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1610312628.4
  • 20160511
  • CN105932043A
  • 20160907
  • 电子科技大学
  • 李泽宏;史建东;陈钱;刘永;李佳驹;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H01L29/06
  • H01L29/06 H01L29/417 H01L29/739 H01L21/28 H01L21/331

  •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2006号
  • 四川(51)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葛启函
摘要
本发明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涉及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器件的集电极结构通过MOS沟道,利用MOS的体效应降低了势垒高度,为电子创建一个“超势垒”,即此集电极结构势垒MOS比以往的IGBT背部PN结势垒电压低,因此本发明的IGBT在小于0.7V的电压下就可以开启,且该结构同样存在电导调制效应,减小了IGBT导通时的正向压降。关断时,集电极处于开启状态的MOS沟道加快了发射极附近的过剩载流子的抽取过程。因此,本发明发射极采用超势垒结构的IGBT,降低了开关损耗的同时,正向压降得以减小,开关优值得到大幅的降低。
权利要求

1.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包括N-漂移区(8);所述N-漂移区(8)上层 两端分别具有第一P-阱区(7);所述第一P-阱区(7)中具有第一N+区(5)和第一P+区(6), 所述第一P+区(6)位于器件外侧;所述N-漂移区(8)上表面具有发射极金属(1);所述 发射区金属(1)中具有介质层(3)和位于介质层(3)中的栅电极(2)和栅氧化层(4), 所述栅电极(2)位于栅氧化层(4)的上表面;所述栅氧化层(4)的下表面与N-漂移区(8) 的上表面、第一P-阱区(7)的上表面和部分第一N+区(5)的上表面接触;所述N-漂移区 (8)的下表面具有集电极金属(14);其特征在于,所述N-漂移区(8)的下层两端分别具 有第二P-阱区(10);所述第二P-阱区(10)中具有第二N+区(11)和第二P+区(9),所述 第二P+区(9)位于器件外侧;所述集电极金属(14)中具有超势垒MOS栅氧层(12)和位 于超势垒MOS栅氧层(12)下表面的超势垒MOS栅电极(13);所述超势垒MOS栅氧层(12) 的上表面与N-漂移区(8)的下表面、第二P-阱区(10)的下表面和部分第二N+区(11)的 下表面接触。

2.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两片具有相同电阻率的N-型<100>单晶片,分别标记为wafer1和wafer2;

步骤2:在wafer1表面热生长栅氧化层(4);

步骤3: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控制多晶硅电阻,光刻 并刻蚀多晶硅在栅氧化层(4)上表面形成第一栅电极(2);

步骤4:通过自对准工艺,在wafer1上层两端进行高能量硼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形成 发射极区的第一P-阱区(7);

步骤5:通过自对准工艺,在第一P-阱区(7)上层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 第一N+区(5);

步骤6:采用光刻工艺,在第一P-阱区(7)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成 第一P+区(6);

步骤7:淀积多晶硅栅与发射极金属电极之间的介质层(3),在介质层(3)上光刻和刻 蚀发射极极接触孔,淀积金属铝,形成发射极金属(1);

步骤8:在wafer2表面热生长超势垒MOS栅氧层(12);

步骤9: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控制多晶硅电阻,光刻 并刻蚀多晶硅在超势垒MOS栅氧层(12)上表面形成超势垒MOS多晶硅栅电极(13);

步骤10:通过自对准工艺,进行硼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在wafer2上层两侧形成第二 P-阱区(10);

步骤11:通过自对准工艺,在第二P-阱区(10)上层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 成第二N+区(11);

步骤12:采用光刻工艺,在第二P-阱区(10)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 成第二P+区(9);

步骤13:淀积金属铝,在wafer2上表面形成集电极金属(14);

步骤14:通过硅片直接键合技术,将wafer1的下部与wafer2的下部直接键合,其中wafer1 作为器件的正面结构,wafer2作为器件的背面结构。

3.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一片硅片上形成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N型衬底、N型漂移区(8);

步骤2:在N型漂移区(8)上表面热生长栅氧化层(4);

步骤3:在N型漂移区(8)上表面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 量控制多晶硅电阻,光刻并刻蚀多晶硅在栅氧化层(4)上表面形成第一栅电极(2);

步骤4:通过自对准工艺,在N型漂移区(8)上表面两端进行高能量硼离子注入,并高 温退火形成发射极区的第一P-阱区(7);

步骤5:通过自对准工艺,在第一P-阱区(7)上层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 第一N+区(5);

