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业务代表发展的十因素
很多业务人员都喜欢用单向思维模式解决复杂市场问题,比如竞品活动频繁,就只会想到产品降价而不会想到整合营销;比如窜货严重,就只寄望于总部查处,而不会想到联合客户综合整治;比如渠道扁平,就只想到一个模式死推而不会搞网络创新;比如厂商价值一体化,就只想到让客户出钱,而不会想办法提升客户操作能力。市场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做有益的事,即对市场有益、对销量有益、对客户有益、对品牌有益。但一个方向却有多种思维,多种方法。市场不是几何,表面上最直接的方法,实际上往往是最长的距离,最死的胡同。 2、计划特别笼统:思考不深入,缺乏细节
当我们看到一个管着几个地级市,一百多个客户的业务代表,一个月却只有几万元的业绩时,在深为震惊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更为惊人的事实:这些区域的业务代表工作计划通常极为笼统,甚至没有计划。当询问月度工作安排时,他们会说:我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跑。但市场怎么做,产品如何组合,形象如何建立,促销怎样展开,网络怎样拓展,却从未认真思考,更没有细节的布置和时间的安排。所以,没有精细的计划,决不会有精彩的市场。 3、工作缺乏目的:没有自我设定目标来牵引指导工作
业内有很多人说市场是业务员跑出来的,但笔者认为,其实市场是策划出来的,优势是组合出来的,业绩是计划出来的,潜力是目标压榨出来的,决不是瞎跑出来的。经常有业务问,怎么才能做到月初制订的计划,月底刚好完成。实际上,我们是先设计最高的目标,再把目标按市场情况分解给主力客户,然后,用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只有用最高的目标来制定计划,带着强烈的目的来跑市场,才会成功。业内有一句名言:一个业务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他的市场就会越好。
4、思考没有高度:缺乏对区域市场整体把握和全局激活的思考
业务主管在做区域市场时,常规的思维模式是:从现有产品出发→下市场与客户沟通→遇问题还代理商沟通→解决不了向经理反映。从表面上看,这种做市场的思维习惯是对的,但实际上存在几个致命的错误:
A、业务主管是区域最高行政长官,拥有该区域除代理商更换外所有决断权。所以必须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拿出决策,解决问题。如果只做问题的发现者,资源的申请者,方案的执行者,而不做深入思考者,模式创新者,方案的决策者,区域市场永远也做不顺。因为市场永远存在着客户、产品、竞品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要我们去发现,而只是要我们去解决。
B、区域市场存在的问题,如客户结构问题,产品竞争力问题,销售活力问题,品牌影响问题,代理商能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孤立的,实际上,如果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思考,这些问题最终只归结一
个问题:市场不活,搅动不够。而如何快速搅动市场,让销售开闸放水,让销量的洪水激流卷走渠道里坎坎坷坷,则是必须从区域整体高度思考的问题。
C、如何站在区域高度解决上述问题,实际上就是站在全局高度运作营销组合能力的问题了,如产品组合,传播整合,销量驱动,政策拉动等。
因此,站在整体高度盘活区域市场,业务主管应该具备的思维模式是:盘活产品竞争力→快速激活试点区→总结模式出政策→驱动客户做市场→模式复制连点线→设定政策活全局→集中精力做个案。
5、做事总凭经验:思维处于封闭僵化状态
许多业务主管,在做区域市场时,总是局限于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创造新的模式。比如,一提起促销,就说我做过,没有效果。其实,做过不等于做好,做过也不等于做会了。例如电磁炉促销的三会,四最,五化,六式,七个关键,八大力度,十二个一都搞熟,搞透了吗?业务主管必须具备的四大能力:沟通能力,培训能力,策划能力,促销能力,如果是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其实这些加起来就是管理能力,做到位就是执行能力。所以业务主管一定不能让自己的思维僵化,一定不要说,我做过,没有效果;更不能说,没办法,只能这样做。经验主义,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固步自封。
6、工作缺乏激情:不能为销售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笔者初入家电行业做策划时,当时的老板就告诫说: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客户。几年来,笔者也深深感悟到:营销,已经成为我们的唯一的生存状态;营销,就是我们感动生命的过程。看起来冷冰冰的产品,通过营销组合,就自己具有生命,长了腿,自己会跑;看起来毫无生机的市场,通过营销组合,就能生机勃勃,生了叶,自己开花;看起来毫无信心的客户,通过营销组合就能焕发青春,有力量,自己主推。喜欢、热爱这一行业,用智慧经营,用激情浇灌,市场真的会开花。
试问每一个业务主管:每个月的第一天,你是否对自己说,这个月我要拿下一百万;每天在颠簸的车上,是否在思考行程的每一个目的和每一步安排;每天见了客户,是否在积极的鼓动客户;每晚夜幕降临,是否在搞现场培训;每晚夜深人静,是否在记营销日记呢?每个月,我们做了几场培训,做了几场促销呢?每个月,我们看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总结呢?每个月,我们创新了几个模式,制定了几个政策,解决了几个困难呢?而支持我们日复一日重复这一切的,没有其他,只有激情,永远的激情!
