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了解滤波器的原理。
2.了解RC无源和有源滤波器的种类、基本结构及其特性。
3.分析和对比无源和有源滤波器的滤波特性。
4.掌握扫频电源的使用方法(TKSS-C型)。
二、仪器设备
2.双踪示波器。
三、原理说明
滤波器是对输入信号的频率具有选择性的一个二端口网络,它允许某些频率(通常是某个频带范围)的信号通过,而其它频率的信号受到衰减或抑制,这些网络可以由RLC元件或RC元件构成的无源滤波器,也可以由RC元件和有源器件构成的有源滤波器。 根据幅频特性所表示的通过或阻止信号频率范围的不同,滤波器可分为低通滤波器(LPF)、高通滤波器(HPF)、带通滤波器(BPF)和带阻滤波器(BEF)四种。把能够通过的信号频率范围定义为通带,把阻止通过或衰减的信号频率范围定义为阻带。而通带与阻带的分界点的频率ωc称为截止频率或称转折频率。图2.1中的|H(jω)|为通带的电压放大倍数,ω0为中心频率,ωcL和ωcH分别为低端和高端截止频率。
图2.1 四种滤波器的滤波特性
四种滤波器的实验线路如图2.2所示:
(a)无源低通滤波器 (b)有源低通滤波器
图2.2.1
(c) 无源高通滤波器 (d)有源高通滤波器
图2.2.2
(e)无源带通滤波器 (f)有源带通滤波器
led台灯转轴
图2.2.3
(g)无源带阻滤波器 (h)有源带阻滤波器
图2.2.4
图2.2 各种滤波器的实验线路图
3.图2.3所示,滤波器的频率特性H(jω)(又称为传递函数),它用下式表示
(2-1)
式中A(ω)为滤波器的幅频特性,θ(ω)为滤波器的相频特性。它们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测量。
+ +
- -
图2.3 滤波器
四、预习要求
1.为使实验能顺利进行,做到心中有数,课前对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实验原理、目的与要求、步骤和方法要作充分的预习(并预期实验的结果)。
2.推导各类无源和有源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并据此分别画出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3.在方波激励下,预测各类滤波器的响应情况。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滤波器的输入端接正弦信号发生器或扫频电源,滤波器的输出端接示波器或交流数字毫伏表。
2.测试无源和有源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1)测试RC无源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
实验电路如图2.2.1(a)所示。
实验时,必须在保持正弦波信号输入电压(U1)幅值不变的情况下,逐渐改变其频率,用实验箱提供的数字式真有效值交流电压表(10Hz<f<1MHz),测量RC滤波器输出端电压U2的幅值,并把所测的数据记录表一。注意每当改变信号源频率时,都必须观测一下输入信号使之保持不变。实验时应接入双踪示波器,分别观测输入和输出的波形(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恒定不变)。
表一:
F(Hz) | | ω0=1/RC (rad/s) | f0=ω0/2π (Hz) |
U1(V) | |
U2(V) | | | |
| | | |
(2)测试RC有源低通滤器的幅频特性
实验电路如图2.2.1(b)所示。
取R=1K、C=0.01uF、放大系数K=1。测试方法用(1)中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数据记入表二中。
表二:
莫氏变径套
F(Hz) | | ω0=1/RC (rad/s) | 蜂巢发动机f0=ω0/2π (Hz) |
U1(V) | |
U2(V) | | | |
| | | |
3.分别测试无源、有源HPF、BPF、BEF的幅频特性。
实验步骤、数据记录表格及实验内容,自行拟定。
4.研究各滤波器对方波信号或其它非正弦信号输入的响应(选做,实验步骤自拟)。
六、思考题
1.试比较有源滤波器和无源滤波器各自的优缺点。
2.各类滤波器参数的改变,对滤波器特性有何影响。
七、注意事项
1.在实验测量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正弦波信号源的输出(即滤波器的输入)电压U1幅值不变,且输入信号幅度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一般2V-3V之间)。
中波塔2.在进行有源滤波器实验时,输出端不可短路,以免损坏运算放大器。
3.用扫频电源作为激励时,可很快得出实验结果,但必须熟读扫频电源的操作和使用说明。
八、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测量所得的数据,绘制各类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对于同类型的无源和有源滤波器幅频特性,要求绘制在同一坐标纸上,以便比较。计算出各自特征频率、截止频率和通频带。
2.比较分析各类无源和有源滤波器的滤波特性。
3.分析在方波信号激励下,滤波器的响应情况(选做)。无线报警系统
4.写出本实验的心得体会及意见。
>塑料保鲜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