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白术品种、产地考证

阅读: 评论:0

一、品种考证—苍白之争
《神农本草经》记载名“术”,一名山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并未区白术还是苍术,此时使用的“术”可能有是白术,也可能是苍术,或者两种都有。不过从产地看,结合现在的白术、苍术产地,此时的“术”是苍术的可能性较大。
黑猎蝽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郑山,即南郑也。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为胜……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用时宜刮去之”。明确了术有苍、白两种,同时提到“东境术”开始使用。
宋苏颂《本草图经》(1062年):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春生苗,青无桠。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秆状,青赤,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旁有细根,皮黑,心黄白,中有膏液紫。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曝干。
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苏颂认为,当时用的“术”为苍术,而古方用的“术”是白术,同时对二者的植物区别作
了详细的描述。说明在宋朝当时甚至在此之前,苍术、白术已经很能够明确地区分了,在官修《太平圣惠方》中,已经将白术、苍术分别使用了。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1116年):苍术,其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褐,气味辛
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白术粗促,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只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尤速。殊不详《本草》元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嵇康曰:“闻道人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亦无白字。寇宗奭认为当时人们多用白术而不用苍术是不对的,古方中没有明确说用哪种,但是有些经方一定要用苍术。并且指出在白术使用的时候要多加考证。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医家已经重用白术而少用苍术了。
明《本草蒙筌》(1565年):浙术(俗呼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歙术,(俗呼狗头术。)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宁国、池州、昌化产者,并与歙类,境界相邻故也。)采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却异。浙者大块旋曝,每润滞油多;歙者薄片顿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为胜,仍觅歙者尤优。又种苍,乃名苍术。出茅山(属直隶,句容县)第一,择洁实尤良。刮净粗皮,泔渍炒燥。
明《本草纲目》(公元1593年):“扬州之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桴,故有杨桴及桴蓟之名,今人谓之吴术是也。桴乃鼓槌之名。古方二术通用,后人始有苍、白之分”。苍术,山蓟也,处处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叶,其脚下叶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肉白有油膏。白术,桴蓟也,吴越有之。人多取根栽莳,一年即稠。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彼人剖开暴干,谓之削术,亦曰片术。陈自良言白而肥者,是浙术;瘦而黄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昔人用术不分赤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并以秋采者佳。春采者虚软易坏。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药有乞力伽,即术也。濒海所产,一根有至数斤者,采饵尤良。
摄像机外壳时珍谨按已上诸说,皆似苍术,不独白术。今服食家亦呼苍术为仙术,故皆列于苍术之后,又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沴。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从中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白术大量栽培,并切认同白术和苍术药性不同,应分开应用。
装饰扣南少林降糖茶《本草崇原》(1674年):术始出南郑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及野生者为胜。其根皮黄,肉白,老则苍赤,质多膏液,有赤白二种。《本经》未分,而汉时仲祖汤方始有赤术、白术之分,二术性有和暴之殊,用有缓急之别。
服务器状态
