∆
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 Cu + H2O
现象:黑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红,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开始时需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氧化铜,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爆裂;实验停止后,要继续通人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高温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 ===== 2Fe + 3CO2
操作注意事项:实验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时应该先通—会一氧化碳,以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对着火焰烧掉。
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能从氧化物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作还原剂。如碳、一氧化碳和氢气等。
重要提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
a)试管口高于试管底。应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b)试管口加了胶塞。 试管口不能加胶塞,否则气体排不出,容易造成试管炸裂。
c)导管略伸入试管口。应使导管贴试管上壁伸入试管底部。
4.有关纯度问题的汁算
1)根据混合物质量及其纯度,计算纯净物质量: 纯净物质量 = 混合物质量 × 纯度
2)根据纯净物的质量,求出其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某组成元素的质量 ÷ 纯净物的质量
3)求工业产品中的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即混合物质量) 参红祛瘀散结胶囊
混合物质量 = 纯净物质量 ÷ 纯度
(四)、 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1.鸡蛋外壳与稀盐酸的反应: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现象:一会下沉,一会又浮上来,不断地上下沉浮。
物质转化的规律
1)金属 金属氧化物 盐。如
Ca CaO CaOH2 CaCO3
2)非金属 非金属氧化物   盐。如
燃烧
C CO2  H2CO3 Na2 CO3
3)金属 + 非金属 无氧酸盐。如2Na + Cl2 === 2NaCl
4)金属氧化物 + 非金属氧化物  含氧酸盐。如Na2O + CO2 === Na2CO光盘封套3
5)酸 +     + 水。如HCl + NaOH === NaCl + H2O
6)盐 + 新盐 + 新盐。如NaCl + AgNO=== AgCl  + NaNO3
7)金属氧化物 + + 水。如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8)非金属氧化物 +   + 水。如SO2 + 2NaOH === Na2SO3 + H2O
9)金属 +   新全属 + 新盐。如Fe + CuSO4 === Cu + FeSO4 
10)金属 +   + 氢气。如Fe +2HCl === FeCl2 + H2
1. 盐跟金属的反应,要求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的,由于盐跟金属的反应一般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泼能够跟水发生反应的金属(如钾、钙、钠等)也不符合要求。
2. 盐与盐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除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水或沉淀)外,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
四、常见的材料
(一)、常见的材料: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以及有机合成材料
1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大多数的金属材料实际是合金,钢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
1)铁锈蚀条件: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
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①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隔绝水,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或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电镀、烤蓝等。
②改变铁的组成、结构,制成合金钢,如不锈钢。
2常见的三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为超市手推车广告水泥 玻璃 陶瓷
2水泥:晋通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煅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2玻璃:普通玻璃是将石英和石灰石等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的。
2陶瓷:用天然的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好等优点。
2红玻璃中加了氧化亚铜(Cu2O),在蓝玻璃中加的是氧化钴(Co2O3)。
3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合成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五、材料的发展:
1.根据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材料发展情况,可将人类的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
2.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材料,如光电子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
第二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综合检测
班级      姓名            学号       

本文发布于:2023-05-20 13:3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69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试管   反应   物质   金属   材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