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肿病是目前在农作物特别是蔬菜中流行的一种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鞭毛菌亚门中的芸苔根肿菌。在我国主要危害大白菜、青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农作物受根肿菌侵染后,在根部形成大小不一、光滑或龟裂粗糙的肿瘤。而植株的地上部份生长迟缓、缺水蔫萎。根肿病主要由土壤中的休眠孢子,通过菜株病苗、水流携带菌土等方式传播。酸性、潮湿土壤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危害。目前,蔬菜根肿病有加速蔓延的趋势,无病区应加强检疫,预防根肿病的侵入。病区应选用无菌苗种植、晴天定植、实行轮作和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度等防治措施。 大白菜根肿病
发病症状: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仅危害根部。根部发病后可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初发病时叶变淡,生长迟缓,矮化,发病严重时出现萎蔫症状,以晴天中午明显,起初夜间可恢复,后来则使整株死亡。检查病株根部,形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肿瘤,主根肿瘤大而量少,而侧根发病时肿瘤小而量多。 发病条件和危害: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19~25℃,相对湿度70%~98%,土壤pH 5.4~6.4左右,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苗期至成株期,发病潜育期10~25天。上 海地区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8~11月。夏秋多雨或梅雨期间多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在病田操作过的农具要注意消毒。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在无病田育苗和进行苗床消毒。 (3)实施科学轮作和避病茬口栽培:根据病菌的残留存活期对病田实施水旱轮作和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4~5年以上,或在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盛发期7~11月回避种植易感病的十字花科作物。 (4)清洁田园: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在病穴四周撒消石灰,防止病菌蔓延。 (5)增施有机肥,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6)施用碱性物、调节土壤酸碱度:对重病田适当施用草木灰、氯化钾等碱性肥料。 (7)土壤消毒:对重病田块用庄伯伯每平方米100-150克,在整地时混土消毒。 人体3d建模
◎防治方法◎
(1)切实实施检疫:本病仅部分省(区)局部发生。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控制疫区外调蔬菜和种苗,保护无病区。
(2)加强栽培管理: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4~5年间隔轮作。择晴天定植,并结合移栽剔除病弱苗,拔除田间病株并进行处理,均有防病作用。
(3)调整土壤酸碱度:在定植前7~1O天,每亩撒熟石灰粉75~100千克于土表,然后耙地做畦,调节土壤酸碱度至弱碱性,抑制病菌发展。或白菜发病初期,用15%石灰乳灌根,每株0.3~O.5升乳液,也可达到同样效果。
(4)应用药剂处理土壤:种植前每亩用75%五氯硝基苯粉剂或5O%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3千克,对细土2O~3O千克,拌匀后开沟施于土中再栽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O倍液,或4O%五氯硝基苯悬浮剂5OO倍液灌根,每株25O毫升,有防病作用。
油菜根肿病
症状 主要为害油菜根部,主根或侧根膨大成纺锤状或指形至不规则形的肿瘤,后肿瘤表皮变暗粗糙,地上部生长不良,造成叶片变黄萎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孢囊在土壤中或粘附在种子上越冬,并可在土中存活10-15年。孢子囊借雨、灌溉水、害虫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入寄主,经10
天左右根部长出肿瘤。病菌在9-30℃均可发育,适温23℃。适宜相对湿度50%-98%。土壤含水量低于45%病菌死亡。适宜pH6.2,pH7.2以上发病少。一般低洼及水改旱田后或氧化钙(CaO)不足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在低洼积水地或稻麦田改油菜田或酸性土壤上种油菜。(2)育苗移栽的油菜采用无病土育苗或播前用福尔马林或五氯硝基苯消毒苗床,方法参照猝倒病。(3)改良土壤,结合整地在酸性土中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并增施有机肥。(4)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认真拔除病株并携出田外烧毁,在病穴四周撤消石灰,以防病菌蔓延。(5)必要时,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倍悬浮液灌根,每株0.4-0.5L,或667m2用40%五氯硝基苯2-3kg拌40-50kg细土,开沟施于定植穴后再定植油菜。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防治技术
