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级解码建行零售数字化转型

阅读: 评论:0

像素级解码建⾏零售数字化转型
提起零售之王,你脑海中的第⼀位是谁?
招商?平安?……
今天,给你⼀个新答案,建⾏!
建⾏?……
是的,你没听错。
最新财报显⽰,2021年末,建⾏境内个⼈存款余额11.28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09万亿元。个⼈客户⾦融资产超15万亿元,较上年新增1.4万亿,六⼤⾏中位居第⼀。个⼈全量客户7.26亿⼈。零售银⾏业务利润总额2147亿元,⾏内占⽐56.74%。利润超⼯⾏、占⽐超招⾏,坐实零售之王。
这个业绩成⾊⼗⾜。⾸先,它是在数字化经营的新环境下取得的。其次,它是在后流量时代取得的,今天不⽌银⾏,连最会数字化运营的互联⽹公司,也屡屡发出了流量枯竭的感叹。
但是,奇迹就是被创造了出来。
建⾏零售数字化转型的密码是什么?
数字化获客:从拓客到承接的逻辑
⼏年前,另⼀家⼤⾏做了⼀项客户调查,他们询问了全国1.2万名80后客户,得出⼀个既令⼈吃惊⼜在预期之中的结果,今天还进⽹点办业务的80后,在调研中的占⽐是——
零!
此前,商业银⾏获客主要靠传统⽹点和营销⼈员的外拓,在线上化服务普及的今天,线下⽹点已经门可罗雀,银⾏获客的主战场,已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要在数字化场景下获客,银⾏前端要与客户保持黏性和良好连接,贴近客户⽣产、⽣活场景并获客、活客、留客。建⾏采⽤“建⽣态、搭场景、扩⽤户”的九字要义。
⾸先是打造⽣态获客“圈”。建⾏聚焦餐饮、出⾏、公共服务、购物等10⼤贴近⼤众客户⽣活的零售⽣态场景,打造了数⼗个样板间,全国范围场景数量400余个,零售⽣态场景账户累计达1029万户。2021年,建⾏以做透核⼼圈、做⼤关联圈、做活衍⽣圈为⽬标,继续推进⼤消费⽣态的深耕,以⽹点为阵地打造社区周边商圈,上线“商管慧眼”线上经营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点和商圈相互引流。
其次是串接GBC联动“链”。除了零售条线外,智慧政务、裕农通、惠懂你等To G、To B、To C业务数字化程度很⾼。智慧政务⽀持⽹点成为政务⼤厅,平台累计注册⽤户超2亿户,办理业务超25亿笔;裕农通建设51万个服务点并通过线上服务实现县域服务⼴泛连接;建⾏惠懂你APP下载量超过1900万次,认证企业639.6万户,访问量超过1.5亿次。它们和零售条线形成了显著的平台协同效⽤。
再次是做强“双⼦星”承接“核”。将通过内外部场景获得的流量承载下来,为后续留客、活客做准备。
所谓“双⼦星”是指个⼈⼿机银⾏和建⾏⽣活两个APP:前者在⽤户规模、交易规模、应⽤市场下载量等评价指标中,稳居同业第⼀;后者⾃浙江省完成试点后全⾯推⼴,半年时间,注册⽤户已超3400万户,⽉活跃⽤户超1500万户,呈现指数增长态势。
⼆者分别从⾦融和⽣活两个维度,形成了掎⾓之势,更妙的是,它们⼜和⾼频社交媒体⼀起,构成了建⾏零售获客“流
⼆者分别从⾦融和⽣活两个维度,形成了掎⾓之势,更妙的是,它们⼜和⾼频社交媒体⼀起,构成了建⾏零售获客“流量三⾓”,形成了建⾏独具特⾊的线上服务“⽹”。
“流量三⾓”是建⾏零售营销运营架构⽅法论。三⾓形的两个底⾓是个⼈⼿机银⾏和建⾏⽣活APP,顶⾓是建⾏的等⾼频流量⽣态,流量⽣态包括两部分:⼀是由总⾏分⾏的与视频号共同构成的矩阵公域流量;⼆是由建⾏员⼯、裂变种⼦客户共同构成的私域流量。
在这样的流量架构下,配套“造福季、奋⽃季、财富季”等⼀系列规划严密、丰富有趣、符合线上⽤户体验习惯的⼤型数字营销活动,不断降低⾦融服务的门槛,提升数字服务的获得感,来⾃社交媒体的、基于场景⽣态的外部流量,不管是公域,还是私域,都能够通过有标准、有节奏、有侧重、有规模的数字化营销运营的体系对⽤户流量进⾏统筹运营,既发挥了银⾏总部的企业级⾏动能⼒,⼜不断释放全国分⽀⽹络的个性化经营能⼒,最终将流量源源不断地导向“双⼦星”,从⽽完成体系化的获客。
