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蒸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2.蒸汽的应用由来已久,传统的蒸汽发生器体积很大,又被称作蒸汽锅炉。随着技术发展,蒸汽发生器的体积缩小,并且被广泛应用到蒸汽焗炉、蒸汽烤机等家用电器中。对于小型蒸汽发生器,蒸发效率和稳定性是最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属性。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发生器还存在蒸发效率和稳定性较低等问题。蒸发效率较低的蒸发器,蒸汽喷出时容易带出高温液滴,存在安全隐患;稳定性低的蒸发器,容易过热停工,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5.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体、
水汽管和发热管;
6.
所述水汽管包括首尾相连的进水段、水汽
盘管段和出气段,所述水汽盘管段呈螺旋盘绕成圆环状、并具有上下延伸的中轴线,所述发热管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发热盘管段和第二连接端,所述发热盘管段呈螺旋盘绕成圆环状、并绕所述中轴线同轴设置;
7.所述水汽盘管段和发热盘管段均设于所述发热体内,所述进水段和出气段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发热体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发热体的外侧。
8.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汽发生器,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蒸发液能够从进水段进入水汽管并沿水汽管输送。蒸发液在水汽管内的输送过程中,尤其是水汽盘管段,所述发热管通电产生高温,对水汽管内的蒸发液进行加热,使其汽化成蒸汽从所述出气段喷出。所述水汽管和发热管能够通过所述发热体相对固定,所述水汽盘管段和发热盘管段均设于发热体的内侧,发热管和水汽管之间的热量交换能够通过发热体进行,使得蒸发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水汽盘管段和发热盘管段均呈螺旋状盘绕延伸并同轴设置,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延伸出足够长的流道,保证蒸发液能够充分受热蒸发;还能够使得蒸发液在水汽盘管段内均匀受热,热量利用率高,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蒸发效率。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汽盘管段和发热盘管段的螺旋轴向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进水段和出气段分别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设于所述发热盘管段的顶部和底部。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热盘管段同轴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的内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发热盘管段设于水汽盘管段的内侧,其热量在往外发散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发热体传递到水汽盘管段吸收,流失较少,热量利用率高。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段和出气段的端部分别设有进水口和
出气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气口的外周均设有套管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水管道和出气管道能够套紧在所述套管部从而与所述水汽管相连通。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所述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分别设于所述发热体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发热体连接,所述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电性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能够对发热体进行多重的温度监控,避免过热,大大提高安全性。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热管的外周具有绝缘层,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设有外露于所述绝缘层的导电体,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均设有硅胶套,所述硅胶套套设于所述导电体的外侧,所述硅胶套和导电体均设于所述发热体的外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发热管能够通过导电体与电源连接。硅胶套能够将导电体套住,使得导电体的爬电距离能够被绝缘的硅胶套覆盖,不会造成发热体漏电,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热体设有两个安装端,所述安装端具有平整的安装面,两个所述安装面相互平齐,所述安装端还设有沿垂直于所述安装面方向延伸的安装螺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与所述安装螺孔螺纹连接的螺钉能够使安装面抵紧安装位置,从而让所述发热体能够通过两个安装端进行安装固定。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其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其一实施例的前向剖视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蒸汽发生器,其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1.图中:100、发热体;110、安装端;120、安装槽;200、水汽管;210、进水段;211、进水口;220、水汽盘管段;230、出气段;231、出气口;300、发热管;310、第一连接端;320、发热盘管段;330、第二连接端;340、导电体;350、硅胶套;410、第一温控器;420、第二温控器;510、第一高温导线;520、第二高温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25.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作出如下实施例:
27.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体100、水汽管200、发热管300和温控器。
28.所述水汽管200为中空的长条管状。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汽管200为不锈钢制品。不锈钢材质的水汽管200具有导热性能良好,耐蚀性强、不会锈蚀等优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汽管200可以采用其他导热材料制成。
30.所述水汽管200包括进水段210、水汽盘管段220和出气段230。所述进水段210、水汽盘管段220和出气段230依次首尾相连。
31.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呈螺旋盘绕成圆环状。所述水汽盘管段220的螺旋轴向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进水段210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220的顶部,所述出气段230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220的底部。
32.所述水汽盘管段220设于所述发热体100内,所述进水段210和出气段230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进水段210的端部设有进水口211,所述出气段230的端部设有出气口231。所述进水口211和出气口231均设于所述发热体100的外侧。
33.所述进水口211和出气口231的外周均设有套管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管部为多层设置的环状凸起。进水和出气所用的管道能够过盈套设于所述套管部上,所述环状凸起能够增大摩擦,同时增大管道在套管部处的形变,使得套设更牢固,避免漏水漏气。所述环状凸起还可以朝进水口211或出气口231的反方向倾斜,使得管道更容易套入在所述套管部,且不容易脱离。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管部可以设置喉箍,所述喉箍套设于所述套管部的外侧,通过喉箍将管道扎紧在所述套管部。
34.所述发热管300呈长条柱状。所述发热管300包括第一连接端310、发热盘管段320和第二连接端330。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发热盘管段320和第二连接端330依次首尾相连。
35.所述发热盘管段320呈螺旋状盘绕成圆环状。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具有上下延伸的中轴线。所述发热盘管段320绕所述中轴线同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310设于所述发热盘管段320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端330设于所述发热盘管段320的底部。
36.所述发热盘管段320也设于所述发热体100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汽盘管段220螺旋盘绕的直径大于所述发热盘管段320螺旋盘绕的直径,所述发热盘管段320同轴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220的内侧。所述发热盘管段320能够对其外周的水汽盘管段220进行加热,使得水汽盘管段220内的水汽能够蒸发汽化。相比起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外侧,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内侧的发热盘管段320所散发的热量,在往外扩散的过程中,更容易被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内的水汽吸收,热量散失相对较少,利用率更高。
