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1S19/14 G01C21/34 G06Q10/08 G06Q50/30
1.一种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场申请二维码、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和现场责任管理终端;所述入场申请二维码设置于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车辆司机在施工现场入口位置处扫描所述入场申请二维码进入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的工地地图登录界面,在工地地图登录界面填写车辆车牌号、材料类别、材料数量及重量基本信息之后,便可生成入场申请并发送至现场责任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在现场责任管理终端上根据进场材料的使用用途、使用时间以及使用位置完成车辆进场审批,并在地图中标记车辆行驶的目的地,车辆即可定位出现在工地地图上,并按照车辆导航指引进入工地行驶至目的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以施工总平面BIM模型定制工地地图,根据不同施工阶段设置不同地图场景,在工地地图中对工地大门、材料堆场以及混凝土浇筑点工地位置可提前设置或临时标记,根据施工车辆进场大门作为始发点,以标记位置作为车辆目的地,利用北斗定位功能对施工车辆行驶路径进行规划以及精准定位导航指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在工地地图中设置有提醒模块,提醒模块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在相对应的地图场景中,提醒施工车辆司机在指定位置待料或卸料,加强施工车辆的动态运输管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设置有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与智能地磅监测的数据相联通;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利用车辆司机在申请入场时录入的车辆基本信息,自动生成车辆进场时间、车牌号、材料类别、材料数量、卸料地点、离场时间等车辆管理信息列表。
本发明涉及施工平面运输管理技术领域,特别地是一种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工具。
现有技术中对进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通常依靠人工在现场进行指引,对车辆信息、运输材料、行驶动向、停靠等候等信息不能高效获取和实行动态管理。为加强对施工现场车辆运输的管理,需要引用BIM和北斗等信息化技术,以施工总平面BIM模型为基础,定制工地地图,施工车辆在进入现场大门时,利用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程序,填写运输材料类型、数量等主要关键信息,即可自动显示到工地地图中,管理人员收到相关车辆信息提醒,在工地地图中确定该车辆需行驶或等候的地点位置,即可开启工地导航。
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技术,可实现对施工车辆有组织的动态管理,实时掌握运输车辆关键信息,显著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技术。本发明以施工总平面BIM模型定制工地地图,利用北斗技术研究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程序,通过车辆入场申请完成车辆基本信息登录、确认与审批,可实现对施工车辆有组织的动态管理,实时掌握运输车辆关键信息,显著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工具,包括入场申请二维码、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和现场责任管理终端;所述入场申请二维码设置于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车辆司机在施工现场入口位置处扫描所述入场申请二维码进入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的工地地图登录界面,在工地地图登录界面填写车辆车牌号、材料类别、材料数量及重量基本信息之后,便可生成入场申请并发送至现场责任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在现场责任管理终端上根据进场材料的使用用途、使用时间以及使用位置完成车辆进场审批,并在地图中标记车辆行驶的目的地,车辆即可定位出现在工地地图上,并按照车辆导航指引进入工地行驶至目的地。
进一步地,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以施工总平面BIM模型定制工地地图,根据不同施工阶段设置不同地图场景,在工地地图中对工地大门、材料堆场以及混凝土浇筑点工地位置可提前设置或临时标记,根据施工车辆进场大门作为始发点,以标记位置作为车辆目的地,利用北斗定位功能对施工车辆行驶路径进行规划以及精准定位导航指引。
进一步地,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在工地地图中设置有提醒模块,提醒模块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在相对应的地图场景中,提醒施工车辆司机在指定位置待料或卸料,加强施工车辆的动态运输管理。
进一步地,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设置有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与智能地磅监测的数据相联通;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利用车辆司机在申请入场时录入的车辆基本信息,自动生成车辆进场时间、车牌号、材料类别、材料数量、卸料地点、离场时间等车辆管理信息列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指引,建立工地地图对进场施工车辆进行动态指引,并对车辆信息自动生成管理报表,利用BIM和北斗等信息化技术全面代替了人工管理,全方位加强了施工平面水平运输管理,节省了人力成本。
2、入场申请二维码、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和现场责任管理终端相结合利用,有组织、有纪律、有规划地对施工车辆进行统筹管理,避免出现车辆拥堵、卸料错误等情况,既有助力于加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又有助于规避质量隐患。
3、提供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功能,将车辆入场申请时录入的信息,并与智能地磅监测的数据相联通,可自动生成车辆进场时间、车牌号、材料类别、材料数量、卸料地点、离场时间等车辆管理信息列表,对车辆信息实施动态管理,以全面提升施工现场平面运输管理效率。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的工地地图登录界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在工地地图上的精准导航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以本发明的示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以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上端、下端、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和图2,一种基于BIM和北斗的施工平面运输管理工具,包括入场申请二维码、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和现场责任管理终端;所述入场申请二维码设置于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车辆司机在施工现场入口位置处扫描所述入场申请二维码进入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的工地地图登录界面,在工地地图登录界面填写车辆车牌号、材料类别、材料数量及重量基本信息之后,便可生成入场申请并发送至现场责任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在现场责任管理终端上根据进场材料的使用用途、使用时间以及使用位置完成车辆进场审批,并在地图中标记车辆行驶的目的地,车辆即可定位出现在工地地图上,并按照车辆导航指引进入工地行驶至目的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指引,建立了工地地图对进场施工车辆进行动态指引,并对车辆信息自动生成管理报表,利用BIM和北斗等信息化技术全面代替了人工管理,全方位加强了施工平面水平运输管理,节省了人力成本。入场申请二维码、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和现场责任管理终端相结合利用,有组织、有纪律、有规划地对施工车辆进行统筹管理,避免出现车辆拥堵、卸料错误等情况,既有助力于加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又有助于规避质量隐患。
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以施工总平面BIM模型定制工地地图,根据不同施工阶段设置不同地图场景,在工地地图中对工地大门、材料堆场以及混凝土浇筑点工地位置可提前设置或临时标记,根据施工车辆进场大门作为始发点,以标记位置作为车辆目的地,利用北斗定位功能对施工车辆行驶路径进行规划以及精准定位导航指引。
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在工地地图中设置有提醒模块,提醒模块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在相对应的地图场景中,提醒施工车辆司机在指定位置待料或卸料,加强施工车辆的动态运输管理。
具体的,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工地地图导航应用终端设置有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与智能地磅监测的数据相联通;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模块利用车辆司机在申请入场时录入的车辆基本信息,自动生成车辆进场时间、车牌号、材料类别、材料数量、卸料地点、离场时间等车辆管理信息列表。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施工平面运输数据管理功能,将车辆入场申请时录入的信息,并与智能地磅监测的数据相联通,可自动生成车辆进场时间、车牌号、材料类别、材料数量、卸料地点、离场时间等车辆管理信息列表,对车辆信息实施动态管理,以全面提升施工现场平面运输管理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文发布于:2023-04-14 05:55: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64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