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6H20/13
1.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理系统,所述管理系统包括登录模块、连接所述登录模块的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管理模块的申请用药模块和互联模块、连接所述申请用药模块的用药教育模块;所述管理模块包括用药计划单元、用药跟踪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患者使用的一级并联模块有登录模块、申请用药模块,患者使用的二级并联模块有串联所述申请用药模块的输出端的互联模块和用药教育模块,患者使用的一级并联单元为用药计划单元,患者使用的二级并联单元有串联所述用药计划单元的输出端的用药跟踪单元和患者状态记录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登录模块包括多个登入端口,多个登入端口包括患者端、医生端、药师端;所述患者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用药跟踪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申请用药模块、互联模块;所述医生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用药计划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互联模块;所述医生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申请用药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互联模块、用药教育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导入患者个人信息和用药计划;将医生给出的诊断计划从医生端导入用药计划单元;
S2患者用药教育;根据用药计划单元中的计划信息,药师从药师端在用药教育模块中匹配出相应的药物知识和教育信息;
S3患者用药跟踪;根据用药计划,患者将每天自身用药情况从患者端填报到用药跟踪单元;
S4患者状态跟踪;根据用药计划,制定汇报周期,每个周期末尾,患者将自身的身体状态从患者端上传到患者状态记录单元;
S5用药警示;利用警示单元对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失误进行警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S5用药警示中,包括两种警示模式,第一种警示模式为警示单元根据用药跟踪单元中患者每天填报的用药情况,根据用药计划设定好标准,当患者每天填报的用药情况与标准存在误差的时候,警示模块会发出警示字样信息,并附以相关的警示内容;第二种警示模式为医生和医师根据患者状态记录配合用药跟踪情况,在警示单元留下警示内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用药教育模块包括慢性病涉及用药的药性知识数据库,所述药性知识数据库包括药物名称、药物品状、药物忌用知识、药物使用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申请用药模块用于患者使用完药品后的再申请,申请药品仅限于用药计划中的药物品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互联模块为医生、患者、药师的互动端口。
本发明涉及药物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
用药教育与指导用药教育与指导是药师的工作之一,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的有效形式,目的是提高患者对药物的理解,从而提高药物的依从性并减少用药相关问题。现有的慢性病周期长,疗程多,涉及药物复杂,需要医生、患者、药师的共同参与干预控制和,在这个过程中,用药教育和基于此的用药管理就十分重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包括管理系统,所述管理系统包括登录模块、连接所述登录模块的管理模块、连接所述管理模块的申请用药模块和互联模块、连接所述申请用药模块的用药教育模块;所述管理模块包括用药计划单元、用药跟踪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患者使用的一级并联模块有登录模块、申请用药模块,患者使用的二级并联模块有串联所述申请用药模块的输出端的互联模块和用药教育模块,患者使用的一级并联单元为用药计划单元,患者使用的二级并联单元有串联所述用药计划单元的输出端的用药跟踪单元和患者状态记录单元。
优选的,所述登录模块包括多个登入端口,多个登入端口包括患者端、医生端、药师端;所述患者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用药跟踪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申请用药模块、互联模块;所述医生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用药计划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互联模块;所述医生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申请用药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互联模块、用药教育模块。
优选的,所述管理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导入患者个人信息和用药计划;将医生给出的诊断计划从医生端导入用药计划单元;S2患者用药教育;根据用药计划单元中的计划信息,药师从药师端在用药教育模块中匹配出相应的药物知识和教育信息;S3患者用药跟踪;根据用药计划,患者将每天自身用药情况从患者端填报到用药跟踪单元;S4患者状态跟踪;根据用药计划,制定汇报周期,每个周期末尾,患者将自身的身体状态从患者端上传到患者状态记录单元;S5用药警示;利用警示单元对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失误进行警示。
