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阳
基本技术
为了增强宣传效
果,在一些广场、车站、橱窗等处大幅照
片比比皆是,其中除秸秆腐熟剂
一些喷绘图片外,多数仍采用放大照片。按习惯性区分,一般采用横射式的,边长至少在1米以上即为大幅照片。放制大幅照片与普通小尺寸照片不同,除配备必要的设备及具有相关知识之外,在操作技术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仅就大幅照片的基本技术谈些粗浅经验,供同业者参考。1 测对焦点
放制小尺寸照片时,测对焦点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出画面中最清晰、影像线条明显或是阴阳光线的分界处,就容易测对。放制大幅照片,由于尺寸大,机器与屏幕的距离远,影像大,光线也暗,对上述部位测对焦点时,就很难看清楚看准确。因此,上述办法就不适用了。一些高级的卧式横射放大机配有遥控器,测对焦点时一人在操作遥控器的同时也在屏幕处直接观测焦点的虚实,而没有遥控器时,要两人 操作对焦,一人操作放大机对焦钮,另一人在屏幕处观测焦点。放制大幅照片测对焦点既快捷又准确的办法是测对底片上浅密度部位的结像银粒子。只要将银粒子测对清楚,焦点也就对准了;当然,如果底片密度较厚,光线较暗,感到银粒一时看不清楚时,也可以测对底片边缘与透明边的黑与白交界线。或者将底片撤下来置入小纸片或线头,测对时也容易对清楚。测对焦点的位置要在画面的中间或者偏下一点。焦点测准后,检查左右两端画面的焦点是否清楚,如有一端不清楚或画面两相对应的长边有宽有窄,说明放大机的位置不正,应将机器位置加以校正。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把光圈开大以后再测对焦点,测好焦点并收到使用光圈的口径
之后再重复查看一下,以防有误。2 使用光圈
放制大幅照片时使用何种口径光圈,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镜头的球面像差大,底片的清晰度差,放的倍率小以及底片的密度较薄等等,可以使用较小口径的光圈,镜头的解像力高,底片的清晰度好,底片的密度较厚,放的倍率大等等,可以使用较大口径的光
圈。但大于F8时光线的均匀度稍差,小于F11时曝光时间长,容易烤伤底片或产生其它的副作用。因此,使用F8~F11两级口径范围,可以保证照片的平均清晰度、发光均匀度,曝光时间也不会出现太短或太长的现象。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用F5 6,但不能大于5 6。
催化剂12.1
放制大幅照片,一般要备有2、3号两种反差的相纸,以备不同反差底片配纸的需要。放大幅照片时由于倍数大,组成影像的线条和银颗粒变粗,致使影调结构发生变化,一个突出现象是照片的反差有些降低。还由于倍数大,曝光时间长出现的倒易率失效也是使照片反差降低的因素之一。在正常情况下,放大2米以
上,照片的反差(密度差)要降下0 10~0 15。就是说,如果底片的密度差为0 70的话,应选配 适用底片密度差!为0 60的相纸,或者说原底片的反差是配2号相纸时,可以配比2号硬一些的或者是3号相纸,才能把降下来的反差弥补上,放制大的照片反差才会合适。一言以蔽之,放制大幅照片按底片的密度差选配硬一点的相纸。4 准确曝光
对放制大幅照片来说,欲求得准确曝光必须通过试小样的办法。即取一小条相纸放
感光材料1999(4)
#加工与应用
在画面的主要部位给予一定的时间曝光,经显影之后求取正确的曝光时间。其原则是,如画面是以人物为主,试小样部位应选在人的头部并带些黑白调的衣服部位;如非人物为主的画面,则要选在有黑与白的部位。这些部位易于辨别照片反差和调深浅。试样时如何判断曝光准确与否,一般的做法是,
首先把显影液的温度调至正常温度18~20∃,小试样经估计曝光时间曝光之后,显影3分钟(相纸的标准显影时间是1分30秒~2分,试样显影3分是便于大幅显影时好掌握),经少许时间定影之后将试样拿到正常光线下检视,如果试样的调深了,说明曝光时间多了,减些曝光时间再试;如果试样的调浅,密度不够,则是曝光时间少了,加些曝光时间再试。直到试样的调深浅合适,说明曝光准确,方可以正式放照片。
如果是放彩照片,冲洗工艺是固定的,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只能按规定去做。
5 遮挡
现在使用的放大机从发光系统来看,有直射式和折射式两种形式,但都属于半集散式的,都存在着在光照范围内中心比四角亮的不均匀现象。把底片撤下来直接在幕板上观察,或用一张白纸在镜头前检查光域中的发光情况,都可以发现光线的不均匀。这是属于放大机本身的;同时有的底片也有不均匀的现象。对于这些不均匀现象,在曝光途中都要进行遮档。在放制小尺寸照片时由于画幅小,不均匀现象不大明显,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光线不均匀的现象则越来越明显。因此,凡是放制大幅照片,基本上是每张必遮挡,尤其是对边角部位画面要进行加光遮挡的情况较多。对于遮挡程度的控制原则是,在对密度薄或光线高的部位进行局部减光遮挡时,在遮档时间的掌握上宁可少些,而不要过头;对于密度厚或光线暗进行局部加光遮挡时,在估计加光时间的掌握上,宁可多些,而不要不够。一旦
出现因为加光时间多造成调深,可以用照片减薄液进行减淡处理。而加光不足造成调浅或不匀,则难以补救。大幅的遮挡方法与小尺寸的遮挡方法基本一样,只是遮挡工具离镜头的距离比小尺寸的要近一些。加光遮挡的方法是,当整张画面按标准时间曝光后,用遮挡板(或用手)将镜头遮住,只露出需加光部位,开启放大机光源,专对加光部位进行适量加光遮挡,遮挡板要不停地移动,以防遮出痕迹。
csilv
6 实!与虚!
