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美术和飞机模型在航空飞机领域中的作用

阅读: 评论:0

航空美术和飞机模型在航空飞机领域中的作⽤cslg
⾃从⼈类步⼊有规律的⽣活⽅式后,随之便出现⼀批批实⽤的⼯具和⽤品,直⾄今天已是繁星满天了,不管各种机械⽤品或各种交通运输⼯具,除其实⽤性之外,还兼有各种各样的外观美感,这样我们可称它为“机械美”,即:美术+技术=机械产品。
原先称这此⼈员为“技艺”⼈。由于技术的发展,在⼯业⾰命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曾⼀度强调其实⽤性,⼀段时期内使得技艺分离,但后来在各项产品中竞争时,⼜强调同⼀性能上有其不同的外观美、以吸引消费者,因此⼜合⼆为⼀了,成为⼀个不可分离的总体。
本⽂就以上述观点具体谈谈航空领域内美与技术相互关系的话题。
⾃古以来,中外均出现不少飞天⽓神话传说和⼀些飞天的幻想画,但均处于神话范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直⾄⽂艺复兴时期,意⼤利⼀位有名的科学家兼画家达.芬奇(1452~1519年)为了画好更⽣动的画,曾对鸟类飞⾏姿态及其飞⾏规律作过深⼊的研究,曾写过⼀本《论鸟的飞⾏》⼀书,并根据科学的理论以其精堪的⼿笔绘出鸟类翅膀所产⽣的升⼒图及⼀些扑翼飞⾏、旋翼直升器、降落伞等等想像画。今天,除扑翼飞⾏未能实现外,机翼的升⼒原理、直升机的出现以及降落伞的应⽤,均与他的世界上公认⾸批有价值的航空幻想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可以说航空的起源是美与技术的结合有其密切关连和起源。
今天有⼈强调说:飞机的外型设计是靠风洞吹风试验后确定的,但他忽视了在吹风试验前很多外型⽅案是出⾃设计者的草图。在各种设计草图中作出选择后⽽作风洞试验,这⼀些设计草图有各种型式,其外观就是各种各样的“美”。
由于设计者在设计某⼀型式飞机在同⼀性能基础上有他的灵活性,因此也会产⽣各样的不同⽓动外型,这就是称之奶报箱
为“机械美”或称之为“外型美”。
⽐如,70年代初期,美国招标设计下⼀代战术战⽃机时,通⽤动⼒公司的YF-16与麦道和罗斯诺甫公司的YE-17竞争时,空军选中了YF-16,但当时美海军⼜以后者修改为F-18作为舰载后继机投产,在性能上,除后者适应于舰载功能外,其他性能⼤致相等,但两者在⽓动外型上却有他们特殊的外观美。如正鸟类都能飞翔,其原理相同,但世上有千万种千姿百态美丽的乌飞翔于⼤⾃然的空中⼀样。由此,作为⼀个飞机设计师期本⾝具有美术修养,他⼀定会在设计⽅案时,设想出很多合乎技术规律⼜兼有外型美感的产品。说到这⾥,我建议今后学习飞机设计的⼈(当然也包括其他机械设计的)是否能增添⼀项美术必修课,正如学习建筑设计系⼀样要学习⼀定的建筑⼯程美术画。这是对今后我国发展航空⼯业⼤有俾益的。
下⾯先从航空画⽅⾯谈起。
具有⼀定美术修养的飞机设计师在考虑多种⽓动外型⽅案时,⼀定能在脑中⾃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体⽅案甚⾄飞机空间概念,不需要靠先画草图来确定。直⾄考虑较为成熟时,再画出各种设计草图。
在设计基本定型后,往往先要绘出飞机三视或四视详图,甚⾄飞机内部设备的安放位置并初步计算飞机的重⼼等等。当然,⽬前电⼦计算机基本能完成此任务,但不会很精细的,我曾与国外有关⼈⼠交谈中得悉。最后他们还需要⼿绘加⼯以⾄其详细部分还得⼿绘去完成。试看我国的⼀些说明书或宣传品中的图只有从电脑中绘出就登出来,他与⼿绘图⽐其精细部分相差太远了,不能不说是个“空⽩”。⼀种航空宣传品只靠照⽚和电脑制出来的图,从宣传及⼴告⾓度效果来看是没有什么艺术性的,我接触不少这类公开的宴会品,我国作为⼀个航空⼤国这⽅⾯与国外航空⼤国相⽐的确差距太远,不能不使热爱祖国航空的芸芸众⽣感到惋惜。下⾯举⼏个例⼦:
疫苗伴侣(1)中航技颁发的⼀本“歼-7M”宣传册中的⽴体解剖图中,除投影不准确外,内部解剖部件太简单,尤其是发动机部分与实物差得太远,在外部着⾊中更缺乏必要的美术⽔平。
(2)西安飞机公司的⼀幅“轰-7”宣传品中,⽤⼀架飞机照⽚分别缩⼩两架以同⼀投影⾓度来表⽰三机编队,这种⽅法也在不少其他宣传品中应⽤,其实不管多少架飞机编队飞⾏,其投影⾓度是不⼀致的。另外,经过⼈为的修改照⽚竟把YJ-81空海导弹作成两⽚中央翼、⽽800升副油箱则修改成4个尾翅的原则错误。
聚酯多元醇(3)贵州航空⼯业总公司⼀份“歼数-7”的宣传册中,竟将⼀架本来停放在地⾯的照⽚飞机剪贴在⼀幅地⾯与空间连接的照⽚中合并变成飞机在空中飞⾏,但可惜座舱内全⽆⼈像,⼗分⽭盾,简直变成“⽆⼈驾驶飞机”了。
(4)南昌飞机公司⼀份介绍“农-5”飞机的宣传册也同样犯这个⽑病,⼀架“飞机”在农⽥上空的“农-5”除了没有架驶员外,竟然连螺旋桨也还处于静态之中。
(5)更有甚者,我国邮电部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的纪念邮票中的⼀架“歼-8I”根本是⼀架停放在地⾯上的飞机修改的,但设计者根本是个“⼤外⾏”错误⽭盾百出。如:其中的全动⽔平尾翼是⾓⼤攻⾓、后襟翼⼤攻⾓放下,基本上是停留地⾯上⼀般常有的情况,为了将此飞机修改成向上飞⾏状态,设计者将主起落架删去,但仍留下起落架收藏舱和主轮的开放护盖的明显痕迹。画⾯上出现这种差错是太失⽔准了!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看来我国真的没有很好发掘和培养⼀些真正懂得航空知识的美术⼯作者。
任何历史,均有其正反两⽅⾯留给后⼈借鉴之处,航空领域亦不能例外,试观国外⼀些航空博物馆均有不少航空画家精绘的航空历史画给后⼈留下⼀段历史、飞⾏纪录史和飞机研制史。另外除保留⼀些原有飞机外,还制出⼀定精致的飞机模型展出(如美国空军博物馆)甚⾄复制出已不存在的1:1实⼤模型,以假乱真,我在航空博物馆⼯作期间曾复制过“冯如”飞机、“乐⼠⽂-1”号飞机、红军第⼀架“列军”
号军⽤飞机,可惜因室内潮湿没有保存好⽽变形了,另外,我离开后该馆复制过“中运-1”、“P-40”和“伊-16”三架战⽃机,可惜主持复制者没有认真考证资料,致使变成“四不像”。后两者根据⽆法分清该机属于该型的那个派⽣代号。
我在1989年⾄1991年秋驻馆⼯作时,曾编绘⼀套约600⽶的航空发展史草图,并培养⼀位可胜任绘画飞机画的美⼯,还培养出⼏个具有⼀定⽔平的飞机模型制作者,可惜因多种原因,⼈员没有保留,所有计划更⽆法实现了,毕⽣遗憾。
解放前的中国,长期处在内战不休,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境地。当时虽有⼀批爱国的航空志⼠要⽴志建设中国的航空事业,也作过⼀些有益的⼯作,但毕竟还是以失败告终。但这些事绩仍然是中国航空发展史的⼀个缩景,加上抗⽇战争的各个有名空战史和中国⼈民空军建军史和解放后的航空发展史,⽆疑就是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部分,要是有系统的以航空历史画的⽅法考证绘制成套列⼊史册,对今天进⾏爱国主义教育是⼀个重要的⼀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惜这⽅⾯的我国基本是个空⽩,我发现⼀些不懂航空技术的美术家曾发表过个别的这类作品,但除了有美术功底外,在飞机像形及飞⾏动作中使⼈看到后啼笑皆⾮,如航空博物馆发⾏过的⼀本名为“天魂”9/1944的特辑内的插画就是⼀例。