十字花科根肿病,分布广,全国各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该病专门危害十字花科的白菜、青菜、芥菜、薹菜、萝卜、甘蓝、苤蓝、花菜等多种栽培种和野生种。其危害大,防治困难,致使十字花科蔬菜根和茎吸收传导养分受阻,生长不良,萎蔫、矮化,产量和质量受
损,以致减产,造成经济损失,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笔者经过2001、2002年连续两年的多点栽培试验,逐渐探明了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并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现将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症状 病原菌为害根部,地上部分表现,发生初期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后期基部叶片变黄、萎蔫呈失水状,严重时全株枯死。病株地下部分主根、侧根和须根上长出大小不等的肿瘤,主根肿瘤大如鸡蛋,侧根肿瘤很小,呈纺锤形、圆筒形、手指形,须根肿瘤成串。
2 病原 病原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为鞭毛菌亚门真菌芸薹根肿菌,芸薹根肿菌为专性寄生菌。病菌在寄主肿大的细胞内形成休眠孢子囊、散生,密集呈鱼卵块状。
3 发生规律 3.1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以休眠孢子囊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或散落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后期病组织龟裂和腐烂后,散落在土壤中的休眠孢子抵御环境的能力很强,可存活6—7年,并通过雨水、灌溉水、田间农事操作或将带菌的土壤、病残体及未腐熟的厩肥等途径传播,成为翌年的再侵染源。
3.2发病条件和发病时期
发病的早晚、轻重与当年的温度、降雨和土壤有关,十字花科蔬菜各生育时期均会感染根肿病,以苗期感染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一般春播期间,十字花科蔬菜苗期处于低温阶段,病菌的生长、繁殖受到一定的抑制,基本不发病或发病较轻;温度在10-30℃,土壤相对湿度为 60%—98%时,最适合病菌孢子的活动,十字花科蔬菜最容易发病,低于或高于上述温湿度均不易发病。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又是十字花科作物大面积播种、移栽的季节,土壤中的病菌休眠孢子早春就已萌发、繁殖、积累,随着温度的升高,潜伏期及病程缩短,菌源增多且入侵速度加快,苗期即入侵寄主作物,病情出现早而重。反之,气温较低,降雨量少的年份往往发病较轻;土壤pH值在5.4-6.5时,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易诱发病害,当pH值在7.2以上时病害发生减轻。此外,地势高而干燥,排水方便的壤土、沙壤土,一般发病较轻,而土壤粘重或有机质少、偏施化肥的田块发病较重,根肿病病原菌残留物多的田块发病最严重。
4 防治方法
根据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流行条件,应采取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4.1农业防治措施 4.1.1实行科学轮作,避开茬口安排 根据病菌的存活期可对病田实行5年以上的水旱轮作和非十字花科作物如:番茄、辣椒、茄子、南瓜、西葫芦、苦
瓜、黄瓜、玉米、葱、蒜等轮作或在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盛发期(9-11月)不种植易感病的十字花科作物。
4.1.2清除病株,减少田间菌源 在收后或病田换茬时要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在作物生长期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在病株塘撒施生石灰消毒,以减少田间菌源。
4.1.3积极推广深沟高畦栽培:采用深沟高畦栽培、抗旱小水勤浇有利于控制土壤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切忌大水漫灌。多施农家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可适当抑制病害的发生。 4.1.4调节土壤酸碱度 对重病田块适当施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碱性肥料,如每亩施生石灰35~50千克或熟石灰75-100千克于土表,然后翻挖做畦,调节土壤酸碱度至弱碱性(pH值为7.5左右),可抑制病菌生长,减轻发病。
4.2化学防治措施 4.2.1土壤消毒
4.2.1.1每亩用70%的敌克松药粉3千克对细土30千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3千克对细土30千克,或40%地菌粉剂2千克对细土30千克拌匀后撒施于塘中再栽苗,或每塘撒施根宝丰20-30克与土壤充分拌匀后再播种(栽苗)。
4.2.1.2播种前用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铜铝连接管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每塘浇施0.2—
0.3千克,即可播种。
4.2.2 苗床消毒 注意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的田块作苗床。
4.2.2.1选择无病田育苗,播种前2周,每平方米苗床用福尔马林1:40—50倍液(湿土)或1:80—100倍液(干土)浇在墒面上,覆盖塑料薄膜消毒5—6天后,刨松土壤通风透气,一周后便可播种育苗。
4.2.2.2每平方米苗床用40克50%的多菌灵消毒后再播种。
4.2.2.3在2叶期时,用75%百菌清800—1000倍液浇施,每株
0.2—0.3千克,每7天一次,共浇2—3次,防效可达70%。