7、学习缺乏动力:不善于消化吸收学习致用
对于自我学习和参加培训,我们对所学东西应有的态度是:敬畏、吸收、整理、选择、运用。基本原则是先僵化,再固化,后活化。应用的原则是:古(古板吸收)、灵(灵活选择)、精(再精心整理)、怪(创新运用)。但实际上,大部分业务对培训和学习态度分为四种。一是一学三动型:会上
听了冲动,会下想了盲动,下了市场不动;二是只听不想型;三是想了不用型;四是根本不听型。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平时对市场思考不深入,所以既没有解决问题的要求,也没有寻求营销工具的需要,所以学习时就不会产生情感共鸣,平时也没有整理运用的准备。
笔者以前在开海尔专卖店时,特别崇拜张瑞敏的一个本领:几乎每做一件事,他都会推出一套理念,然后再将这个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而这些理念就构成了海尔的价值观。如海尔的市场观是: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海尔的服务理念是:海尔人就是创造感动。海尔的企业文化就由三部分构成:价值观+制度+案例。所以现在笔者在听培训时,通常是马上想着把老师的授课打破,
再按我们的产品和市场情况,编制成自己的课件,形成自己的理念和行动纲领,营销工具。
如听了程绍珊老师讲次级市场的开发后,我做了两件事,一是编了《决胜渠道——次级市场深度营销解决方案》;二是马上设计了一套淡季做市场方案——单品突破,多点围攻;组合营销,政策上量。回来的第二天就开始运用,六月份就比五月多产出了一百万的销量。通过不断学习消化,我逐渐摸索出一套做市场的方法,即理念总结→营销工具(动作分解)→制度保证→案例推广。这样,所有的客户和业务能在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一个制度,一套工具统率下。既使思想统一,又便于理念的传播,更有利于执行的到位。而要把这些做到位,一定要把市场的压力化为学习的动力,再把学习化为市场的执行力。
8、事事依靠经理: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开拓精神
很多业务做区域市场时,习惯于经理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政策制定好,客户驱动好,网络调整好,资源分配好,指导到位了,自己只去执行。而实际上,经理所能做的,只能是指明营销方向,调配营销资源,确立营销目标,然后用制度保证你来执行。而客户的开发,网络的发展,任务的下达,客户的驱动,促销和策划,营销的进展,只能由你自己来完成,遇到了问题,即使有经理指导,也只能由你来完成。而实际时做得好的业务,往往是要求精细思考得多,依靠得少,自己解决的多。业务人员应该切记做区域市场,你永远不能依靠经理。
9、凡事爱借口:看不到自身的存在问题
往往区域市场不好时,业务员爱的借口通常都是:客户不行,经济不好,市场不活,投入过少;而促销活动做不好时,爱的借口是:配合不够,资源过少,策划不懂,吆喝不会;代理商管理不好时,爱借口是:理念很差,要求很多,人才没有,组织过散。而实际上,我们做市场,要组合的就是:产品→出样→价格→终端→导购→策划→促销→售后→客户→网络→策略→政策。这整个是一个系统问题,是一个价值链的问题。从营销角度看,它们不是相加,而是一个相乘的问题。如果将以上12个问题用序号代表,图例如下:
1*1*1*1*1*1*1*1*1*1*1*1=1
如果中间我们有一个因素只做到0.5,则整体表现如下:
0.5*1*1*1*1*1*1*1*1*1*1*1=0.5,
而如果中间有两个因素做不好,则整体结果是:
0.5*0.5*1*1*1*1*1*1*1*1*1*1=0.25。
从以上图例中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很多市场我们只能做到1/4的原因所在: 营销链中一个要素不到位,则整体业绩必然大打折扣。
凡事多一个借口,则必然会在一个要素上出现缺位。
市场没有借口,营销只能努力!
10、市场没有风格:缺少鲜明的做事风格
很多业务人员,都是市场做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吧,做了一任业务,却没有在该区域市场留下个人的烙印,更不要说市场风格了。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但业务人员不应该因市场而改变个人精神,市场应该是因为营销人的不同而有独特的精彩。因此一个区域,应该有除市场特征之外的个人特。你是率先
启动市场的先行者还是快速引爆市场的行动者;是引领客户发展的教导者还是规范市场行为的管理者;是打压竞品销售的狙击者还是改善市场结构的调配者;是快速翻升销量的指挥者还是精耕市场销售的实干者;是完善市场形象的提升者还是垄断市场销售的领头者等等。作为业务人员就是要敢于说:是我的市场,就要有我的风格,更要真正做到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业务人员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市场,做到自己的风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