记得1982年我在航空部航史办⼯作时,当时部属的“神剑”学会主办⼀次内部画展,当时我任评选⼯作,
画展预审时,除了我绘的6幅中国航空史画外,展品中竟没有⼀幅航空画。作为在航空⼯业内部⼯作⼈员,这是属于⼀个感情问题,⾄于我的拙作除了发给我奖品外,竟未被公开展出,这是我绘航空画的第⼀次惨重的遭遇,及后⼏次由中国航空美术家协会展出的作品中,除了花鸟⾍鱼、⼭⽔画外,也竟⽆⼀幅像样的航空画,这是极不相称的。由此可见中国的航空画不像外国被列⼊美术画中的⼀个重要体系。(包括其他机械画、交通⼯具画等)这是作为⼀个航空⼤国极不相称的怪事。
记得多年前我在《航空知识》发表过⼀篇题为“航空画——航空领域内的⼀朵葩巴”拙作,陆续得到不少读者来信交谈及探讨,及后他们也寄⼀些作品给我评论或在《航空知识》登出其作品,在严格要求上,由于他们均⾮真正的航空从业⼈员,⼿头参考资料不多,致使有些错误之处是难免的。不过这些热⼼的航空迷,要是有关部门能够组织作⼀定短期的培训,⼀定会出现⼀批⼈材,为我国航空⼯业作出不少有价值的宣传与航空科普教育的成绩。再提⼀句:拙⽂登出后竟没有⼀个航空专业⼈员的来信,这也是怪事,可见这个项⽬⾄今还没有受到航空部门的重视,⽆怪乎前述的错误问题百出了。
有幸近⼗年来《航空知识》发表⼀些我与其他飞机迷绘写的航空画,必竟是个⼗分可喜的兆头,我的拙作还得到海内外中外⼈⼠的抬举好评,这是中国⼈的荣誉。
1995年春⼴州举办⼀次航空博览会期间我的数⼗幅航空历史画和我辅导制作的⼀批精密缩⽐飞机膜型与中国航空学会的展品同在⼀个室内展馆中以专栏项⽬共同展出,⼀位美国⼈曾两次要求收购全部绘
画,但本⼈⽆意割爱,不幸离⼤会闭馆前⼏天,⼀幅“飞虎队昆明⾸战”的画被盗了,不管盗窃者本意如何,这次展出得到国内各界⼈⼠的共识与爱戴。更有幸的1996年航空⼯业总公司和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公司与邮电部门发表我⼿绘的“中国飞机”明信⽚画,这也是中国航空历史上的⾸创。看来航空画有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好兆头。可惜这两套明信⽚在各地邮局均⽆发售,致使不少航空迷向我索取,使我⽆法满⾜要求,难于应付。
世界上没有⼀所航空学府设有航空画专业的,世界上的⼀些有名的航空画家⼤都来⾃有美术修养的航空专业⼈员或来⾃有⼀定航空知识的业余爱好者所创作,⼀幅逼真的航空画要作者充分理解该飞机的结构以⾄所绘飞机的原颜⾊标志等等资料,⽽历史性的更要考证当时的背景、⼈物、地点……等等,因此⼀幅航空画就是艺术+技术+历史的综合体,是⾮⼀般有名的美术家能胜任的。
⽬前,世界进⼊民航航运竞争年代,同⼀机型的民航机,对于飞机的外观美术装饰是⼗分重要的,⼀个了解飞机造型的美⼯会为飞机外形穿上更美丽的外⾐,对业务竞争会起⼀定作⽤,近年如英航等⼀些有名的航空公司在其飞机外观装璜上逐步采取⼀种既简单⼜浪漫⽽⼜引⼈注⽬的图案⽽逐步淘汰旧有的线条装饰,⽽我国民航机⼏乎还停留在50~60年代的装饰⽔平上,也是很有差距的。另外,我数⼗年来所认识的⼀些国内航空专业⼈员(包括搞设计的)除了个别在艺术上有良好修养的如程不时先⽣等⼈外,对有美术(包括艺术)修养的确实聊聊⽆⼏,⽆怪乎我国研制“运-11”等等飞机不外乎只能说是“航空技术原理”的堆积。应引以为戒,我国著名科学界权威钱学林先⽣说:“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定要带动⽂学艺术的现代化”。我领会其意是,科学与艺术的相关作⽤。⼀位法国著名建筑学家勤.布西埃指出:“飞机是现代化⼯业中的⼀个最精练的产品,飞机的发明是⼈类智慧、胆量、幻想以及冷酷的理性集中体现,飞机的设计是把产品的造
