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设备和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现有的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例如,现有的智能手表通常具有语音通话、信息查看、互动问答等功能。然而,受限于智能穿戴设备的产品形态,其屏幕尺寸通常较小,从而导致操作不便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和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可以解决现有的穿戴设备的屏幕存在的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包括:显示主屏、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和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连接,以驱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相对于所述显示主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重叠,且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被所述显示主屏遮挡;
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显露于所述显示主屏之外,且所述显示主屏和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分别形成所述穿戴设备的补充显示区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穿戴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接收的指令信息和/或所述穿戴设备的显示状态,控制所述伸缩组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相对于所述显示主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可以在伸缩组件的带动下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至少一个显示副屏运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显示主屏和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共同形成穿戴设备的不同显示区域,从而增大了穿戴设备的屏幕尺寸,提高了对显示屏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穿戴设备的显示状态图之一;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穿戴设备的显示状态图之二;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见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包括:显示主屏100、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和伸缩组件300,所述伸缩组件300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连接,以驱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相对于所述显示主屏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覆盖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显示端面,且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显示端面被所述显示主屏100遮挡;
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显示端面显露于所述显示主屏100之外,且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分别形成所述穿戴设备的补充显示区域。
其中,上述显示主屏100和各显示副屏200均可以是触控显示屏。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副屏2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所述显示副屏20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显示副屏200可以沿所述显示主屏100的周向布置,这样,当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可以分别沿所述显示主屏100的周向向外侧伸出。
请参见图1,当无需对穿戴设备进行触控操作时,可以控制各显示副屏200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各显示副屏200位于显示主屏100的非显示端面一侧,即各显示副屏200隐藏于穿戴设备内。从而确保在无需对穿戴设备进行操作时,穿戴设备可以保持其原有的形态。
相应地,请参见图2,当需要对穿戴设备进行触控操作或者需要通过大屏显示时,可以控制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各显示副屏200在伸缩组件300的带动下,分别从穿戴设备中伸出,并与显示主屏100共同形成穿戴设备的不同显示区域,即各显示副屏200分别在不同的位置形成显示主屏100的补充显示区域。在此情况下,由于穿戴设备的屏幕尺寸增大,从而方便用户进行操作。
请进一步参见图1,上述伸缩组件300也位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非显示端面一侧,且所述伸缩组件300的固定端可以与所述显示主屏100连接。此外,上述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底座,所述伸缩组件300的固定端还可以与所述底座连接。
该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可以在伸缩组件300的带动下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运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显示主屏100和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共同形成穿戴设备的不同显示区域,从而增大了穿戴设备的屏幕尺寸,提高了对显示屏操作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包括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
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分别与所述显示主屏100重叠,且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的显示端面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的显示端面分别被所述显示主屏100遮挡;
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的显示端面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的显示端面分别显露于所述显示主屏100之外,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分别形成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补充显示区域。
具体地,请进一步参见图2,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包括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在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处于第二位置时,分别控制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从穿戴设备的不同位置伸出至所述显示主屏100之外,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大穿戴设备的显示面积。
其中,上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可以位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两个相对侧,这样,可以方便用户握持双手握持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进一步地,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可以分别作为穿戴设备的操作区域,而所述显示主屏100可以作为穿戴设备的显示区域。例如,请参见图3,当用户通过所述穿戴设备玩游戏时,可以使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分别形成位于显示主屏100两侧的手柄,而使所述显示主屏100作为游戏的显示界面。或者,请参见图4,当用户对穿戴设备进行功能设置时,可以在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分别显示操作控件,而在显示主屏100显示所述操作控件所控制的功能。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增大穿戴设备的显示面积,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穿戴设备操作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伸缩组件300包括驱动件301、转动件302、第一传动件303和第二传动件304,所述驱动件301与所述转动件302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件303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件302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30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件304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件302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30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连接;
