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举例说明材料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相组成与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 化学组成:木材燃烧,钢材的腐蚀,高分子材料的老化等,即这些材料与环境中的物质接触时按化学变化规律发生作用。
矿物组成:硅酸盐水泥中,熟料矿物硅酸三钙含量高,即硬化速度较快,强度较高。 相组成:钢种有铁素体、渗碳体和珠光体三相,它们比例不同,钢的强度和塑性将发生变化。
1·2举例说明材料的构造与材料的结构有何不同?
材料材料构造是指具有特定性质的材料结构单元间的互相组合搭配情况。构造与结构相比,更强调同材料或不同材料,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如某材料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孔的,但如果孔隙是开口、细微且联通的,材料则易吸水、吸湿,耐久性差;如果孔隙是封闭的,其吸水性会大大下降,抗渗性提高。
1·3材料的含水状态对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有何影响?
1·4孔隙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质?
材料对孔隙的影响,一方面是孔隙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孔隙的特征。在一般进水条件下,联通的开口孔隙能吸水饱和,,故此种孔隙能提高材料的吸水性、透水性、吸声性,并降低材料的抗冻性;孤立的闭口孔隙能提高材料的绝热性和耐久性。
1·5亲水材料与憎水材料有何不同?
亲水性材料可以被水润湿,当材料存在孔隙时,水分能通过孔隙的毛细作用渗入材料内部;而憎水性材料不能被水润湿,水分不易深入材料毛细管中。憎水性材料常用做防水材料,还可以用于亲水性材料的表面处理,可以改善其耐水性能。
1·6材料的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及抗渗性分别用什么指标表示,各指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吸水性:指标:吸水率:有质量吸水率和体积吸水率两种方法表示方法。
含义:材料吸收水分质量与材料干燥质量之比。材料吸收水分体积与材料自然体积之比
吸湿性:指标:含水率;含义:含水率表示材料在某一状态时的含水状态,它随环境温度和空气湿度的化而变化,与空气温、湿度相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
耐水性:指标:软化系数;含义: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之比。
抗渗性:指标:渗透系数;含义:K=Qd/AtH(K为渗透系数,Q为透水量,d为试件厚度,A为透水面积,t为时间,oelH为静水压力水头)
1·7绝热材料为什么要处于干燥状态?
材料受潮后或受冻后,其导热率会大大提高,这是由于水和冰的导热率比空气的导热率高,因此绝热材料应经常出于干燥状态,以利于发挥材料绝热效能。
1·8比热容的意义是什么?
比热容对保持建筑室内温度稳定有很大作用,比热容大的材料,能在热流变动或采暖设备供热不均匀是,缓和室内温度的波动。
1·9比强度的意义是什么?
对多数结构物来说,相当一部分的承载能力用于抵抗本身或其上部结构材料的自重载荷。为此,提高材料承受外荷载能力,不仅应提高其难度,还应减其自重,材料必须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才能满足高层建筑及大跨度结构工程的要求。
1·10脆性材料有何特点?
破坏时变形很小,抗压强度远大于其抗拉强度,会使结构发生突然破坏,而且对承受震荡或抵抗冲击荷载是不利的。
1·11在使用环境中,材料主要受到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
2.1气硬性胶凝材料和水硬性胶凝材料的区别
气: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不能在潮湿的环境中硬化
水:不仅在空气中可以硬化,还可很好的在水中硬化
2.2生石灰熟化时为什么要进行陈伏,期间应注意什么
为了使石灰熟化的更充分,减少火石灰的危害。石灰浆表面应保持一层水
2.3为什么火石灰的硬化速度比较慢
空气中的少,碳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表面上,形成致密的,阻止进入和内部水向外蒸发。
2.4雨水弃流井石灰是气硬性材料,但灰土为什么能在潮湿环境中做基础垫层
黏土中的活性氧化硅,氧化铝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将黏土颗粒胶结起来,使黏土的抗渗性,耐水性得到改善。 2.5建筑石膏的凝结硬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P20 2.1.2.2
2.6为什么建筑石膏具有良好的防火性
火灾发生时二水石膏的结晶水蒸发成水蒸气,吸收大量热;石膏中结晶水蒸发后产生的水
蒸气形成蒸汽幕,有效阻止火势蔓延;脱水后的石膏隔热性能更好,形成隔热层,并且不产生有害气体
2.7水玻璃有哪些技术性质
海上应急通信系统
①凝结能力强 ②不燃烧、耐高温 ③耐酸能力强 ④不耐水 ⑤不耐碱
2.8通用硅酸盐水泥包括哪些品种水泥
①硅酸盐水泥 ②普通硅酸盐水泥 ③矿渣硅酸盐水泥 ④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⑤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⑥复合硅酸盐水泥
2.9在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两磨一烧”指的是什么低频声波吹灰器
先把几种原材料按适当比例配合,共同磨制成生料;再将生料送入水泥窑中进行煅烧至部分熔融,得到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硅酸盐水泥熟料;然后,将熟料与石膏共同粉磨,制成Ⅰ型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和不同种类的混合材料共同粉烧,可制成不同品种的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
2.10硅酸盐水泥熟料由哪些主要矿物组成?这些矿物的水化产物分别是什么
①硅酸三钙:水化硅酸钙、氢氧化钙 ②硅酸二钙:水化硅酸钙、氢氧化钙kinect运动 ③铝酸三钙:水化铝酸钙 ④铁铝酸四钙:水化铝酸钙、水化铁酸钙
2.12生产通用硅酸盐水泥时,为什么要加入适量石膏