37.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30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发热体100的外侧。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00为铸造件。所述发热体100通过压铸成型,包裹在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和发热盘管段320的外侧。所述温控器包括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所述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分别设于所述发热体100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温控器410与所述发热体100的左侧连接,所述第二温控器420与所述发热体100的右侧连接。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供所述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嵌设的安装槽120。所述安装槽120的两端设有连接螺孔,所述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通过所述连接螺孔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20内。
40.所述第一温控器410与第一连接端31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温控器42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330电性连接。
41.所述发热管300的外周具有绝缘层,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30具有沿发热管300自身延伸的导电体340。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30均设有硅胶套350,所述硅胶套350套设于所述导电体340的外侧。所述硅胶套350和导电体340均设于所述发热体100的外侧。
42.所述第一温控器410与第一连接端310之间设有第一高温导线510,所述第二温控器42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330之间设有第二高温导线520。
43.所述第一高温导线5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温控器410的端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310的导电体340连接。所述第二高温导线5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温控器420的端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330的导电体340连接。
44.所述第一高温导线510和第二高温导线520能够实现所述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与导电体340之间的电性连接。两条高温导线与所述导电体340的连接处均套设有热缩套管。通过热缩套管将导电体340的连接处隔绝起来,避免外露,增加安全性。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的最高耐热温度分别为210℃和270℃,其中,所述第一温控器410能够在195℃自动复位。在使用过程中,发热体100温度升高到210℃以上时,所述第一温控器410触发使发热管300断电,待发热体100温度下降至195℃时再重新通电,使得发热体100温度能够控制在210℃左右。若第一温控器410未能正常触发或未能使所述发热管300及时断电,发热体100温度升高到270℃以上时,所述第二温控器420触发过热保护而断开,使发热管300不再加热,安全性大大提高。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100的后侧设有两个安装端110。所述安装端110的后端具有平整的、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安装面。两个所述安装面相互平齐。所述安装端110还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螺孔。通过螺钉与安装螺孔螺纹连接,使得两个安装面能够锁紧在安装位置上,从而让发热体100能够固定在安装位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发热体100的具体安装环境,所述安装端110和安装螺孔可以朝其他方向设置。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汽管200的外径为6mm,内径为5mm。所述发热管300的外径为6.6mm,所述导电体340的外径为2mm。所述硅胶套350的外径为6.4mm,所述硅胶套350的轴向长度不小于4mm。所述硅胶套350的轴向长度,可以根据发热管300和导电体340的外径来调节,通过绝缘的硅胶套350覆盖导电体340与发热管300外周的绝缘层之间的爬电距离,避免爬电现象。
48.所述水汽盘管段220的水汽管200螺旋延伸并上下交叠,相邻的上下两圈水汽管
200相互贴合在一起。同样地,所述发热盘管段320的发热管300螺旋衍生并上下交叠,相邻的上下两圈发热管300相互贴合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圈水汽管200、以及相邻的两圈发热管300,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隙宽度均不超过0.2mm。相邻的两圈水汽管200和发热管300相互贴近,使得水汽盘管段220和发热盘管段320的高度能够设置得尽量小,便于控制蒸汽发生器的体积,适合设置在家用电器内使用。而且,发热管300所发出的热量不容易从水汽管200之间的间隙往外散发。
49.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满足食品加工的蒸汽发生需求,所述水汽管200为食品级不锈钢管。蒸汽发生器能够应用于食品加工电器中。
5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体(100)、水汽管(200)和发热管(300);所述水汽管(200)包括首尾相连的进水段(210)、水汽盘管段(220)和出气段(230),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呈螺旋盘绕成圆环状、并具有上下延伸的中轴线,所述发热管(300)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连接端(310)、发热盘管段(320)和第二连接端(330),所述发热盘管段(320)呈螺旋盘绕成圆环状、并绕所述中轴线同轴设置;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和发热盘管段(320)均设于所述发热体(100)内,所述进水段(210)和出气段(230)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发热体(100)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30)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发热体(100)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汽盘管段(220)和发热盘管段(320)的螺旋轴向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进水段(210)和出气段(230)分别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220)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30)分别设于所述发热盘管段(320)的顶部和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盘管段(320)同轴设于所述水汽盘管段(220)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段(210)和出气段(230)的端部分别设有进水口(211)和出气口(231),所述进水口(211)和出气口(231)的外周均设有套管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所述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分别设于所述发热体(100)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发热体(100)连接,所述第一温控器(410)和第二温控器(420)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30)分别电性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300)的外周具有绝缘层,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30)均设有外露于所述绝缘层的导电体(340),所述第一连接端(310)和第二连接端(330)均设有硅胶套(350),所述硅胶套(350)套设于所述导电体(340)的外侧,所述硅胶套(350)和导电体(340)均设于所述发热体(100)的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00)设有两个安装端(110),所述安装端(110)具有平整的安装面,两个所述安装面相互平齐,所述安装端(110)还设有沿垂直于所述安装面方向延伸的安装螺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体、水汽管和发热管。水汽管包括首尾相连的进水段、水汽盘管段和出气段。水汽盘管段呈螺旋盘绕成圆环状。发热管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发热盘管段和第二连接端。发热盘管段呈螺旋盘绕成圆环状、并与水汽盘管段同轴设置。水汽盘管段和发热盘管段均设于发热体内。进水段和出气段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至发热体的外侧。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至发热体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水汽盘管段和发热盘管段均呈螺旋状盘绕延伸并同轴设置,蒸发液在水汽盘管段内能够均匀受热,有效提高蒸发效率。有效提高蒸发效率。有效提高蒸发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陈回勇 黄志荣 李智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佛山市顺德区顺天威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13
技术公布日:
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