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感官通道优化盲校高中诗歌教学

阅读: 评论:0

不锈钢精密冲压
组织培养瓶
引道结构图>三通截止阀利用多感官通道优化盲校高中诗歌教学●沈光银《雨巷》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文,也是盲校高中的经典选文,如何让盲生走进这“朦胧的雨巷”,在捕捉多元性的意象中感悟忧伤而又唯美的意境?本文尝试探讨在教学中运用具身认知的理论,从听觉、运动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通道引领盲生感受雨巷的多元化的意象,从横向上欣赏诗歌的语言之美、形式之美、内容之美、韵律之美和情感之美,从纵向上感悟诗歌所深藏的古典诗词意蕴。一、创设具身路径,理解诗歌意象《雨巷》选择了“雨巷”“寂寥”“丁香”“彷徨”“雨”等在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和时间感觉上具有朦胧、伤感意蕴的意象,巧妙地将无形的内在情思感性地外显在诸多意象之上。为了减轻视觉障碍对盲生诗歌审美教学的影响,教师以盲生的身体认知为意象加工的感受器,创设了“以身体表征意蕴”的具身审美路径。(一)基于盲生认知特点,创设具身认知路径尽管视觉通道受阻限制了盲生对《雨巷》中丰富的视觉信息的表征,影响了其对诗歌意境的整体感受与理解,但是“人类获取信息是多模态的,即不仅可以从视觉通道,还可以从听觉、嗅觉和运动觉等通道获取信息。同时,对信息的加工也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感知觉层面,还会在情绪情感上进行表征”。[1]因此,本文的教学从听觉、嗅觉、皮肤觉和运动觉上创设了《雨巷》的体验情境,以帮助盲生用身体认知《雨巷》的意象和情感。教学之前,教师准备了油纸伞、民国服饰、丁香精油等道具。先把精油分别洒在两把油纸【摘要】由于视觉通道受阻,盲生无法从视觉上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也难以感受诗人交融在各种意象中的情绪,更难以领会现代诗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沉淀和“稀释”。运用具身认知的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盲生从听觉、嗅觉、运动觉和皮肤感觉等多个通道表征诗歌的意象,从而实现横向上对诗歌美的欣赏;再通过赏析、自主创作多种形态的同主题荀果
无石棉刹车片
诗词,帮助学生感悟理解中国诗歌所深藏的古典意蕴。【关键词】盲校;高中;诗歌教学;多感官【中图分类号】G761课程与教学责任编辑:吴浩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青年项目“先天盲和后天盲学生信息表征方式的实验研究”(项目批准号:CBA170279)的阶段性成果。52

本文发布于:2023-05-17 10:2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30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歌   盲生   意象   通道   教学   雨巷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