优选的,在S5用药警示中,包括两种警示模式,第一种警示模式为警示单元根据用药跟踪单元中患者每天填报的用药情况,根据用药计划设定好标准,当患者每天填报的用药情况与标准存在误差的时候,警示模块会发出警示字样信息,并附以相关的警示内容;第二种警示模式为医生和医师根据患者状态记录配合用药跟踪情况,在警示单元留下警示内容。
优选的,用药教育模块包括慢性病涉及用药的药性知识数据库,所述药性知识数据库包括药物名称、药物品状、药物忌用知识、药物使用方法。
优选的,申请用药模块用于患者使用完药品后的再申请,申请药品仅限于用药计划中的药物品类。
优选的,互联模块为医生、患者、药师的互动端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一是本发明的管理系统将患者、医生、药师三者串联在一起,让信息透明化、实时化,使三方能得到更好交流,减少因慢性病疗程长、用药复杂导致的患者用药失误;二是本发明在用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用药追踪,从而让医生能更好地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用药计划,让药师能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开展用药教育,让患者能更自觉用药,更清楚自己的用药程度和自身的身体状况;三是本管理系统将用药教育与患者的用药计划对应,减轻患者的知识记忆负担,配合系统每天的使用,加强了患者的相关用药受教育程度,保证并督促患者的正常用药,提升了慢性病的效果。
图1为本发明用药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管理模块的结构图。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一种患者用药管理系统,包括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包括登录模块、连接登录模块的管理模块、连接管理模块的申请用药模块和互联模块、连接申请用药模块的用药教育模块;管理模块包括用药计划单元、用药跟踪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患者使用的一级并联模块有登录模块、申请用药模块,患者使用的二级并联模块有串联申请用药模块的输出端的互联模块和用药教育模块,患者使用的一级并联单元为用药计划单元,患者使用的二级并联单元有串联用药计划单元的输出端的用药跟踪单元和患者状态记录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登录模块包括多个登入端口,多个登入端口包括患者端、医生端、药师端;患者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用药跟踪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申请用药模块、互联模块;医生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用药计划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互联模块;医生端的输入端口连接有申请用药单元、患者状态记录单元、警示单元、互联模块、用药教育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管理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导入患者个人信息和用药计划;将医生给出的诊断计划从医生端导入用药计划单元;S2患者用药教育;根据用药计划单元中的计划信息,药师从药师端在用药教育模块中匹配出相应的药物知识和教育信息;S3患者用药跟踪;根据用药计划,患者将每天自身用药情况从患者端填报到用药跟踪单元;S4患者状态跟踪;根据用药计划,制定汇报周期,每个周期末尾,患者将自身的身体状态从患者端上传到患者状态记录单元;S5用药警示;利用警示单元对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失误进行警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S5用药警示中,包括两种警示模式,第一种警示模式为警示单元根据用药跟踪单元中患者每天填报的用药情况,根据用药计划设定好标准,当患者每天填报的用药情况与标准存在误差的时候,警示模块会发出警示字样信息,并附以相关的警示内容;第二种警示模式为医生和医师根据患者状态记录配合用药跟踪情况,在警示单元留下警示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用药教育模块包括慢性病涉及用药的药性知识数据库,药性知识数据库包括药物名称、药物品状、药物忌用知识、药物使用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申请用药模块用于患者使用完药品后的再申请,申请药品仅限于用药计划中的药物品类。
在本实施例中,互联模块为医生、患者、药师的互动端口。
本发明的管理系统将患者、医生、药师三者串联在一起,让信息透明化、实时化,使三方能得到更好交流,减少因慢性病疗程长、用药复杂导致的患者用药失误;本发明在用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用药追踪,从而让医生能更好地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用药计划,让药师能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开展用药教育,让患者能更自觉用药,更清楚自己的用药程度和自身的身体状况;本发明的管理系统将用药教育与患者的用药计划对应,减轻患者的知识记忆负担,配合系统每天的使用,加强了患者的相关用药受教育程度,保证并督促患者的正常用药,提升了慢性病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发布于:2023-04-13 23:0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62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