(按:《本经》单言曰术,确是白术一种,苍术固不可以混也,试取二术之苗、叶、根、茎白术近根之叶,每叶三岐,略似半夏,其上叶绝似棠梨叶,淡绿不光。苍术近根之叶,作三五叉,其上叶则狭而长,青光润。白术茎绿,苍术茎紫。白术根如人指,亦有大如拳者,皮褐,肉白,老则微红。苍术根如老姜状,皮苍褐,肉黄,老则有朱砂点。白术味始甘,次微辛,后乃有苦。苍术始甘,次苦,辛味特胜。白术性和而不烈,苍术性燥而烈,并非一种可知。后人以其同有术名,同主脾胃,其治风寒湿痹之功亦相近,遂谓《本经》兼二术言之,盖未尝深辩耳;观《本经》所云止汗二字,唯白术有此功,用苍术反是写得相混耶。白术之味,《本经》云苦,陶弘景云甘,甄权云甘辛,张杲云味苦而甘,今取浙中所产白术尝之,实兼甘辛苦三味。夏采者,辛多甘少,冬采者,甘多辛少,而后皆归于苦。是知诸说各举其偏,而未及乎全也。隐庵于《本经》原文定苦字为甘字,爰以白术为调和脾土之品,甘是正味,苦乃兼味,故采弘景之说,以订正之耳。)
苍术(附)
白术性优,苍术性劣,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
则相兼而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本经》未分苍白,而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至陶弘景《别录》,则分而为二,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赤术,即是苍术,其功用与白术略
同,故仍以《本经》术之主治为本,但白术味甘,苍术兼苦,白术止汗,苍术发汗,故止汗二字,节去不录。后人谓:苍术之味苦,其实苍术之味,甘而微苦。
《本草备要》(1694年):肥白者出浙地,名云头术;燥白者出宣歙,名狗头术,差胜于浙。苍术,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
《本经逢原》(1695年):白术,一名山姜。云术肥大气壅。台术条细力薄。宁国狗头术皮赤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气浊,不若于潜野生者气清,无壅滞之患。
《本草从新》(1757年):种白术,产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采者为佳。并无鹤颈与须。反肥大于野术。熬膏良。(云术形长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杂之。)江西白术。其形甚小。与浙江野术相似。虽有鹤颈而甚短。其体坚实。其味苦劣。(如野术不可得、唯用台术为稳、余俱不可用。苍术,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
断纸机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于术,即野术之产于潜者,出县治后鹤山者为第一,今难得,价论八换。其形有鹤颈鹤头,羽翼足俱全,皮细带黄,切开有朱砂点,其次出北乡,皮带黑不黄。茅翼云∶产徽州者皆种术,俗称粪术。乃粪力浇灌大者,肥而无鹤颈。野生者名天生术,形小,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以得土气浓也。于术亦野生,出于潜,产县治龙脉土上者,其内点真似朱砂,猩红如洒血。鹤颈肉芦干之清香,产他处,内或无点纯白,或有黄点,总不及龙脉上产
者为上品。冬月采取,形味方全。一种江西术,其形甚小,与野术相似,虽有鹤颈而甚短,其体坚实,其味苦劣不可用。万历杭州府志∶白术以产于潜者佳,称于术。清异录∶潜山产善术,以其盘
结丑怪,有兽之形,因号为狮子术。西吴里语∶孝丰天目山有仙丈峰,产吴术,名鸡腿术。入药最佳。百草镜云∶白术一茎直上,高不过尺,其叶长尖,傍有针刺纹,花如小蓟,冬采者名冬术。汁归本根,滋润而不枯燥,却易油,不能止泻。春采夏采者,藏久虽不易油,却枯燥不润,肉亦不饱满。凡收术须阴干勿晒,晒则烂。野术形小,芦梗细硬,皮细。若芦软而粗,即种术矣。又有象术,系台术中捡出如野术者,但切开有晕纹。台术虽种而不用粪,故不肥大,服之不胀。倘野术难得,此为稳。安徽宣城歙县亦有野生术,名狗头术,亦佳。又一种系取野术种,灌以粪,形虽大,皮却细紧,出樟村,较徽省种术稍好。今人论野术云∶黑土者真,不知土各处不同,不可执一而论。又云∶小者真,然老山货年久亦有大者。又云∶有朱砂斑者真,不知于术亦有无朱砂斑者。据土人言∶产县后山脉,及黄塘至辽东桥一带,西流水四十里地之术,方有朱砂点,他处则无。但野术入口,甜味虽重,气极清香,自不同也。总以白为佳,以润为妙。叶天士本草云∶浸刮,饭锅上蒸晒如枣黑,黄土炒,为中宫和气补脾之药。本经逢原云∶云术肥大气壅,台术条细力薄,宁国狗头术皮赤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气浊,不若于潜野生者气清,无壅滞之患。入风痹痰湿利水破血药,俱生用。然非于潜产者,不可生用也。张观斋云∶今有一种野术,深山处必有,形如于术,切开有朱砂斑,香而不甜,细考其味,亲见其苗,乃天生之苍术也。
因久无人采,故大而宛如于术。大凡术以火焙干者,味必苦。生晒者,味必甜。台术以及各处种术,皆于术所种而变者,功虽不如于术,服亦有验。今于术绝少,市中皆以仙居所产野术充于术,功亦相等。
清朝时期,各地栽培白术大量使用。
从历代本草对“术”的阐述中可以可以看出,“术”的使用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宋以前的本草中均未明确“术”是指白术还是苍术,从产地描述和药性看,与今天苍术比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23:2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012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白术   苍术   野术   古方   本草   茅山   使用   南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