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沟施工工艺

阅读: 评论:0

盲沟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与原则
1、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及“灵活设计、宽容设计、创作设计”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使公路与沿线自然及社会环境协调相融,最终实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目标。
(2)路基设计严格遵照规范, 在设计前对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在充分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路基稳定系数、路基压实度等设计要求,并根据填挖、水文、地质等情况,对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等进行综合设计。
3)、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等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文件,以及招标文件中的《施工技术规范》; 
2、编制依据
1)、国家、交通部现行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规则等;
2)、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提供的《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3)、前期通过对施工现场实地勘测、中线及水平复测以及从当地详细调查采集和咨询所获得的工地现场的施工环境、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等有关资料。桥梁现场实际情况。
4)、遵循合同文件标准条款的原则,积极响应合同文件的各项条款,严格执行合同文件的规定,标准统一,格式规范。
5)、遵循设计文件、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的原则。在编写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中,严格按设计标准、现行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办理,正确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6)、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制定施工方案中,充分发挥我单位、施工的优势和专业化、机械化联合作业的特点,坚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确保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本项工程的建设,确保施工组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7)、坚持遵循京台公司相关文件,优质、高效、重信、守诚,完成业主要求的质量目标。
8)、坚持施工过程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指令。
9)、重视特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立以地质工作内容为先导、以量测为依据的信息化施工管理体系。
10)、重视生态环境,在施工期间保证不发生水土流失,保证不破坏当地环境。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
二、工程概况
1 一般路基设计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及“灵活设计、宽容设计、创作设计”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使公路与沿线自然及社会环境协调相融,最终实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目标。
路基设计严格遵照规范, 在设计前对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在充分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路基稳定系数、路基压实度等设计要求,并根据填挖、水文、地质等情况,对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等进行综合设计。
2 路基横断面布置
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有关规定执行。
路基标准断面组成
整体式路基: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h的整体式路基全宽26.0m,其中:中间带宽度3.5m(含路缘带2×0.75m),行车道宽度2×7.5m,硬路肩宽度2×3.0m(含右侧路缘带2×0.5m),土路肩宽度2×0.75m
3 路基设计标高位置及路拱横坡
(1)设计标高位置:整体式路基为中央分隔带外边缘处高程,分离式路基与整体式路基位置相对应,即为行车道前进方向左侧路基边缘内侧1.0m 处。
(2)路拱横坡:不设超高段行车道、路缘带及硬路肩采用2.0%,正常路段及超高小等于4%的路段土路肩以4.0%横坡向外倾斜。当超高大于4%位于曲线内侧的土路肩与路拱横坡一致。
4路基超高
对于整体式路基,超高绕中央分隔带外边缘旋转;对于分离式路基,超高旋转轴为前进方向距左侧土路肩外边缘1.0m 处,即不管是整体式路基还是分离式路基,超高旋转轴相对于行车道中心线的位置保持不变。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
5、中央分隔带形式及开口
在整体式路基段设置中央分隔带开口,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为40m为维修方便,中央分隔带每隔不小于 2000米或互通式立体交叉前后、隧道口、特大桥、服务区设施前后、整体式路基与分离式路基合拢处就近设置中央分隔带开口;在立交区、停车区、服务区主线范围内不应设活动护栏;中央分隔带开口应设置要求:纵坡宜≤3%,平曲线半径≥400m的路段,该路设计时速下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且行车视距良好处。
6 公路用地范围
整体式路基:路堤两侧边沟沟口沟口或沟外侧护坡道坡脚1.0m,无边沟时为路堤坡脚以外以外1.5m为公路用地范围 1.0m;路堑边坡坡顶以外1.5m,有截水沟时,为截水沟沟口以外1.05m为公路用地范围。
分离式路基:左、右线外侧占地宽度同整体式路基,内侧(左右线之间)均为公路用地范围。
桥梁:用地范围为桥梁外缘正投影。
三、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说明
合同段路基设计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体系编号:JTG B0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体系编号:JTG D30)、交通部对本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要求执行。
路基设计标准:高速公路双向4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为100Km/h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00
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本路段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施工图设计中对重要的结构物按Ⅶ度构造设防。
1 一般路基设计
  一般规定
(1) 路基设计必须根据自然分区的气象、水文特征、地形、地貌、地物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试验资料等,合理确定路基设计参数,根据不同的条件设计不同的路基方案。
(2) 在低填、浅挖段尽量将边坡放缓,形成舒缓自然的曲面与原地貌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提高行车安全性。
2地基表层处理
对地面横坡为1512.5土质地段,应先清除表层土(水田段厚0.3m,一般路段厚0.