在建⾏数字化零售获客的穹顶上,⽣态获客、GBC平台联动等⽅式,与“双⼦星”、“流量三⾓”⼀道,完善“圈”“链”“核”,铸就服务“⽹”,共同照亮了数字化获客的星空。
建⾏的数字化获客能⼒和成熟的数字获客⽅法论,让客户新增⽔到渠成。
“三分”体系:经营客户全⽣命周期
获客之后,还要活客、留客。
在银⾏客户转化上,⾏业有⼀个共识,客户在该机构保有⾦融资产的规模,同机构和客户的关系呈正相关,这很好理解,熟⼈才更好转化,但是,维持这种关系,需要持续的服务。然⽽,这也是传统银⾏服务流程最难解决的问题。
因此,数字化运营下活客的核⼼⽬标,是完成从⽤户到客户的全⽣命周期经营,根据⽤户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适当性、针对性的服务,通过有效满⾜需求实现转化。
在没有⾦融科技之前,银⾏很难服务长尾客户,通过技术的⼿段,建⾏探索出了⼤众客户集约化经营⽅式,打造了“分层+分+分级”的“三分”个⼈客户经营体系,服务到了原本服务不到的⼈。
先说“分层”,对于AUM(管理资产规模)20万以下长尾客户进⾏本部直营,对20万以上价值客户由⽹点专营,形成
了“基础客户场景直营—潜⼒客户私域直营—中⾼端客户⽹点专营—私⾏客户 1+1+N 服务”的链条。
强化“分层”管理,核⼼在于与传统五级经营架构相融合,明晰客户服务的机构职责。这样,对应的组织层级就能够集中精⼒服务客户。
⽐如,深圳分⾏个⼈客户直营团队有15名直营经理,他们通过短信、电话、企业、⼿机银⾏、场景平台等渠道,实现了与100万客户的有效链接。
后流量时代,社交数字化趋势明显,私域流量已成为客户经营的“⾦矿”。私域流量经营核⼼逻辑,就是对流量进⾏挖潜。
建⾏⼀⽅⾯加快⾏内⾃有能⼒建设,推进产品、权益、活动、系统等资源数字化、智能化、胶囊化,形成数字内容敏
捷“货”架,另⼀⽅⾯与企业等交互⼯具深化“场”的合作,形成“⼀对⼀”和“⼀对多”服务模式,实现对价值客户和潜⼒客户的连接、服务和运营,不断深化客户关系、扩充服务触点、提升数字化经营产能。
⽬前,“中国建设银⾏企业”已⾯向全⾏推⼴,截⾄2021年底,企业累计连接客户1100万,云⼯作室累计访问客户4710万⼈,实现资产配置6779亿元,私域价值创造能⼒显现。
这套直营体系,让直营经理1个⼈可以服务2万名客户,管户效能提升了60倍。深圳分⾏这15名直营经理管理客户规模相当于1000位客户经理,资产规模相当于15个⽹点,每⽉实现投资理财产品销售近20亿。
如果说“分层”是按照资产规模,将建⾏的客户层切出了⼀个个横截⾯的话,那么“分”则是依据客户画像,围绕车主、养⽼、县域等客户共同属性或共性需求,从纵向切⼊深度服务客户。
以车主体为例,建⾏打造车主线上消费和⾦融服务平台,通过沉淀加油、洗车、停车等场景服务商接⼊模式,形成车主客特⾊数字化打法,提供从“车辆服务”到“⾦融服务”的解决⽅案。截⾄2021年底,车主平台注册⽤户为年初⽤户数的6.1倍。
另外,建⾏还⽤客户“分级”的⽅法,整合各项产品权益,打通客户⾃激励进阶路径,打造线上⾃助式、智能化任务体系,让客户时时处处都可享受专属服务,在⾃成长中累积积分、获得回馈、提⾼黏性。
通过数字化⼿段,建⾏形成了“围绕资⾦客户、准客户深洞察、聚焦客再深耕”的客户深度服务逻辑,进⼀步拉近了与客户的关系,提升了服务转化效能。
“我们重塑银⾏服务模式,让业务从柜台⾛上‘云端’,让⾦融资源精准投送到最需要的地⽅,也让许许多多基层员⼯跳
出‘⾦融内卷’”,在《董事长年报致辞》中,建⾏董事长⽥国⽴提及了建⾏客户经营流程的重塑,⽽这也是建⾏能够服务7亿多客户的重要原因。
数字化,既开拓了服务客户的疆域,也拓展了服务客户的纵深。这就是建⾏零售管理客户⾦融资产⼤幅提升的密码。
数字化能⼒:让数据为全员所⽤
这⼀招招数字化先⼿棋,并⾮⽣⽽爆款,它们是在不断迭代、试错中,才到了路,⽽更多的创新正在被酝酿、被修正、被迭代…….
