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能工程 是将自然界的能源直接或间地转化成热,满足人们需要的 科学技术 。
2、供热工程 是热能工程中,生产、输配和应用低品位能的 工程技术 。
3、供热工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以热水和蒸汽作为热媒的建筑供暖系统和集中供热系统。 4、供暖系统三个主要部分热媒制备(热源)、热媒输送(供热管网)、热媒利用(散热设备)
5、根据供暖系统散给室内的方式不同,主要可分为:对流供暖、辐射供暖
又可以分为:散热器供暖系统、热风供暖系统、辐射供暖系统; 6、集中供热系统包括热源、供和热用户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热源:主要是指生产和制备一定参数(温度、压力)热媒的锅炉房或热电厂。 供:是指输送热媒的室外供热管路系统。主要解决建筑物外部从热源到热用户之间热能的输配问题。
热用户:是指直接使用或消耗热能的室内采暖、通风空调、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用热系统等。
7、供暖系统热负荷:在某一室外温度tw下,为了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tn,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它随着建筑物供给的热量的变化而变化。
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是指在设计室内温度tw’下,为了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tn,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Q’。
预分散母胶粒8、对于没有生产工艺所带来的得失热量而需设置通风系统的建筑物或房间:
Q2: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
Q3:加热由门、孔洞及相邻房间侵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
得热量:Q10:太阳辐射进入室内的热量
对于没有装置机械通风系统的建筑物,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
9、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通过围护结构向外传递的热量 10、在工程设计中,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是按一维稳定传热过程进行计算的,实际上,室内散热设备散热不稳定。
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
11、室内计算温度tn
通常指距地面2m以内人们活动地区的平均空气温度。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4℃。当人体衣着适宜,保暖量充分且处于安静状态时,室内温度20℃比较舒适,18℃无冷感,15℃是产生明显冷感的温度界限。
12、供暖室外计算温度tw’陶瓷调节阀
根据维护结构热惰性原理 和 根据不保证天数的原则:“暖通规范”规定:“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13、温差修正系数a
对于供暖房间围护结构外侧不是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而中间隔着不供暖房间或空间的场合,通过该维护结构的传热量应为,其中是传热达到热平衡时,非供暖房间或空间袋温度,计算与大气不直接接触的外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时,为统一公式,采用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
14、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a值的大小,取决于非供暖房间或空间的保温性能和透气状况。对于保温性能差和易于室外空气流通的情况,不供暖房间或空间空气温度更接近于室外空气温度,则a更接近1.
15、地面传热系数:在冬季,室内热量通过靠近外墙地面传到室外的路程较短,热阻较小;而通过远离外墙地面传到室外的路程较长,热阻增大,因此室内地面的传热系数(热阻)随着离外墙的远近而有变化,但在离外墙约8m以上的地面,传热量基本不变。
贴土非保温地面,第一地带靠近墙角的地面面积需计算两次。
16、朝向修正耗热量:是考虑建筑物受太阳照射影响而对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的修正。需要修正的耗热量等于垂直于外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乘以相应的朝向修正率。
17、风力修正耗热量:是考虑室外风速变化而对围护结构耗热量的修正。 计算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时,外表面换热系数αw是在室外风速为4m/s时得到的,我国冬季各地平均风速一般为2~3m/s,因此“暖通规范”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风力附加。对建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营区内特别突出的建筑物,应考虑垂直外围护结构附加5%~10%。
18、高度附加耗热量:考虑房间高度对围护结构耗热量的影响而附加的耗热量。“暖通规范
”规定: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楼梯间除外)的高度附加率,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应附加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15%。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房间各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他附加(修正)耗热量的总和上。
19、冷风渗透耗热量:在风力和热压造成的室内外压差作用下,室外的冷空气通过门、窗等缝隙渗入室内,被加热后又逸出室外。把这部分冷空气从室外温度加热到室内温度所消耗的热量,称为冷风滲透耗热量。
对于多层(6层及6层以下)的建筑物,由于房屋高度不高,在工程设计中,冷风渗透耗热量主要考虑风压的作用,;可忽略热压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则应考虑风压和热压得综合作用。