⼯业中的⼀个最精练的产品,飞机的发明是⼈类智慧、胆量、幻想以及冷酷的理性集中体现,飞机的设计是把产品的造型艺术性与技术性合理性融合在⼀起……”。
在中国航空史领域中,解放前由于根本没有受到重视,所研制过的飞机,基本上没有留下⼀些原设计资料及起码的三视图,除了有个别提供⼀点点数据和⼏幅照⽚外,⼀⽆所有。为了考证这段历史⾮⼀般以“社会科学”⾓度著⽂能表达的,因此利⽤各种⽅法考证飞机史的⼀个⼿段。如我考证1923年⼴东制造的第⼀架飞机“乐⼠⽂-1号”时,除作必要的访问外,我只得知该飞机的起落架轮的直径数据,就根据⼏幅侧画、后视、正视照⽚,以美术投影绘测⽅法恢复其三视图。近年⼀位美国⽼飞⾏员⼤⼭.艾伯特(Dan-San Abbott)以其⽗亲带回在当时曾⽬睹该机的制造过程及飞⾏过此机和参观该机命名礼的遗留照⽚及⼀些技术资料,在美国⼀份“WW1AAR0”刊物5/92发表⼀篇“乐⼠⽂”飞机的情况及⼀幅整理得很详细的四视图。根据与我考证的三视图⽐较,总的只误差5%左右,可见航空美术对考证和编写航史也是有极为密切关系的。后来我⼜以此⽅法考证过“冯如”飞机、“复兴式”飞机、“宁海号”飞机、“列宁号”飞机……等等⼯作,并在航空博物馆复制了“冯如”、“乐⼠⽂”、“列宁号”三架飞机的1:1⼤的复制品。
下⽂谈谈飞机模型⽅⾯(这⾥重点谈象真缩⽐模型),这个项⽬也是航空⼯业中的⼀个必不可少的项⽬,也可以说是与航空画有密切相关的产物。⾸先可作为飞机设计多种⽅案时的⼀个直观论证⼿段。他能根据各种⽅案制出⼀定⽐例的模型作为对⽐,不需要绘制出⼤量的图纸。这些⼯作⼀定要与有⼀定技术⽔平的模型制作者密切配合⼯作,这类模型通称之为“缩⽐飞机模型”。当决定某⼀设计⽅案时,有时还需制作有关重要部件存放空间的解剖模型(部件可活动),在模型上合理调整安放位置,这样也省略⼤量的制图⼯作,直⾄制造1:1的实⼤样机以⾄⼀定⽐例的风洞吹风模型。
链式运输机当飞机定型后,更可制出该机的各外观部件齐全的精密模型,加上设计资料,⽣产过程及照⽚等等作为每⼀个机型直观档案形式永远保留以演⽰我国航空发展的过程,除绝密之外,可给有关⼈员参观及宣传。这个问题,我曾多年来多次向部⾥的有关单位⼈员建议,但未被采纳。在外国航空企业中,均设有此项⽬,⽽美国西雅图航空博物馆,基本上就是以实物、模型、照⽚等等展出,基本上成为波⾳飞机公司的⼀种档案陈列室。
我记得我参加筹建132⼚时,当时书记兼⼚长于辉同志,很有远见,让我挑选培养⼀些飞机模型制作者,计划建⼀个航空发展及该⼚飞机制造史的⼩型航空馆,但可惜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今,132⼚连他们制造的第⼀架飞机“歼-5甲”也没保留⼀架,甚为惋惜。
飞机模型,不能以“玩具”看待,正如上述是反应飞机史及飞机技术的⼀个缩景,但⽬前有关部门还未
能认真重视,只是为了参加某⼀展览时,赶制⼀批,过后也没有很好保存,制⼀批,掉⼀批,“猴⼦拣包⾕”!⽐如为了应付’96珠海航展,由132⼚赶制⼀批我国⽣产的飞机模型,这是个好事,但因时间仓促,加上技术⽔平及资料有限,该批1:10飞机模型除光洁度较好外(这是模型艺术次要的)模型有不少错误之外,只能说是“外⾏⼈看热闹,内⾏⼈看门道”展出了。其可说是⼀批“⼤玩具”罢了。听说展出后放在宁波某⼚内,总公司没有保留。因此每次为了展出制⼀批,丢⼀批,⼏⼗年来不知浪费多少钱。⼗多年前我曾建议我航空部门组织⼀个专门制作飞机模型,以便严格制作⼯艺和统⼀⼯艺、供国内外展出宣传或内部需要之⽤,这既能集中⼀批制作⾼⼿⼜能节省开⽀,更能打⼊国际市场,争取外汇,⼀举两得,但也未被采纳。
