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脉冲响应分析的新产品研发投入双向滞后效应研究——以东北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阅读: 评论:0

基于脉冲响应分析的新产品研发投入双向滞后效应研究——以东北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唐晓华;景文治
【摘 要】文章基于1995-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31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对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双向滞后效应及地区差异.通过分析,得出东北地区存在双向滞后效应且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制约因素主要在于双向滞后期均较长且乘数效应不明显.文章有清晰的政策含义,为东北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从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努力构建企业纵向研发联盟和提升新产品研发敏感度三个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6)001
【总页数】14页(P42-55)
【关键词】脉冲响应分析;东北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滞后效应
【作 者】唐晓华;景文治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136;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492
改革开放以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高于制造业总体平均水平6%① 作者根据《2016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计算所得。,已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极强的先导性、辐射性和渗透性,能够为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呈现疲软态势,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传统制造业转型瓶颈凸显,电子及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推动东北制造业转型的基础动力。随着全球市场化的不断扩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适应逐渐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实现高效率的技术研发成为电子
及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关键,其中新产品研发投入的双向滞后效应② 本文中“双向滞后效应”是从技术研发链的角度进行定义的,一方面是新产品研发投入对于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带来的滞后效应,反映了产业技术研发效率及成果转化效率的大小,另一方面是产品销售收入对于新产品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反映了产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对于新产品研发的敏感度的大小。这里的滞后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滞后区间,另一个方面是指滞后促进作用的大小。的程度则更为重要。
由于新产品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并且存在一定风险,新产品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一般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区间内才能够得到体现,相应而言,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反向滞后效应由于产业内企业对于新产品研发的敏感度存在多元化的趋势,因此也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区间内体现。因而,本文采用基于长时间序列的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作为分析工具,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一、文献回顾
产业新产品技术研发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直接关系到实体产业的兴衰。因此,对于产业新产品技术研发成果及效率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内
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与产业产出效率的关系研究上,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于研发效率的定性分析与测度、影响研发投入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研发效率的空间布局三个方面。在产业研发效率的定性分析与测度上国内学者主要从特定企业类别、所属企业性质以及企业区位分布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郝利花〔1〕将研发主体分为研发者、使用者和政府三个主体,在中国节能环保研发效率进行评价中认为政府投资的研发效率更为有效;林青宁,毛世平〔2〕则从企业性质的角度对兼并重组之后的东、中、西部国有企业的研发效率进行评价,得出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且后者存在赶超趋势的结论;谢伟,胡玮〔3〕则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从规模报酬的角度对于企业研发效率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地区性差异明显,且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态势;李牧南,黄芬〔4〕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提出基于“研发—转化”解耦视角的创新效率评价模型,准确地区分“研发效率”与“转化效率”,从而对高技术企业研发效率进行了更为精确的测度。
在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黄俊,杨紫锐〔5〕,孙晓刚〔6
〕通过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我国14家机器人上市企业和家族性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效率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以相应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经营规模和融资能力对于研发效率的正向效应;刘和东〔7〕,谢婷〔8〕则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研发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产权结构、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负相关的结论;姜彩楼,查颖〔9〕从更深层次对影响企业新产品研发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将新产品研发过程解构为知识创新过程、技术创新过程和产品创新过程三个部分,得出新产品研发结构不均衡,优质资源长期向基础性研究倾斜,研发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是造成当前我国企业新产品研发效率普遍较低的关键;刘桂春,叶陈刚〔10〕从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角度对影响研发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内部融资约束与研发效率呈正相关,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行对正相关关系大小具有显著影响;马彧崧〔11〕针对我国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SFA模型提出SFPF模型分析了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因素,指出2008—2013年间国有产权比重和外商投资比重是研发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
在研发效率的空间布局的研究方面,周小柯,吉生保〔12〕以大陆和台湾作为比较对象,对大陆14省份和台湾地区2003—2012年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产品研发效率进行评价,通过
DEA-Tobit方法得出台湾地区在新产品研发及其分解项上均领先于大陆地区的结论;而惠树鹏,张玉春〔13〕认为DEA-Tobit方法忽略了现实中样本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用随机前沿的方法对1995—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新产品研发效率自东部向西部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陆正华,李瑞娜〔14〕通过将研发结果解构为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个部分的方式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进行分析,发现研发效率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影响。
在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中国内外学者在研发投入与研发产出的滞后效应分析方面研究逐渐凸显,其主要集中于滞后效应分析与测度和影响滞后效应因素两个方面。在滞后效应分析与测度上,王玉春,郭媛鄢〔15〕通过71家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证明了R&D投入对于企业产出具有滞后效应;孔东民,庞立让〔16〕则从工业企业的角度对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行区分,发现R&D投入的滞后性在民营企业更为突出;赵心刚,汪克夷〔17〕则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于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R&D研发投入的滞后期进行测度;刘强,别春晓〔18〕,匡李聪,冯国忠〔19〕分别依据协整理论和Almon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中型医药制造业企业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与经济产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修正关系,且研发投入的滞后期为5年的结论。在影响滞后效应的因素方面,
周艳,曾静〔20〕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在论证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同时指出,国有企业相较于非国有企业拥有更长的研发滞后区间。
二、模型选择及数据获取
(一)模型选择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ve,VAR)是指使用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来对内生变量进行回归的时间序列模型,本文采用VAR模型和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FR)对新产品研发投入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滞后效应进行分析,试图将分析对象中每个内生变量当作全部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VAR模型。VAR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11:59: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96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效率   企业   分析   产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