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

阅读: 评论:0

简介
能源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未来生存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都是首先考虑的国家大计之一,尤其西方大国由于能源安全的政治步骤甚至军事行动层出不穷。
建筑物是高耗能产品,建设的高速度和片面追求高利润、高舒适度都造成社会环境下降、能源的严重浪费。为了解决人们无限需要与能源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维护生态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世界各国都纷纷提出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的概念。
一、建筑能耗的概念
建筑能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建筑能耗是在该建筑正常使用期限内,为了维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所需要消耗的能耗,即建筑的使用能耗。广义的建筑能耗包括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所发生的建造能耗和使用能耗两个方面,即除了建筑的使用能耗外还包括建筑在建设期间的能耗,即生产能耗,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生产能耗、建筑施工和安装能耗等。
二、我国建筑能耗的特点
1、建筑能耗总量高:据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统计,狭义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27%,广义建筑能耗更达到50%以上。根据住建部研究成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狭义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源消费比例将上升至35%。由此可见,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建筑能耗增势迅猛
据统计,从2001年开始我国建筑能耗走上了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约3亿吨标准煤到2006年已经达到6.4亿吨标准煤,可以预测,未来20年左右增加势头不会减缓。
3、高耗能建筑比例高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鼎盛期,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因此,若不立即大力推行节能建筑设计,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供给将产生巨大的缺口,直接导致并加剧能源危机。
4、建筑用能效率低下
我国现有存量建筑普遍用能效率低下,仅达到发达国家的77%。建筑普遍采用粘土砖墙,单层玻璃窗且封闭差,导致能量损耗达50%以上,北方供暖系统基本上采用锅炉房供暖或者集中供暖,普遍低效率、低负荷运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能效率在发达国家的50%以下。
5、污染严重
住建部统计显示,由于我国建筑用能以煤碳为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达到25%以上,尤其北方的冬季采暖已经成为城镇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
1、节能建筑: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满足节能标准的建筑。要求从外墙到内墙,从屋面到楼地面,从外窗到分户门,从楼梯到卫生间,从上水、卫生洁具到家用电器都要实现全面节能。
2、节能建筑特征:节能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有如下特征:①冬暖夏凉,门窗墙体等使用的
材料保温隔热性能良好。②通风良好,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结合,兼顾每个房间。③光照充足,尽量采用自然光,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④智能控制,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等均按程序集中控制,逐步达到智能控制目标。
3、建筑节能概念:建筑节能概念非常广泛,从时间上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强调“建筑节能”,随后提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即减少建筑中的能源散失,目前普通认为建筑节能是指“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不再消极地节省,而是积极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表现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建筑的功能保持热能、减少能耗或者少许增加能耗来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感的需求。从建筑节能涉及的领域看,建筑节能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建筑节能概念不仅涉及建筑设计方案、能源、生活质量等问题,还考虑了整个建筑对能源、环境、气候、地理条件、维护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即考虑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能源流动情况,是将建筑物的节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狭义理解的建筑节能通常只考虑建筑物及其构件的组合、加工、建造及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4、我国建筑节能规划:1995年建设部制定发布的《建设部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
规划》对我国建筑节能进行了详细规划:第一阶段至1996年在1980水平上降低30%,第二阶段至2005年在1980年基础上降低50%,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完成后再降低,相当于1980年水平上降低65%。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中心城市的部分建筑外大部分建筑都没有达到上述目标,所以,我国建筑节能任务任重道远。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00:1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90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能耗   能源   建筑节能   节能   使用   社会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