步骤6:采用光刻工艺,在第一P-阱区(7)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成 第一P+区(6);

步骤7:淀积多晶硅栅与发射极金属电极之间的介质层(3),在介质层(3)上光刻和刻 蚀发射极极接触孔,淀积金属铝,形成发射极金属(1);

步骤8:硅片背部减薄,在硅片背部热生长超势垒MOS栅氧层(12);

步骤9:在硅片背部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控制多晶硅 电阻,光刻并刻蚀多晶硅,形成超势垒MOS多晶硅栅电极(13);

步骤10:在硅片的背部,通过自对准工艺,进行硼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形成第二P- 阱区(10);

步骤11:通过自对准工艺,对第二P-阱区(10)内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 第二N+区(11);

步骤12:采用背面光刻工艺,在第二P-阱区(10)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 入形成第二P+区(9);

步骤13:淀积金属铝,在硅片背部成集电极金属(1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涉及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及其制造 方法。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结合了功率MOSFET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开关速度快、输入阻抗高等优点和双极 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通态压降小,同时克服了在中高压领域功率 MOSFET导通电阻随器件耐压的2.5次方增加缺点。但是现有的IGBT结构通常在优化器件 开关损耗的同时,导致较高的通态压降;而在优化通态压降时,器件的开关损耗又比较大。 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IGBT器件的开关优值(通态压降与开关损耗的乘积)以得到性能最优 的IGBT,一直是国际上电力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

IGBT导通损耗深受漂移区少数载流子的分布状态和数量影响。在导通期间,由于集电极 区域注入漂移区大量的少数载流子,漂移区产生电导调制效应,并且导通压降随集电极的注 入效率增加而降低,导通损耗相应减小;在关断过程中,由于IGBT集电极区域固有的浓度 较高的少数载流子积累,集电极PN结在关断过程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正偏,并且集电极附 近的多余载流子将只会在关断过程结束时才会全部移走,此时的VCE已经很高,这意味着给 器件带来较大的关断损耗,并且关断损耗随集电极的注入效率增加而增加。因此优化集电极 结构,将是降低IGBT器件的开关优值关键技术。

传统的IGBT器件如图1所示,集电极的掺杂浓度比较高,导致集电极PN结附近在导通 状态下积累大量的少数载流子,此处的过剩载流子通过复合消失,带来IGBT关断过程中较 长的拖尾电流时间,关断损耗比较大。目前大都采用降低集电极注入效率的方式来减小关断 损耗,但带来器件的导通损耗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新结构,通过改变绝缘栅双极型晶体 管的背部集电极结构,减小功率IGBT的开关损耗,并且获得更小的导通损耗。本发明同时 给出了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新结构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如图2所示,包括N-漂移 区8;所述N-漂移区8上层两端分别具有第一P-阱区7;所述第一P-阱区7中具有第一N+ 区5和第一P+区6,所述第一P+区6位于器件外侧;所述N-漂移区8上表面具有发射极金 属1;所述发射区金属1中具有介质层3和位于介质层3中的栅电极2和栅氧化层4,所述栅 电极2位于栅氧化层4的上表面;所述栅氧化层4的下表面与N-漂移区8的上表面、第一P- 阱区7的上表面和部分第一N+区5的上表面接触;所述N-漂移区8的下表面具有集电极金 属14;其特征在于,所述N-漂移区8的下层两端分别具有第二P-阱区10;所述第二P-阱区 10中具有第二N+区11和第二P+区9,所述第二P+区9位于器件外侧;所述集电极金属14 中具有超势垒MOS栅氧层12和位于超势垒MOS栅氧层12下表面的超势垒MOS栅电极13; 所述超势垒MOS栅氧层12的上表面与N-漂移区8的下表面、第二P-阱区10的下表面和部 分第二N+区11的下表面接触。

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两片具有相同电阻率的N-型<100>单晶片,分别标记为wafer1和wafer2;

步骤2:在wafer1表面热生长栅氧化层4;

步骤3: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控制多晶硅电阻,光刻 并刻蚀多晶硅在栅氧化层4上表面形成第一栅电极2;

步骤4:通过自对准工艺,在wafer1上层两端进行高能量硼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形成 发射极区的第一P-阱区7;

步骤5:通过自对准工艺,在第一P-阱区7上层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第一 N+区5;

步骤6:采用光刻工艺,在第一P-阱区7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成第一 P+区6;

步骤7:淀积多晶硅栅与发射极金属电极之间的介质层3,在介质层3上光刻和刻蚀发射 极极接触孔,淀积金属铝,形成发射极金属1;