放每一张大幅照片在距离比较近的情况下察看时,照片画面中心的结像颗粒比周边的清楚。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
(1)照相机镜头的解像力中心比四角高,或者拍照时使用了较大口径的光圈等,只有放大到高倍以后,画面中心比四角清楚才能表现出来;
(2)放大机上使用的镜头存在着球面像差,中心的解像力比周边高。
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表现在照片中心结像的银颗粒比周边的清楚。或者说,中心的颗粒实!,周边的颗粒虚!一些。这是一种先天不足,放大时是无法改变的。有时也会出现下述情况,例如,照片画面中心的颗粒是实的,而周边部位的颗粒形状加长了或成双影!;或者照片画面上的某一边或一个角银颗粒分
五方通话系统不清个数,模糊一片,造成的原因是操作不当。例如:%使用大于F5 6的光圈,当照片扩大倍数后,画面的周边则因镜头的边缘解像力低而使银颗粒呈现模糊状;&误用了放大镜头。放大时,镜头的焦距之长要略大于底片的对角线,如果因一时疏忽,使用了焦距短于底片对角线的镜头,底片的边角画面超出了镜头的照盖力范围,画面的边缘部位虽能结影,但影像不清楚,粒子不实,呈模糊状。
假如整张照片的颗粒出现双影!,是因为在曝光途中,底片受光室温度的影响有轻微的膨胀移位造成的。正因为这样,要注意
#加工与应用感光材料1999(4)
降低放大机光室的温度。
假如是照片上某一边的焦点模糊,则往往是因放大机与结像画面不垂直平行造成的。要注意调整放大机的位置。
7 铺纸方法
放制大幅照片,采用卧式横射向幕墙上投影的方式,幕墙应用软质不变形的薄木板组装而成,便于用图钉把相纸固定。放制大幅照片,一般是使用20~40英寸宽幅长条筒装相纸。每张照片要拼接两条相纸以上,因此铺纸的次序和拼接方法应有所考虑,如竖拼或者横拼等,这要根据照片画面内容来定。
例如,表现高楼云集的建筑小区,高炉林立的工厂画面,使用竖拼纸比横拼纸为好。田园风貌、河流横贯等画面,采用横拼又比竖拼为好。假如是有人物的画面,拼接时尽量避开人物的头部等等。铺纸时先在画面的四个角各按一个图钉,作为铺纸时的标记。横竖拼接的方法是,竖拼铺时,以左上角和左下角的两个图钉为记,先铺左边的这条纸,然后依次向右铺之;横拼铺时,以左上角和右上角两个图钉为记,先铺上边的,然后依次往下铺之。
纸与纸拼搭压边时,以不超过半英寸为好。竖拼铺的以左纸压右纸;横拼铺的下纸压上纸。为了防止曝光中途相纸翘起,铺完纸后,四周边用图钉按牢,而拼接的画面中间用大头钉钉住,因钉体小曝光之后不留影迹。如果放大机配有调压器时,可以将电压降到70V以下,开启电源,在微弱而安全的光线下检查相纸拼接有无不当之处,然后再曝光。
此外,由于筒装纸长而宽,一般裁刀不便用,裁纸的简便方法是,用一条做鞋底的细线绳,在所需尺寸量好之后将相纸内折,并放入线绳,这时一人按住相纸,一人持线绳两头往下一拉,相纸即断,既快又好。
彩碳粉
8 大幅照片的显影
放制大幅彩照片都是显影机冲洗,不管用几条纸拼接,都不会影响到拼接后照片的颜和密度问题。这里讲的是黑白照片用手工在盘中显影。使用D 72显影液,1∋2冲淡,按显影张数多少,适量配置
显影液。如使用40英寸宽的卷筒相纸,照片尺寸在60~70英寸时,都要拼接两条纸以上。尺寸越大,用的条数越多。大照片显影采用大显影槽(盘),用手工卷倒的办法。显影的时候,人手一条相纸,有几条就需要用几个人。但不论几个人显影,要求做到调一致,操作时,每个人先将相纸卷好,分别站在显影槽周边,然后同时浸入显影液中,同时卷倒,而且速度要快,又要基本一致,卷倒的次数也要一样。要有节奏而不能乱。待照片的深浅合适时,将卷纸筒竖起来,将留在照片中的显影液流进槽中,再同时置入定影液中进行定影,以下则按常规进行了。
(收稿日期:1999 04 23)
柯达推出撕不破的相纸
柯达公司近日推出一种新型DuraLife相纸,这种相纸非常坚韧,其韧性是目前相纸的5倍。它适应多种气候环境,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易卷曲。利用此相纸冲印的照片,不用担心在欣赏和传递中弄破、起皱或四角卷曲,而且彩明快、鲜艳、逼真。它被称为自1942年以来相纸技术上的最大进步。
此相纸是柯达与富士公司价格战的产物,是柯达为维持其市场统治地位采取的新措施。虽然这种相纸的价格高于普通相纸,大约每批贵2美元,但柯达声称:他们追求的是具有真正差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低价格。随着第一流广告的推出,DuraLife相纸将名声大振。柯达希望此相纸能赢得更多的用户,同时也表示它不会替代传统相纸。
数字电视伴侣
李秀贞摘译自(Internet)1999 05 06
感光材料1999(4)#加工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