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概论

阅读: 评论:0

海洋地质学概论
海洋地质概论
一、1(海洋地质学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学科结构 :1)海洋地貌学 2)海洋地球物理学 3)海底构造地质学4)海洋沉积学 5)海洋地层学 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海底探测技术:1)海洋调查平台:调查船、载人深潜器(HOV)、AUV、ROV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 2)海上定位 GPS定位无线电导航定位海底声学脉冲及海洋雷达浮标定位3)海底水深地形声学探测方法回声测深旁侧扫描声纳多波束测深 4)地球物理调查方法(重、磁、电、震、声、热)(1)浅地层剖面测量(2)多道数字地震系统(3)重力测量:地球重力场测量(4)地磁测量 (5)海底电磁测深 (6)海底热流调查5)海底地质取样(1)表层取样 (2)柱状岩心取样(3)钻探取样 6)海底观测系统
欧洲:地中海观测网计划。美国:2007年东太平洋海底(至地壳深部)-水层的“海王星”观测网。日本:西太平洋海底地震观测网。韩国:“21世纪海洋韩国计划”;济州岛东南,建成全球最大海上观测平台。二、1(海底地貌: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2(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其在海底的展布一般居于大洋中部,也有的称为中央海岭,简称海岭。 3(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称为中央裂谷。 4(转换断层: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长度可达数千公里,错
距可达数百至千余公里。这种断裂带是海底扩张所引起的特殊断层,称之为转换断层。
5(岛链: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些海山出
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这些海山链或岛链远离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
6(环礁: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洋中毗
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7(大陆边缘—从海岸线到大洋盆地底部,陆地与大洋底之间过渡带。
8(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始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终于陆架坡折带(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方),坡度很小。(1)沉溺河谷和冰川谷(2)陆架平坦面(3)海底沙波沙脊 (4)陆架边缘堤9(大陆坡:大陆坡是分隔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从陆架外缘(陆架坡折)
手动调速永磁耦合器向深海延伸至2000m左右水深。较大的坡度是陆坡的最大特点,平均3,6o  10(大陆隆(大陆裾):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常由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11(海沟: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大洋)边缘,多呈弧形,大多由一系列深海洼地组成,其侧坡比较陡急,横剖面呈“V”形,或有狭长的平坦海底。
12(岛弧: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13(简述大洋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洋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断裂带;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海山与平顶海山,岛链,环礁。
机械发条14.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路边缘:稳定型: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活动型:大陆架,岛弧,海沟,边缘海盆。
15(稳定性大陆边缘和活动性大陆边缘区别
稳定型:特点:大陆架十分平坦而宽阔,最宽可达1000多千米,而且没有岛弧与海沟等高差悬殊的地形存在,在大陆坡的基部是沉积物堆积很厚的大陆隆。它既不受到挤压,也不受到拉张,因此这里十分稳定,没有强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活动型:特点:其大陆架和大陆坡都比较狭窄,缺乏大陆隆,但有海沟存在。海沟经常与岛弧(西太平洋)或海岸山脉(东太平洋)伴生。此类大陆边缘具有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等现象,是地球上强烈的活动地带。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称之为沟-弧-盆体系( 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系统)。它们构成了特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贝尼奥夫带 )
16(划界原则:两个或几个国家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界限发生重叠时,一般采取的划界原则:中间线法(平分法、等分法);公平原则(岸线长度比例、人口比例);自然延伸原则(仅大陆架使用);参考已有条约或历史性权利。
三、1(板块:岩石圈被大型构造不连续面(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这种呈刚性、相对于其它块体可以发生移动的岩石圈块体被称为“板块”。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2(大陆漂移的观点 :1 )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泛大洋;2 )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3)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
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4)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5)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证据: 1)大陆边缘的形态2)造山带与地层学3)古冰川及气候的证据 4)古生物的证据5)地磁学证据
3(海底扩张的观点:?大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新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依次向两侧推开,洋壳年龄随着与洋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带。洋底在不断的形成、运动、潜没和更新,运动速度为数cm/年,周期不超过200Ma?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对流。
证据:(1)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2)深海钻探验证;(3)转换断层的发现; 4(海沟附近是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地震震源深度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在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现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列形式是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尼奥夫发现的,故称为贝尼奥夫地震带。
5(板块学说的主要思想:1)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和下伏的软流圈。2)侧向上:岩石圈在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为最具
活动性的构造带。3)板块是运动的,其边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移剪切型。4.)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的旋回性:板块沿分离型边界的扩张增生,沿会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5).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6(板块边界类型:根据板块间相互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离散型(洋中脊、大陆裂谷)、汇聚型(消减带、碰撞带)和平错型(转换断层)等三种基本类型。从力学性质来说,分别代表着拉张、挤压和剪切三种基本方式。
7(威尔逊旋回的演化:威尔逊将大洋盆地的演化过程归纳为萌芽、幼年、成
熟、收缩、结束及大陆碰撞造山等六个阶段。其中,前三阶段显示大洋的开张和生成,后三个阶段代表大洋
的收缩和关闭。1)胚胎期:东非大裂谷 2)幼年期: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大
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 5)终了期:地中海 6)遗痕期: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 四、1、试述海洋沉积物的来源:陆源、内源、生物源、火山物质和深部热液、宇宙源 2、简述海洋沉积环境要素有:1)沉积动力环境(波浪、潮汐、海流、河流);2)海洋生物环境(珊瑚礁、生物构造等);3)海洋水文化学环境(盐度,ph值)
环卫扫路刷3.海岸带的概念:特大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深度一般在20m以内。海洋
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4.潮坪定义: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坡度极缓,通常由细碎屑物质组成的宽
阔而平坦的滨海坪地。
5.潮坪分带:高潮坪、中潮坪、低潮坪
直柄立铣刀6.潮坪沉积的构造类型:波痕,羽状交错层理,潮汐韵律层理,再作用面
7.海滩: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狭义上,海蚀崖或沙丘到平均低潮线,广义集束天线
上,延伸到波浪作用微弱处(10-20m),近岸带下界。
8.海滩表面的划分、界线:后滨,平均高潮线到特大高潮线之间;前滨,平均高
低潮线之间;内滨,平均低潮线到破浪线之间;滨面,破浪带和内陆架之间海底较平坦的浅海区。 9.动力分带:破浪带、激浪带、冲洗带
10. 沙坝—潟湖概念
沙坝: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沙坝和沙岛。
潟湖:被沙坝从毗邻海域中隔离出的沿岸咸水或半咸水区,与海洋通过潮道连
通或半连通。 11(河口的定义及其分段:河口: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者汇入河流的下游地带,与所注入的水体发生作用,形成河口。

本文发布于:2023-05-19 14:5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5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洋   大陆   板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