石膏迅速溶于水,并与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钙矾石,沉淀在水泥表面上形成保护膜,阻碍的水化反应,延缓了水泥的凝结。
验货平台2.13影响硅酸盐水泥凝结和硬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① 熟料矿物组成:相对含量变化时发生变化 ②石膏掺量:延缓水泥凝结 ③细度:越细水泥凝结硬化速度越快 ④温度和湿度:温度高湿度大凝结越快 ⑤养护时间:前四周水化速度较快、四周后明显减慢。但只要维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水化还会进行 ⑤水灰比:水灰比越大,凝结时间越长。
2.14为什么水泥的初凝时间不能太短,终凝时间不能太长
初凝:为使水泥凝土和砂浆有充分的时间搅拌、运输、浇捣和砌筑
终凝:尽快硬化,具有强度。
2.15引起水泥体积性不良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是熟料中游离的氧化钙过多,也有可能是氧化镁过多,还可能是石膏掺入过多。
2.16常用的活性混合材有哪些,他们如何发挥作用
粒化高炉渣,粉煤灰,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活性混合材中的氧化硅和活性氧化铝与由熟料矿物水化后产生的氢氧化钙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如果有石膏还会继续反应生成水化硫铝酸钙
2.17水泥的软水侵蚀破坏是如何如发生的
水泥中的表层氢氧化钙溶出。若为流水或压力水,氧化钙会不断溶出,还会引起其他水化物的分解
2.18硫酸镁如何引起水泥石的腐蚀破坏
与氢氧化钙生成松软无胶凝力的氢氧化镁,二水石膏则会引起硫酸盐的破坏。形成双重腐蚀作用
2.19为什么铝酸盐水泥早期强度增长快,而长期强度有降低趋势
铝酸盐水泥1d龄期即可达到其最高强度的75%以上,水化5~7d以后,水化产物的数量很少增加。强度趋向稳定。后期的晶体转化则使水泥强度下降。
优点:成本低、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自行配制、可塑性好、强度高、适用性强。
缺点:自重大、抗拉强度低
3.2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有哪些?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硬化前后分别起什么作用?
基本组成材料:水泥、砂、石和水,另外还长掺入适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浆,硬化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赋予拌合物一定的流动性,便于施工;硬化后,将骨料胶结成坚实的整体,是混凝土产生强度。砂、石起骨架作用,抵抗水泥凝结硬化过程 中产生的体积变化,增加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外加剂和掺合料是为了改变混凝土的性能。
3.3配置混凝土时如何选择水泥?
配置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选用高强度等级的水泥;配置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选用低强度等级的水泥。
3.4混凝土骨料级配有何意义?如何判断骨料级配是否良好?
不同粒径颗粒搭配不一样,颗粒级配不一样,骨料间空隙不一样。在混凝土中,骨料间空隙由水泥浆填充,未达到节约水泥的目的,应尽量减少骨料间的空隙。
骨料级配良好与否是通过空隙率来判断的,空隙率越小,级配越好。
3.5对于混凝土用砂,为什么颗粒级配与粗细程度这两个因素应该同时考虑?
骨料间的空隙由颗粒级配来控制,骨料的总表面积由颗粒的粗细程度来控制。
3.6两种砂细度模数相同,其级配是否相同?反之,如果级配相同,细度模数是否相同?
不一定;相同。
3.8混凝土用骨料为什么选择较大粒径?粗骨料最大粒径的选择要受到什么限制?
大粒径的颗粒所需包裹其表面的水泥浆少。
受到构件尺寸、钢筋疏密、施工方法、级配和细度模数的限制
3.9骨料的含水状态有几种?为什么施工现场经常测定骨料的含水率?
有四种:干燥状态、气干状态、饱和面干状态和湿润状态。
因为骨料中的砂子和石子也会带水,所以施工现场经常测定骨料的含水量,及时调整混凝土骨料及水的实际用量,从而保证混凝土质量。
3.10混凝土中掺入减税即可获得哪些技术经济效果?减水剂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①在不减少单位用水量的情况下,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②在保持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和水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用水量,从而降低水灰比;③在保持混凝土拌合物和
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在减水的同时,相应减少单位用水量,节约水泥;④缓凝型减水剂具有延缓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和降低水化放热速度等效果。作用机理:吸附分散,润湿,润滑。
3.11引气剂掺入混凝土中,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哪些影响?
⑴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⑵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⑶降低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
3.12常用的防冻剂通常由那些组分复合而成?各组分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组分有防冻组分、减水组分、引气组分和旱强组分等。
放冻组分降低水的冰点,保证混凝土在负温下有液相存在,使水泥在负温下仍能继续水化;减水组分减少拌合用水量,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成冰量,并使冰晶细小且均匀分散,减轻结冰时对混凝土的破坏能力;引气组分在混凝土中引入一定量的封闭微小的气泡,减缓冰冻时产生的破坏应力;旱强组分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增强混凝土抵抗冰冻产生的破坏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