4.2.3 种子消毒处理 播种前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凉干种子后用种子量0.3%—0.4%的50%扑海因可湿粉剂或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或50%福美双进行拌种。
4.2.4 农药灌根 一般田块预防性防治在夏秋十字花科作物定植活棵后,用70%敌克松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1000倍液灌根一次,每株0.2—0.3千克,防效可达70%-80%。在十字花科作物发病初期用15%石灰乳液,每株0.5克浇灌,可减轻病害。
4.3加强对疫区的控制和封锁
加强对疫区的控制和封锁防止疫区面积扩大、蔓延,对种子、幼苗加强检疫工作,保护无病区。
放气阀白菜根肿病
为害作物:白菜 萝卜 油菜 垃圾处理厂工艺流程芥菜太阳能热水袋 甘蓝 菜花等
为害症状:病害发生在根部,苗期即可受害,严重时小苗枯死。成株期,植株生长迟缓,矮小,外叶常在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后期外叶发黄枯萎,有时全株枯死。主根或侧根上形成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肿瘤,初期瘤面光滑,后期龟裂、粗糙,也易感染其它病菌而腐烂,主根生长慢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菌在寄主根细胞内形成孢子囊,密集成鱼卵块状,孢子囊,球形,单胞,无或略带灰,膜壁光滑这种孢子囊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故又称休眠孢子囊,其抗逆性强,可在土中存活6~7年。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可在水中短距离游动。
分类属性:真菌
发病特点:病菌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越夏,病株、病土及带有未腐熟病残体的肥料是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游动孢子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病菌借雨水,灌溉水和农具等传播。孢子囊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18~25℃,高于30℃不发病。土壤含水量50~98%条件下均可发病,低于45%,病菌易死亡,以含水量70~90%最为适宜。干旱年发病少。土壤pH值5.4~6.5病害重,pH值7.2以上的土壤发病少,连年种植十字花科的地块和病田下水头的地块及施有未腐熟病残体厩肥的地块病重。
防治方法:(1)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
(2)清除病株携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不可任意扔在田埂或水渠里。
(3)施用石灰改变土壤酸碱度,一般亩施石灰粉75~100公斤,或发病初期用 15%石灰乳灌根,每株0.3~0.5升。
(4)药剂防治 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倍悬浮液灌根,每株0.4~0.5升,或每亩用2~3升拌土40~50公斤开沟施于垄内,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常用药剂: 五氯硝基苯
油菜根肿病的发生与防治
油菜根肿病的病原菌甘蓝根肿菌不仅危害油菜,还可侵染白菜、萝卜、甘蓝等多种十字花科蔬菜。近年来我地油菜根肿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生产。掌握油菜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是当前油菜生产的必需。 一、病害症状 油菜根肿病自苗期开始发生,主要侵染根部。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的症状不明显,以后生长逐渐迟缓,且叶逐渐淡绿,叶边变黄,植株矮化,并表现缺水症状不明显。苗期感病,肿瘤主要发生在主根。成株期感病肿瘤多发生在侧根和主根的下部。主根的肿瘤体积大而数量少,而侧根的肿瘤体积小而数量多,肿瘤发生初期表面光滑,呈乳白胶体状,后期龟裂而且粗糙,最后腐烂。由于根部发生肿瘤,严重影响了水分和养分的正常吸收,从而造成油菜严重减产。 二、发病条件 油菜根肿病的病原是一种低等真菌,诱发此病的最重要因素为土壤
酸碱度和温湿度。当土壤pH值为5.4~6.5,土壤温度为18~25℃和土壤湿度为60%左右时,寄主发病和受害最严重。 三、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适时播种 选择抗病品种如甘蓝型油菜华油8号、铁杆青等,并于9月底和10月初播种,发病较轻。 2.实行轮作 由于休眠孢子囊的抗逆性很强,因此发病严重的油莱田,要实行4-5年的轮作,在规定轮作的年限内不种油莱和十字花科蔬菜,可改种麦类和绿肥。 3.育苗移栽 选择无病地块培育壮苗,五叶期以后移栽是防治根肿病较理想的措施。 4.栽培管理 注意开沟排水,避免田水浸灌。应选择晴天定植,生产实践证明:定植后有1~2周的晴天,就能大大减轻发病;如定植时下雨或植后不久下雨,淋施2%石灰水,可减轻发病。注意收集病株,及时加石灰覆盖深埋,促使菜根腐烂和病菌死亡。如用带菌莱根制作堆肥时,必须充分腐熟后方可施入大田。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勿偏施、过施氮肥。 5.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油菜三叶期,用敌克松500倍液、TH88 300倍液、菌毒清200倍液、复方多菌灵600倍液,隔10天灌根1次,连续防治2~4次,防效可达60%以上。播种期每亩用石灰50~75千克或碳酸钠25~35千克穴施,防病效果可达60%左右。用草木灰穴施也有一定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