这个过程,也是认知升级、能⼒提升的修炼场。
当科技开始颠覆传统⾦融⼯作模式时,建⾏没有选择保守策略,不做时代的旁观者,不躺在过去的舒适区。反⽽躬⾝⼊局,在很多业内⼈⼠看来,其改⾰举措是“激进⽽真诚”的,但建⾏并不蛮⼲,这中间既有⾃上⽽下的顶层设计,也有⾃下⽽上的修正反馈。
通过沉淀总结,建⾏内部获得了⼀个“业务+数据+技术”有机融合的经营⽅法论,归结为“业务经营客户化”、“客户服务数字化“、”数字能⼒层级化”。三化表⾥合⼀,不断淬化升级,赋能全⾏经营。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数字能⼒层级化”,它指的是将数字化能⼒分层级的释放出来,给全⾏所有员⼯使⽤:客户经理,不具备技术开发知识的员⼯,可以⽤拖拽、筛选等⽅式查数、⽤数,研发能⼒强的员⼯,则可以对数据做更深⼊的加⼯。
这样,建⾏就将⽤数的能⼒,从业务专家和技术⾻⼲的专利,变成了⼀场上下同欲的全民⾏动,全⾏“数商”⼤⼤提⾼。经营上更多让数据说话,让数据参与经营决策,创新就更多地涌现出来。
在最近⼀篇发表于《中国⾦融》⽂章中,建⾏董事长⽥国⽴⽤树的“根、⼲、枝、叶”来⽐喻建⾏数字化转型架构,如果说“枝和叶”是业务经营客户化、客户服务数字化的话,那么“根和⼲”就是数字能⼒层级化,它的硬件⽀撑是业务中台能⼒,以及建⾏的新⼀代核⼼系统。
在零售条线,建⾏⽬前已完成3+1中台能⼒⼀期建设,今年还将再新建6+1能⼒,围绕对客户精准服务,打造了全链路营销这⼀“中央厨房”,这样就让底层各项能⼒通过画布“拖拉拽”即可见可⽤,提⾼营销活动组织实施效率。
数字时代,⼀招领先,步步领先。
转型初⼼:以客户需求为皈依
⾏⽂⾄此,我们回到⼀个根本性问题,建⾏数字化转型的原点在哪⾥?
答案是,满⾜客户需求,解决社会痛点。
四年多前,建⾏提出新⾦融概念,发端于“⽤⾦融温柔的⼿术⼑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的初⼼,2019年初提出B端赋能、C 端突围和G端链接,开启全⾏“第⼆发展曲线”,⼒图以数字化经营的探索,描绘出“服务⼤多数⼈⽽不是少数⼈”的新⾦融理念。
那时,零售业务还是“⼆⼋定律”的天下。存贷汇外,银⾏只能深度服务私⾏等⾼净值客户,新⾦融理念就是要打破“⼆⼋定律”,让⾦融“服务⼤多数⼈⽽⾮少数⼈”。
零售银⾏数字化转型的服务理念,⼜可以具象为实实在在的转变,⽐如:实现了由单⼀产品供给向资
产配置转变,实现了由专注价值的客户服务向全量客户转变,实现了由机构思维向客户思维转变等等。归根结底,这些转变都是从机构本位向客户第⼀的转变。
追寻新⾦融理念的思想源头,它根植于新发展理念,重点是围绕落实好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解决⾦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的问题,同时背后也蕴含着建⾏对传统⾦融模式的深刻反思:长期以来,以资本回报为中⼼的传统⾦融模式,陷⼊了“⼆⼋定律”的窠⾅,使资源向富余领域过度集中,催⽣了周期性的资产泡沫,经济社会中存在⼀些难点痛点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另⼀⽅⾯,科技与经济社会加速渗透融合,改变了⾦融的底层逻辑和运营⽣态,使得⾦融的精准触达成为可能,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重⼼转向⾼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成为更为迫切的⽬标,这也赋予了⾦融更重要的使命。
作为⼀家国有⼤⾏,建⾏⼝头上追求社会责任不难,难的是要把它落到实处,更难的是还要赚钱,因为它还是⼀家上市公司,还需要为股东提供回报。难能可贵的是,建⾏意识到了“义利合⼀”,解决社会问题和取得商业成功是⼀枚硬币的两⾯。建设银⾏个⼈客户规模达7.3亿⼈,真正的私⼈银⾏客户可谓凤⽑麟⾓,服务好⼤多数⼈,⼀⽅⾯是⾦融下沉的普惠问题,另⼀⽅⾯也是开拓客,寻建⾏零售业务发展“动⼒源”的问题。
但是要想解决⼤众客户的痛点,践⾏新⾦融的理念,打造第⼆增长曲线,还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数字化转型就是过河的⼯具。
“⽆科技,不⾦融”,在《董事长年报致辞》中,⽥国⽴再次给出了答案。在他看来,建⾏以科技和数据向业务、客户和社会赋能已渐⼊佳境。
建⾏正在以科技赋能⾦融,以⾦融赋能社会,驱动传统业务升级重构。⽽财报也印证了这个判断,建⾏的数字化转型的投⼊和坚持,正在开启变化的⼤幕。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14:2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98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客户   服务   数字化   经营   零售   流量   业务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