步骤8:在wafer2表面热生长超势垒MOS栅氧层12;

步骤9: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控制多晶硅电阻,光刻 并刻蚀多晶硅在超势垒MOS栅氧层12上表面形成超势垒MOS多晶硅栅电极13;

步骤10:通过自对准工艺,进行硼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在wafer2上层两侧形成第二 P-阱区10;

步骤11:通过自对准工艺,在第二P-阱区10上层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第 二N+区11;

步骤12:采用光刻工艺,在第二P-阱区10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成第 二P+区9;

步骤13:淀积金属铝,在wafer2上表面形成集电极金属14;

步骤14:通过硅片直接键合技术,将wafer1的下部与wafer2的下部直接键合,其中wafer1 作为器件的正面结构,wafer2作为器件的背面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种单片制造方法为:

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一片硅片上形成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N型衬底、N型漂移区8;

步骤2:在N型漂移区8上表面热生长栅氧化层4;

步骤3:在N型漂移区8上表面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 控制多晶硅电阻,光刻并刻蚀多晶硅在栅氧化层4上表面形成第一栅电极2;

步骤4:通过自对准工艺,在N型漂移区8上表面两端进行高能量硼离子注入,并高温 退火形成发射极区的第一P-阱区7;

步骤5:通过自对准工艺,在第一P-阱区7上层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第一 N+区5;

步骤6:采用光刻工艺,在第一P-阱区7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成第一 P+区6;

步骤7:淀积多晶硅栅与发射极金属电极之间的介质层3,在介质层3上光刻和刻蚀发射 极极接触孔,淀积金属铝,形成发射极金属1;

步骤8:硅片背部减薄,在硅片背部热生长超势垒MOS栅氧层12;

步骤9:在硅片背部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控制多晶硅 电阻,光刻并刻蚀多晶硅,形成超势垒MOS多晶硅栅电极13;

步骤10:在硅片的背部,通过自对准工艺,进行硼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形成第二P- 阱区10;

步骤11:通过自对准工艺,对第二P-阱区10内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第二 N+区11;

步骤12:采用背面光刻工艺,在第二P-阱区10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 成第二P+区9;

步骤13:淀积金属铝,在硅片背部成集电极金属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器件的集电极结构通过MOS沟道,利用MOS的体效应降 低了势垒高度,为电子创建一个“超势垒”,即此集电极结构势垒MOS比以往的IGBT背部 PN结势垒电压低,因此本发明的IGBT在小于0.7V的电压下就可以开启,且该结构同样存 在电导调制效应,减小了IGBT导通时的正向压降。关断时,集电极处于开启状态的MOS沟 道加快了发射极附近的过剩载流子的抽取过程。因此,本发明发射极采用超势垒结构的IGBT, 降低了开关损耗的同时,正向压降得以减小,开关优值得到大幅的降低。

图1是传统IGBT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由本发明延伸出来的背面结构做成槽型超势垒结构IGBT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制备的工艺流程图;

图5—图17给出了本发明制备的详解图;

图5表示wafer1栅氧的形成;

图6表示wafer1多晶硅栅的形成;

图7表示wafer1的P-阱区的形成;

图8表示wafer1的N+源区的形成;

图9表示wafer1的P+区的形成;

图10表示接触孔的形成以及金属淀积;

图11表示wafer2栅氧的形成;

图12表示wafer2多晶硅栅的形成;

图13表示wafer2的P-阱区的形成;

图14表示wafer2的N+源区的形成;

图15表示wafer2的P+区的形成;

图16表示wafer2表面金属淀积;