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的常用方法有缝隙法、换气次数法和百分数法
20、供暖所用的铸铁散热器和散热方式是 自然对流 和 热辐射,自然对流散热量和占整个散热量的75%,剩余热量以辐射方式传播。
21、全面辐射采暖热负荷,计算出热负荷乘以0.9-0.95的修正系数或将室内计算温度取值
降低2℃。建筑物地板敷设加热管时,采暖负荷中不计算地面的热损失,并可不考虑高度附加。
MKD-S78
22、在供暖期间 满足 使用要求、卫生要求、经济要求
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1、使用要求;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不结露的要求。
2、卫生要求:室内空气温度和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差应满足卫生要求,内表面温度过低,人体向外辐射热过多,会产生不舒适感。
建筑围护结构采用的阻值应大于最小传热阻。
经济传热阻:在规定年限内,使用建筑的建造费用和经济费用之和最小的围护结构传热阻,称为围护结构的经济传热阻。
23、热惰性不同的维护结构,在相同室外温度波动下,维护结构的热惰性越大,其内表面温度波动越小。
24、建筑耗热量指标: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抗生素制作方法
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它是用来评价建筑物能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是指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需由锅炉房或其他供热设施供给的热量。它是用来确定供热设备容量、供热管网计算的一个重要指标。
25、建筑节能设计的步骤主要是校核建筑物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是否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
26、室内供暖系统的末端散热装置是供暖完成供暖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向房间散热以补充房间热损失,从而保持室内要求的温度。主要形式:散热器供暖系统,热风供暖系统,辐射供暖系统。
27、牙刷加工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随采暖热媒(蒸汽或热水)参数和采暖系统形式而定。
在热水采暖系统中,为散热器进口水温和出口水温的算术平均值。
供回水温度一般是75-50
对双管热水采暖系统,散热器的进、出口温度分别按系统的设计供、回水温度计算。
对单管热水采暖系统,由于每组散热器的进、出口水温沿流动方向下降,所以每组散热器的进、出口水温必须逐一分别计算,进而求出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
28、影响传热系数K和散热量最主要的因素 影响传热系数和散量最主要的因素 —— 散热器媒和空气平均温差。
:散热器组装片数修正系数。
:散热器连接形式修正系数。
:散热器安装形式修正系数。
29、散热器的布置原则是:
1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的窗台下,这样,沿散热器上升的对流热气流能阻止和改善从玻璃窗下降的冷气流和玻璃冷辐射的影响,有利人体舒适;
2为防止冻裂散热器,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3散热器宜明装。内部装修要求较高的民用建筑可采用暗装,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以防烫伤儿童。
4在垂直单管或双管热水采暖系统中,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以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可同邻室串联连接。两串联散热器之间的串联管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以便水流畅通。
5在楼梯间布置散热器时,应尽量布置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布在下部各层。
6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20片;细柱型—25片;长翼型—7片。
30、上供下回式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管道布置特点:
系统的供水干管必须有向膨胀水箱方向的流向。回水干管应有向锅炉方向的向下坡度。
31、在供暖建筑物内,同一竖向的各层房间的室温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温度,而出现上、下层冷热不匀的现象,通常称作系统垂直失调。
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是由于通过各层的循环作用压力不同而出现的;而且楼层数越多,上下层的作用压力差值越大.垂直失调就会越严重。
单管系统中,由于各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随各层散热器平均计算温度差变化程度不同引起的。
32、机械循环系统与自然循环系统的主要区别:
1循环动力不同。机械循环系统靠水泵提供动力,强制水在系统中循环流动。循环水泵一般设在锅炉入口前的回水干管上,该处水温最低,可避免水泵出现气蚀现象。
2膨胀水箱的连接点和作用不同。机械循环系统膨胀水箱设置在系统的最高处,水箱下部接出的膨胀管连接在循环水泵入口前的回水干管上。其作用除了容纳水受热膨胀而增加的体积外,还能恒定水泵入口压力,保证采暖系统压力稳定(定压)
3排气方式不同。机械循环系统中水流速度较大,一般都超过水中分离出的空气泡的浮升速度,易将空气泡带入立管引起气塞。所以机械循环上供下回式系统水平敷设的供水干管应沿水流方向设上升坡度,坡度宜采用0.003,不得小于0.002。在供水干管末端最高点处设置集气罐,以便空气能顺利地和水流同方向流动,集中到集气罐处排除。
33、单管顺流式最严重的缺点是不能进行局部调节。在相同散热量的条件下,散热器出水温度降低,散热器中热媒和室内空气平均温差小,因此跨越式的所需散热器面积比顺流式系统大。
34、热媒沿各基本组合体流程相同的系统,各环路管路总长度基本相等的系统称同程式系统。
热媒沿各基本组合体流程不同的系统为异程式系统。校正平台
水平失调:在远近立管处出现流量失调而引起的水平方向上的冷热不均的现象。
为了消除或减轻系统的水平失调,供回水干管走向布置方面,可采用同程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