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建议书
◆关键性技术问题之二
●对策措施—软弱地基土
根据本项目工可资料,沿线存在多处软弱地基土,在下阶段设计过程中,应加强 地调工作, 尽量摸清发现现有软弱地基土范围, 为选线提供依据。 软弱地基土设计原 则如下:
1)路线布设尽量避开大范围软弱地基土地段,必须通过时,采用措施治理,力 求对路线不产生影响; 2)对于低洼水田或沟谷地带的软弱地基土路段,分别采用挖除换填、抛石挤淤、 排水固结、碎石桩综合处理。 ●对策措施—崩塌的治理
1 对于挖方岩质边坡设计时应根据开挖高度、地层岩性、岩层产状、斜坡坡度、 水文地质条件等采用合理的开挖坡比; 2)应采取坡面墙结合植被生态防护等措施对开挖边坡进行防护; 3)对于挖方高度较大的边坡,应分级设置开挖平台,为防止雨水冲刷路面,还
应在边坡外围设置截水沟; 4)在易发生崩塌路段有水活动的地段,需拦截、疏导地表水和地下水。
●对策措施—工程滑坡的预防治理
工程滑坡的预防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避免高填深挖,必要的路段可采用桥梁代替路基;
2)开挖前做好截排水措施,并跳槽开挖,对于土层厚度大于 2 米的土质边坡应 及时支护;
3)对于可能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顺层边坡路段,设计时应采用较缓的开挖坡比; 4)尽量减少因边坡开挖诱发新的滑坡地质灾害,多进行桥路比较。
地质勘查手段及质量保证措施
(2)加强不良地质勘察,设计充分考虑路基不良地质处治措施
项目区内存在部分软基、过湿土路基,主要分布于山(丘)间谷地内相对平缓低 洼地段,软弱土主要以低液限粘土为主。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软基或过湿土厚度、 性质、 含水量等指标勘察不准而导致施工变化较大或处治措施失败的情况, 主要原因 是勘察深度不足。
针对以上因素,我院将加强软基(过湿土)路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初测阶段对平 缓农、水田段每隔 50 米布设简易勘察点,以控制软弱路基的工程规模;定测阶段逐 个工点调查,通过取土样试验、触探螺纹钻钻探,查明软基(过湿土)的分布范围、 性质、厚度,并有针对性的布置机械钻孔,进一步查明软基、过湿土路基厚度、含水 量、承载力等指标,综合确定处治措施。
在制定处治措施时,逐工点研究、设计,根据各工点软土(过湿土)成因、物质 成分、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分布范围及厚度等分别采用挖除换填、 抛石挤淤、排水固 结、碎石桩综
合处理。
对前一阶段工作技术结论和技术方案的认识、不同看法
本项目工可在横坡较陡的路面,视具体情况采用衡重式挡土墙、护肩或护脚进行 防护,根据沿线防护材料情况,护坡材料采用 7.5 号砂浆砌片石,挡土墙采用 C20 混凝土,护肩及护脚采用 7.5 号砂浆砌片石。
挡土墙全部采用 C20 混凝土, 势必造成造价提高, 形成浪费, 建议对挡土墙高度 低于 9m 的路段,采用 7.5 号砂浆砌片石。
本项目工可路面结构为:填方路段及匝道路段: 4cmSBS 改性沥青砼(AC-13C) +6cm 中粒式沥青砼(AC-20C)+6cm 粗粒式沥青砼(AC-25C)+0.8cm 稀浆封层+20cm 水泥稳定碎石+30cm 水泥稳定碎石=66cm,挖方路段: 4cmSBS 改性沥青砼(AC-13C) +6cm 中粒式沥青砼(AC-20C)+6cm 粗粒式沥青砼(AC-25C)+0.8cm 稀浆封层+20cm 水泥稳定碎石+30cm 水泥稳定碎石+15cm 级配碎石=81cm。
沥青混凝土中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砼,在纵坡较大、平面半径较小路段,中粒式 沥青混凝
土,在使用寿命上会相对较短,降低道路的服务水平。
投标对策措施
对于全线防护工程中的挡土墙,高度 9m 以下段落建议采用 7.5 号砂浆砌片石砌 筑,以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
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建议在纵坡较大、平面半径较小路段,沥青混凝土中 面层采用改性沥青,以提高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