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自产生至今已数千年的历史。汉字是一种最成熟和最完备的文字,她所折射出来的信息是任何其他文字所不能比拟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现代汉字的发展,尤其是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其负面影响也是为世人所未曾料到的,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一些忧虑。 关键词:汉字的作用 影响 汉字简化带来的诸多不便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是民族统一的基础。 汉字是中华先祖最伟大的发明。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和印刷术,都是基于汉字的出现和传播的需要才问世的。有人评价汉字是发明之母、发明之源,汉字当之无愧。远的不说,在20世纪的100项重大发明中,其中有两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都与汉字有关。一个是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一个是汉字编码输入技术。前者是印刷术的发展,用光和电代替了铅与火;后者则是笔、墨生产与造纸技术的延续,用键盘、鼠标、荧屏
取代了笔、墨和纸张。这两项发明其意义决不亚于当年蔡伦造纸和毕升的活字排版技术的问世。正是这两项发明,改变了汉字的命运,改变着当代许多人的生活,也在改写着人类的历史。 汉字的诞生,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仓颉造字,不必究其有无,因为汉字绝非一人所造。它是数百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凝聚而成。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就是一个魔方,就是一个个文化精灵!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人体、人的思维和人的精神;它忠实地记录了人类进化的脚印和科学的一步步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为书写、雕刻,乃至印刷术的发明与完善,创造了便利而规范的有利条件。就其整个文字史而论,今天的汉字,是经过多次变革逐渐演变而来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目前现有民族56个,具有本族文字的23个,而汉字是通行文字。在中华各民族儿女以及海外华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过程中,汉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秦统一之前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国文字也不同。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
识。这种状况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小篆”,后来又出现“隶书”。文字统一,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尽管秦朝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差别极大,彼此仍能进行交流。 氧空位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第十章《中国文明》叙述中国文明的特点时这样写道:“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时期,这种同一性如我们将看到的,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而印度则不同,那里今天仍有14种“民族语言”;英语是其中的一种,用尼赫鲁的话来说,它在其他13种语言中起着“连结”的作用。”
固体增塑剂
随后在评价秦始皇的统一的作用时这样写道:“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请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种文字不是以表示一个词的语音成分的若干注音符号为基础,而是由大量的书写符1.08b
号即汉字所组戍,每一汉字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抽象概念。这种方法正同于西方的数字表示法。尽管西方人可以把“5”念成five、funf、cinque或cinq,但所有西方人都知道符号“5”的意思是什么。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情况也是如此,它们有意义而无声音。它们和数字一样,可以表示既念,但每个读者念的时候却可以根据自己的方言发音。因之,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它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管他们所操的方言常常彼此听不懂。基于同一原因,这种文字也是外国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能阅读汉文,但不会说一个汉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
汉字的发明毫无疑义是起了重大促进作用的。
首先,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传承了古代文化和历史经验;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足以自豪的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科学技术上曾长期领先,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对于人类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主要通过汉字的记载而流传下来,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在国际范围内广
泛传播,成为我们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汉字是了解中华文化特定的丰富内涵的最重要媒介。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而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语言和文化往往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彩,并且二者是相互依赖、相成相因的。语言记录的内容即文化,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凭借语言工具,同时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也都随着文化史的发展而发展。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信息、知识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着,其中,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而汉字则是汉语符号的符号,所以我们说汉字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
其次,汉字为古今的沟通,为不同方言区人民的交际,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汉字记录汉语,跨越了数十个世纪。虽然古今言语共声,但由于汉字不受语音的羁绊,一直保持着表意性质,字型比较稳定,所以,两汉以至先秦的古代典籍著作,至今仍能认识,使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没有被中断。
第三,汉字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增进民族团结方面也起着积极有利的作用。汉字驱动人们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性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性的认同,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愫,促使人们树立民族自信心,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的向心力。秦以后的中国统一是主流,分裂也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长期的分裂(如南北朝、五代、南宋时期),但分裂后各地的国民都以大一统的中国人自居,都有一种心理状态,认为分裂是暂时的,终必统一。所以国与国合并之后,人际之间马上水融。这就要归功于方块字的魔力。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四分五裂的现象并不比中国南北朝时更严重。但中国能够重新统一,欧洲却永远地分裂。罗马帝国拉丁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一旦土地隔绝,语言相异的人能够用拉丁字母拼出各自的文字。使用的文字不同,各地人民不可避免地差距日增。中国没有字母这个工具,不能用拼音的方法制造各自的文字。既使中国陷于分裂,甚至象南北朝时期几百年的长期分裂,在广大辽阔的中国领域之内的人民仍在使用同一的方块字——汉字。汉字象一条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不同,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灵缝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中国能够保持超极大国的地位,汉字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劳,这是秦王朝对中华文明所作的最大贡献。
第四,汉字本身可以折射、透露出种种文化信息。
中华文化不仅蕴含在汉语记录的文献“行间”,而且也直接体现在“字里”,这一点,是由汉语、汉字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印欧文字最后都演变成了拼音文字,文字形体与语词意义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唯有汉字在沿其特殊轨道运行发展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着初始时期的特质,成为以形体表意的独特文字。汉字的产生发展决定了它的形体与语义相比附的特点,而语义内容则是特定文化内涵的反映,所以,人们通过观察汉字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比如指称家室、家当的“家”字由宀(房屋)和豕(猪)两个部件合成,但此字并不指猪圈而指人居之家室,从这一点人们可以领悟到在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的上古时期,猪是家当、财产的象征,有猪即有家当,才称得上家。再比如:“美”字指用羊首装饰在人身上故美,“仪表”的仪原来写成“儀”也指以羊首装饰自我,“善”字本作“善”,指以吉祥之言对讲,“吉祥”在甲骨文中都写成“吉羊”,《说文解字》:“羊,祥也”。羊有“瑞羊”之称,这反映了汉民族的先民是以羊为吉祥物的。姓氏起源往往与图腾崇拜有关,姜、姬二姓是华夏民族最古老、最尊贵的姓,“姜”字有“羊”之偏旁,黄帝姜姓,“球头挂环三代”中的周族是以羊为图腾的,其起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羊性温和,很早就被驯服而成为六畜之一,以其味美主给膳,祭祀鬼神亦不可无羊,羊多被看成是丰饶的象征,所以,认为羊是吉祥物和羊图腾是相一致的,羊的文化影响,从物质生活开始,进而到精神生活。
第五,汉字对周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形成超越民族和地域的汉字文化圈的作用。
在历史上,朝鲜、越南、日本、和我国许多兄弟民族,都曾使用汉字来记录他们的民族语言,或利用汉字来创制他们的文字。
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对接接头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
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总之,汉字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六,汉字还将长时间地为中国社会生活服务,现行汉字作为我们国家法定的文字,还将长时间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可以肯定,汉字在获得有效整理和规范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计算机汉字输入输出的技术的突破,更展现了汉字的美好的前景。
lcm液晶显示模块文字是民族统一的基础,但20世纪中国台海分治局面的出现,却使中国文字又一次出现了“文字异形”的局面: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湾、港等地使用繁体字。偌大中国,不但政治不能“一制”,文字也分出两般。自秦统一以来的“书同文”变成“书不同文”。其影响深远,使不得不为今天汉字的发展有了更多更深的忧虑。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于在第23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这是新中国对汉字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汉字简化方案》中将544个繁体字简化为515个简化字。经过几年的试用和推广,到 1964年,简化汉字增加到2238个。
80年代初,中国还推行过一次汉字简化,公布了一批汉字简化的试行方案,但由于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这个简化方案的缺陷,这一批简化汉字不久就宣布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