2m)后,再挖台阶,台阶宽度≥2.5m。当开挖台阶尺寸有特殊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台阶。
对地面横坡为1512.5且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簿的石方地段,应先清除覆盖层后再挖台阶,台阶宽度≥2.5m,阶面向内倾斜4%,高宽比≤1/2b。当台阶宽度≤2.5m,应用M7.5浆砌片石做人工台阶,以使台阶宽度≥2.5m
3 路堤边坡
(1) 填土路基边坡采用台阶式,8m为一阶,边坡从上至下第一台阶1:1.5、第二台阶及以下1:1.751:2。每阶之间设置不小于2.0m宽的护坡道,护坡道向外4.0%倾斜,农田保护区路段底级坡脚护坡道按1.0m宽度设置。填筑路基时,路基宽度在两侧各加宽填筑50cm,使其压实宽度大于路堤设计宽度,以保证路堤边缘的压实度,削坡后有效的断面尺寸应符合路基设计宽度。
(2) 路堤边坡高度15m或纵向半填半挖的路段,在左右幅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2处布设φ8mm的钢筋网,间距20×20cm;横向半填半挖的路段,填挖交界处,在半幅的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2处布设φ8mm的钢筋网,间距20×20cm
(3) 填石路基边坡亦采用台阶式,810m一阶,边坡率从1:1.112.0。每阶之间设置不小于R宽的护坡道,护坡道向外倾斜4.0%
(4) 互通区匝道边坡可视情况适当放缓,尤其匝道圈内边坡可放缓至1R15
(5) 当边坡原地面较陡或者有重要构造物干扰时,采用挡土墙、护肩或护脚处理。
(6) 在边坡稳定前提下对单级或末级填方边坡高度小于12m的采用一坡到顶设计。
(7) 边坡防护采用码砌,码砌厚度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根据高度取1.02.0m
4 路堑边坡
挖方路基设计根据外业调查及勘探资料合理确定路堑边坡坡率和防护类型,边坡坡率的选择结合地层岩性及其结构面、水文等情况,在满足安全稳定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路堑边坡尽量避免刀削式的单一坡,一般下陡上缓、逐渐过渡形成抛物线形以很好地融入周围自然,同时,边坡坡度的陡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酌情兼顾植物防护的需要。
碎裂结构及存在控制性结构面岩质挖方边坡通过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确定边坡坡度及支挡防护形式;挖穿岩土界面的二元结构地层,对其上部覆土可能出现的溜坍、滑坡采取相应的支挡工程措施。
(1) 土质路堑:
土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 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水力学分析综合确定。
土质路堑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4.1.3-1规定值
4.1.3-1  土质路堑边坡坡率R
土的类别
边坡坡率
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
11.0
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
11.5
软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
胶结和密实
10.75
中密
11.10
红粘土、高液土路段与膨胀土路段挖方路基边坡坡率与平台设置值应分别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7.7.3条文及第7.8.3条文要求进行设计。土质挖方边坡高度超过20m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的挖方边坡,应进行个别勘察、通过稳定分析计算设计。
岩质路堑边坡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施工方法,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
岩质路堑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附录A确定岩体类型。③ 对于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边坡高度超过上表范围的边坡应进行个别勘察、通过稳定分析计算后进行设计。
(3) 边坡平台3m,平台向倾斜4%,当边坡平台3m平台向内倾斜4%。以土质为主的平台采用下沉式M7.5浆砌片石25cm×25cm)排水沟,以石质为主的平台采用预制C20砼拦水埂排水。路堑坡脚设置1.551.95 m宽的碎落台。
(4) 在边坡稳定前提下对单级或末级挖方边坡高度小于R
(5) 挖方边坡上侧坡面汇水面积较大时,于挖方坡口5 米以外适当位置设置堑顶截水沟,以拦截山坡坡面汇水,确保路堑边坡稳定,并通过急流槽引入路基排水沟或直接从边坡低处排出,截水沟迎水面圬工不得高出原地表面。
6 路床处理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16:1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98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边坡   设计   施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