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液化三大基本循环比较

阅读: 评论:0

我们知道,只有当气态物质温度降低到其临界温度以下才能液化。所有低温工质的临界温度远比环境低,要使这些气体液化,必须应用人工制冷的方法制造低温。
气体液化循环由一系列的热力过程组成,起作用就在于使气态工质冷却到液化所需的低温,并补偿系统的冷量损失,从而获得液化气体。气体液化循环是开式循环,气态低温工质(如空分行业中的空气)在循环过程中既起制冷剂的作用,本身又被液化,部分或全部作为液态产品从低温装置中输出。
任何气体液化循环都是利用低温工质进行状态循环变化过程,通过它的作用使气体在低温时放出的热量转移到环境介质中去。这一过程是非自发的,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
空气液化循环有四种基本类型:节流液化循环、带膨胀机的液化循环、利用气体制冷剂的液化循环及复叠式液化循环。前两种液化循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这里也主要介绍这两种循环。
一  林德循环
1 理论循环基本原理
节流液化循环是低温技术中最常用的循环之一。由于节流液化循环装置结构简单,且运转可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节流膨胀过程不可逆损失大带来的缺点。
1985年德国林德和英国汉普孙分别独立提出了一次节流液化循环,因此也常称之为简单林德(或汉普孙)循环。
林德循环系统由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四大部件构成。四大件由联接管道串联成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内注制冷工质。
图1  林德循环T-s图及循环流程图
如图1所示,常温、常压(p1)下的空气(点1),经压缩机A压缩至高压p2,温度升高,并经由冷却器B等压冷却至常温T(点2)。上述过程可近似认为压缩与冷却两过程同时进行,是一个等温压缩压缩过程。此后,高压空气在换热器C中被节流后的返流空气(5点)冷却至温度T3(3点),这是等压冷却过程。然后高压空气(p2)经节流阀节流阀节流膨胀至常压p叉车轮辋1,节流过程会使空气温度降低,降低到p1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同时有部分空气液化。节流后产生的液体空气从气液分离器D导出作为产品,而气体部分引出返流经换热器C,来冷却节流前的高压空气,在理想情况下自身被加热至常温T(点1)。
2 实际循环
实际的一次节流液化循环同理论循环相比存在不可逆损失,主要有:(1)压缩机工作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2)换热器中不完全热交换的损失;(3)环境介质传热给低温设备引起的冷量损失,也称为跑冷损失。由于这些损失使循环的液化系数(1kg空气液化得到的液化气体量)减小,效率降低。
3 循环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
计算表明(此处从略):随高压p2增大,液化系数增大,效率提高,并且只有当高压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得到液化气体,液空的积累才有可能。当然高压提高对压缩机要求提高,成本提高。另外,降低换热器端高压空气(点2处)的温度可以提高循环的经济性,为此除了利用节流后的低压返流空气外,还可以采用外部冷源预冷,以降低进换热器的高压空气的温度,如采用氨或氟利昂制冷机组进行预冷。采用预冷之所以获得较高的效率,主要是因为减少了换热器内高、低压空气的温差,使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减少,从而提高了循环的效率。
磁性表座
二 克劳特循环
回收钽电容
1 循环基本原理
在绝热条件下,压缩空气进入膨胀机膨胀对外作功,可获得大的温降和冷量。采用气体输出外功绝热膨胀的循环,目前在气体液化和分离设备中应用较为广泛。
hbv疫苗
1902年法国克劳特首先实现了带有活塞式膨胀机的空气液化循环,其流程图如图2。
灌浆剂图2 克劳特液化循环流程图及T-s图
空气经压缩机等温压缩到高压p2(点2),然后经换热器Ⅰ冷却至T管式热交换器原理图3(点3)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空气进入膨胀机E膨胀到常压p1(点4),温度降低并对外作功,二膨胀后气体与返流气体汇合流入换热器Ⅱ、Ⅰ以预冷高压空气;另一部分空气经换热器Ⅱ、Ⅲ冷却至温度T5后,经节流阀节流到p1(点6),获得部分液体,其余的未液化的饱和蒸汽经各换热器冷却高压空气。
在理想情况下,气体膨胀机中的膨胀过程是等熵过程(图中3-4s线);实际上由于气体在膨胀机中流动存在各种能量损失;外界热量也不可避免的要传入,因此膨胀机的实际膨胀过程有熵增(图中3-4)。
衡量气体在膨胀机中的实际膨胀过程偏离等熵过程的尺度,称为膨胀机的绝热效率,它可以用膨胀气体的实际焓降与等熵膨胀焓降之比来表示即:(hs-h4)/(h3-h4s)。绝热效率越接近于1表明膨胀过程越近绝热膨胀,能量损失越小。

本文发布于:2023-05-19 20:16: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6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插装阀
标签:液化   循环   气体   空气   过程   节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