根据本⼈长期的体会,爱好航空画创作和制作飞机模型,必然参阅很多航空资料,如果飞机设计者有此爱好。也会得到很多启发,⽐如132⼚研制FC-1时(即歼-7的两侧进⽓)当初的进⽓⼝是垂直的,为了保留⼀定的机翼⾯积,因此使得座舱位置狭窄,后来与美国格鲁曼飞机公司合作后,该公司便采⽤60年代研制的“A-6”攻击机的两侧进⽓⼝倾斜⽅案,晕样便使得座舱保留其宽敞空间了。对于这个问题,要是设计者经常参阅⼀些国外杂志,也会得到启发的。
上⾯所说的是航空画与飞机模型与航空领域中的关系,⾄于对普及航空教育和诱导⼈们⾛向航空道路,也是⼀个极为重要⼿段。在国外,不少有名的飞机设计者在进⼊航空领域前后,也是个飞机模型爱好者,如原苏联的雅克可雅夫、苏霍伊、英国喷⽕式战⽃机设计者P.J.⽶切尔、美国的凯利.约翰
逊等⼈,都是与航空科普启发有很⼤关系的。今举后者为例。
凯利.约翰逊是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有名“臭鼬”⼯程主持⼈,他七⼋岁时就喜欢玩弄⼀些机械⼯具,后来阅读到汤姆.斯威夫特著作系列的科普丛书中的《斯威科特及其飞机》等等和有关模型飞机⽅⾯的书刊,导致他向往航空之
路,1922年12岁时他能在⼤量报刊中剪下很多有关飞机的资料,汇编成⼀本叙述飞机的书,不制出⼀架名为“墨林式”战⽃机模型。1926年他的飞机模型在弗林特市⼀次中⼩学⽣飞机模型⽐赛中获得⼆等奖。在中学时期,他制造过很多飞机模型,这种热情⼏乎超过他的正式课程,其时不曾邀请去镇上⼀所众团体作过“谈谈航空的未来”讲课,1929年考⼊密歇根⼤学航空系,在学习时曾在⽓动⼒学上作过不少研究⼯作,毕业后经过⼀番周折进⼊航空领域⼯作。1938年他为洛克希德飞机公司设计⼀种特殊双发双撑杆式“P-38”型战⽃机⽽初露头⾓,该机经过多次改进、性能不断提⾼,单从速度上就成为螺旋桨飞机的速度极限,该机派⽣出⼗多种批量⽣产的喷⽓式机P-80“流星”(后称F-80)名声⼤振,此后便成为F-104、U-2、SR-71双三级⾼空侦察机等飞机的设计师,他传奇式事绩很多,上⾯只举例说明航空科普与航空专业的密切关系。
另提⼀笔,近年来⼀段时期,⼀些电视冶、电台、报刊提及⼀些模型店出售⽇本的“零”式飞机及“⼤和”号等等模型,说是宣传⽇本军国主义我认为这是极为错误“极左”思潮,这只能说明有关⼈员对抗⽇战争史、航空技术发展及航空与航空科
宣传⽇本军国主义我认为这是极为错误“极左”思潮,这只能说明有关⼈员对抗⽇战争史、航空技术发展及航空与航空科普关系没有作过认真的研究和宣传。众所周知和历史证明任何反动暴君和国家发动的⾮正义战争,到头来终归⾃取灭亡,但在战争中使⽤的武器发展,从技术上来讲是值得借鉴的。远⾃⽇本明治维新后,派出不少⼈员向西⽅学习技术,这些⼈绝⼤多均回国⼯作,试想⽇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短期内能制造出巨型军舰、良好的飞机,其中如“零”式飞机的设计者堀越⼆郎,30年代前后前赴英、美等国家考察航空,能吸取别⼈所长回国后从设计第⼀架单翼的“三菱96”式优秀的舰载战⽃机以⾄名振⼀时的“零”式战⽃机,这些航空技术上的成就能否使今天⼈才外流和⼤批回国留学的⼈员借鉴,不⾄于“⾁包⼦,有去没回头”作为教训。