图17表示wafer1与wafer2减薄后通过直接键合技术键合在一起。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如图2所示,包括N-漂移区8;所述N- 漂移区8上层两端分别具有第一P-阱区7;所述第一P-阱区7中具有第一N+区5和第一P+ 区6,所述第一P+区6位于器件外侧;所述N-漂移区8上表面具有发射极金属1;所述发射 区金属1中具有介质层3和位于介质层3中的栅电极2和栅氧化层4,所述栅电极2位于栅 氧化层4的上表面;所述栅氧化层4的下表面与N-漂移区8的上表面、第一P-阱区7的上表 面和部分第一N+区5的上表面接触;所述N-漂移区8的下表面具有集电极金属14;其特征 在于,所述N-漂移区8的下层两端分别具有第二P-阱区10;所述第二P-阱区10中具有第二 N+区11和第二P+区9,所述第二P+区9位于器件外侧;所述集电极金属14中具有超势垒 MOS栅氧层12和位于超势垒MOS栅氧层12下表面的超势垒MOS栅电极13;所述超势垒 MOS栅氧层12的上表面与N-漂移区8的下表面、第二P-阱区10的下表面和部分第二N+区 11的下表面接触。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本发明提供的集电极采用新型超势垒结构,电子势垒由超势垒MOS的漏极N+区11、超 势垒MOS的衬底P-型体区10和超势垒MOS的源极N-漂移区8形成的势垒MOS沟道产生, 势垒MOS沟道通过自对准工艺P-型体区10扩散和N+区11扩散之差形成。当器件正向导通 时,IGBT的集电极金属14加正压,集电极N型势垒MOS的漏极11和栅极13与集电极的 金属铝直接接触,被加上正电压,势垒MOS的衬底10与集电极金属14相连,因此也接正 电压,由于MOS的衬底偏置效应,当VBS(衬底电势与源极电势差)的电压为正时,阈值 减小,所以,集电极N型势垒MOS的阈值电压比一般的MOS阈值电压低。同时,超势垒 MOS的阈值电压可以通过P-型衬底10的注入能量和剂量以及栅氧化层12的厚度来调节,通 过选择小于20纳米厚度(典型厚度为10~20纳米)的栅氧化层12,注入剂量为小于2×1012 个/cm2(典型剂量为1~2×1012个/cm2)的P-型衬底10,可以实现超势垒MOS的阈值电压小 于0.3V(甚至小于0V),此电压远远小于PN结势垒电压(大约0.7V)。因此,在所加正向电 压大于0.3V且小于背部PN结开启电压时,器件通过势垒MOS的沟道导通而使电流流通, 此时与传统IGBT相比,正向开启更快且导通压降更小;在所加正向电压较大时,背部PN结 开启,与传统IGBT结构同样,集电极P+区9注入到N-漂移区8大量的空穴,漂移区8产生 电导调制效应;在器件关断过程中,IGBT的集电极依然加正电压,电流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此时的势垒MOS的栅源电压VGS>0,且势垒MOS的衬底10电位依然高于势垒MOS的源 极8电位,MOS的衬底偏置效应导致器件阈值比较低,因此器件在关断过程中MOS沟道依 旧处于开启状态,这使得聚集在集电极附近大量的过剩载流子快速被抽取,关断时间被大大 的减小,特别是极大地缩短了拖尾阶段通过复合来消失过剩载流子的时间,因此开关功耗得 以减少,开关速度大大提高。

本发明的具有超势垒集电极结构的IGBT器件的制造方法,如图5-图17所示,包括以下 步骤:

步骤1:采用两片具有相同电阻率的N-型<100>单晶片,分别标记为wafer1和wafer2;

步骤2:在wafer1表面热生长栅氧化层4;

步骤3: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控制多晶硅电阻,光刻 并刻蚀多晶硅在栅氧化层4上表面形成第一栅电极2;

步骤4:通过自对准工艺,在wafer1上层两端进行高能量硼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形成 发射极区的第一P-阱区7;

步骤5:通过自对准工艺,在第一P-阱区7上层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第 一N+区5;

步骤6:采用光刻工艺,在第一P-阱区7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成第一 P+区6;

步骤7:淀积多晶硅栅与发射极金属电极之间的介质层3,在介质层3上光刻和刻蚀发射 极极接触孔,淀积金属铝,形成发射极金属1;

步骤8:在wafer2表面热生长超势垒MOS栅氧层12;

步骤9:淀积多晶硅及对多晶硅磷注入,通过注入磷离子的剂量控制多晶硅电阻,光刻 并刻蚀多晶硅在超势垒MOS栅氧层12上表面形成超势垒MOS多晶硅栅电极13;

步骤10:通过自对准工艺,进行硼离子注入,并高温退火在wafer2上层两侧形成第二 P-阱区10;

步骤11:通过自对准工艺,在第二P-阱区10上层进行砷离子注入以及低温退火,形成 第二N+区11;

步骤12:采用光刻工艺,在第二P-阱区10外侧光刻出P+区,高剂量硼离子注入形成第 二P+区9;

步骤13:淀积金属铝,在wafer2上表面形成集电极金属14;

步骤14:通过硅片直接键合技术,将wafer1的下部与wafer2的下部直接键合,其中wafer1 作为器件的正面结构,wafer2作为器件的背面结构。

在新器件制备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变通设计。制作器件背面结构时 还可以做成槽栅型超势垒结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本文发布于:2023-04-01 14:1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52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