多年来,我曾在各⽅呼吁,将我国解放后已解密的飞机制成塑料拼装模型、以供⼤批青少年及⼀些航空迷之需,⼀⽅⾯还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另⼀⽅⾯也不⾄于国外⾼价的模型去占领我们的市场。⽽我们确只热衷于“电冰箱”、洗⾐机……等等与航空⼯业⽆关的产品。还有如果说“零”式飞机模型是敌对宣传产品,那么抗美援朝中所谓联合国使⽤的飞机如:B-29、F-80、F-84、F-86、F-51……等等数⼗种飞机型式和介绍⽂章也应与“零”式飞机同等命运,⽽军事博物馆内的⽇本武器和航空博物馆内复制或修复的⽇本飞机等也应列为被禁⽌之列。因此不以辩证历史唯物论作为原则去横加⼲涉的⾔论,其效果只能割断历史,使得令⼈⼀⽆所知。照此类推,故宫、颐和园也应“关门⼤吉”,这样中国青少年只能与卡通神话、变形⾦刚之类作伴,以致对航空科普淡薄,对我国航空发展、对民族有何好处?在历史
上,1940年9⽉13⽇中国空军⾸次与“零”式战⽃机空战时,我们使⽤苏制伊-152和伊-16战⽃机在性能上与他相差太多,惨遭⼤败,在⼀段时期内中国空军只能“跑警报”吃了⼤亏。这是原来我们的飞机只靠向外购买,⾃⼰根本没有研制过实⽤的战⽃机,这段惨痛的历史,惜⾮今⽐,作为解放前后中国航空⼯业发展史中是个明显的反⾯教训,因此使⼈们了
解“零”式飞机的历史有何坏处?更应从中得到启发去发展我们航空事业。
我国有近13亿⼈⼝的⼤国,唯独只有⼀份《航空知识》科普刊物,的确,由于每⽉⼀期和篇幅有限,不可能及时或更多的刊登各⽅⾯的科普稿件。从这点来看,不但是青少年⽽我所接触不少的航空从业⼈员,对航空知识了解之枯浅甚⾄是⽆知和没有感情。对作为⼀个航空⼤国是极不相称的;由于认识不⾜和⽬前⼀切“向钱看”的思想影响,据我了解,就是航空部门的⼦弟报考⾼校时选择航空系的也微乎其微,甚⾄受到不少家长阻挠,这⽅⾯,我航空有关部门应及时注意了,以免接班⽆⼈。
另⼀⽅⾯,⽬前的教育是强调分数,以“填鸭”或灌输⽅法“读死书”,学⽣在沉重功课压⼒下,在个性智⼒开发⽅⾯⽋佳了,变成除“读死书”外别⽆个性及业余爱好,⽽校内从前设有的科普活动如航空、船舰模型及其他⽆线电等活动,⼤都取消了,课外活动变成为“不务正业”,除有些⽤⾼价学习⾳乐等等外,科技爱好被冷落了,有的学校也进⾏⼀些所谓“航模活动”,不外乎与商家以商业形式合作规定每个学⽣买⼀套“模型飞机”或“舰船模型”,但都是商业性质的,⽼师也没有给学⽣讲讲飞⾏原理等等知识……,误⼈⼦弟。
⼀个国家真的富强,并⾮是⼀幢幢⾼级宾馆,甚⾄帝王夜总会,或⼭珍海味的筵席,他应该是⾸先发展教育,然后才有科技,才能发展经济,才能形成真正的拳头。尤其是国防⼒量,没有科学的发展是谈不到的,上两者如⽆真正的实⼒,只能受别⼈欺负、挨打,这是中国解放前沉重的教训,今天我们再强调“科教兴国”是⾮常及时和极为需要的,不然只能是“虚伪的繁荣”!可笑⼜可悲!
今天这个会议是航空科普的研讨会,只能重点谈及上⾯各问题,这也是我从事航空事业以来的感想,作为学术讨论,不当之处,可以争鸣,“知⽆不⾔”作为本⽂尾声。
远程遥控有制作模型者可关注公众账号(互联⽹+直升机销售租赁培训开创者):凌⾳飞机之家,lingyinfeiji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19:5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48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航模知识
标签:航空   飞机   模型   技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