在所述驱动件301驱动所述转动件302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传动件303带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传动件304带动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请参见图2,所述转动件302垂直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非显示端面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分别位于所述转动件302的两侧。所述第一传动件303和第二传动件304分别为具有折弯部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折弯部环绕所述转动体设置。
这样,在所述驱动件301驱动转动件302转动的过程中,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沿所述转动件302的转动方向运动,从而推动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伸出至穿戴设备之外,或者,拉动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缩回至穿戴设备内。例如,请参见图1,当所述转动件302在图1所示的状态沿顺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分别伸出至穿戴设备之外。相应地,当所述转动件302在图2所示的位置逆时针转动时,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分别缩回至所述穿戴设备内。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驱动件301、转动件302、第一传动件303和第二传动件304,从而实现控制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的伸出或缩回。
可选地,所述伸缩组件300还包括分别平行于所述转动件302的轴线的第一连接杆305和第二连接杆306,所述第一连接杆305和所述第二连接杆306分别与所述转动件302的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件3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30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30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306转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传动件303的第一端可以开设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的轴线可以与所述转动体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传动件303可以通过所述第一轴孔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件303,以实现第一传动件303与第一连接杆305之间的转动连接。相应地,所述第一连接杆305可以与所述转动件30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杆305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转动件302的侧壁,这样,既可以实现第一连接杆305与转动件302之间的固定连接,同时,还可以实现第一连接杆305与第一传动件303之间的转动连接。
相应地,上述第二传动件304的第一端可以开设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的轴线可以与所述转动体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传动件304可以通过所述第二轴孔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件304,以实现第二传动件304与第二连接杆306之间的转动连接。相应地,所述第二连接杆306可以与所述转动件30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杆306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转动件302的侧壁,这样,既可以实现第二连接杆306与转动件302之间的固定连接,同时,还可以实现第二连接杆306与第二传动件304之间的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305和所述第二连接杆306分别位于所述转动件302的两相对侧。
应当理解的是,当所述第一连接杆305和第二连接杆306位于所述转动件302的两相对侧时,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也相应位于所述转动件302的两相对侧。这样,通过第一连接杆305和第二连接杆306,即可分别驱动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从显示主屏100的两相对侧同步伸出,或者,从显示主屏100的两相对侧缩回。
可选地,所述转动件302内设有轴孔,所述轴孔的内壁设有沿所述轴孔的周向布置的内齿,所述驱动件301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内齿相匹配的外齿,所述驱动轴位于所述轴孔内,且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相啮合。
请参见图2,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向驱动所述转动件302绕转动件302自身轴线正反转。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转动件302的驱动部设置于轴孔内,这样,可以避免在伸缩组件300运动的过程中与驱动件301产生干涉。
可选地,所述伸缩组件300还包括第一伸缩杆307,所述显示主屏100的非显示端面设有第一导向座308,所述第一导向座308内设有导向槽;
所述第一伸缩杆307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且所述第一伸缩杆30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30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固定连接。
请参见图2,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伸缩杆307在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的带动下伸出或缩回,而所述第一导向座308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一伸缩杆307仅输出伸缩运动,而不会在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或第二显示副屏202的带动下产生转动。由于所述第一伸缩杆30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固定连接,因此,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的运动状态与所述第一伸缩杆307的第一端的运动状态相同,即沿第一伸缩杆307的伸缩方向来回运动。相应地,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也相应沿所述第一伸缩杆307的伸缩方向来回运动。
可选地,所述伸缩组件300还包括第二伸缩杆309和第二导向座310,所述第一导向座308和所述第二导向座310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动件302的两相对侧;
所述第二导向座310内设有第二导向槽,且所述第二导向座310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非显示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伸缩杆309穿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且所述第二伸缩杆30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30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固定连接。
请进一步参见图2,所述第一伸缩杆307和第二伸缩杆309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动件302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伸缩杆307和第二伸缩杆309平行设置。这样,在所述第一伸缩杆307和第二伸缩杆309的导向作用下,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运动的平稳性。
可选地,所述显示主屏100呈圆板状,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包括第一弧形缺口,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包括第二弧形缺口,所述第一弧形缺口和所述第二弧形缺口分别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外周相匹配;
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100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的所述第一弧形缺口的内壁相贴合;
在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100的侧壁与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的所述第二弧形缺口的内壁相贴合。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上设置第一弧形缺口,并在第二显示副屏202上设置第二弧形缺口,以使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与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侧壁相匹配。这样,当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分别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可以使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的侧壁和第二显示副屏202的侧壁分别与显示主屏100的侧壁相贴合,进而使得第一显示副屏201、显示主屏100和的第二显示副屏202拼接形成一个连续的显示区域,进一步提高了穿戴设备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所述显示主屏100还可以呈矩形板状,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也可以相应呈矩形板状,这样,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和第二显示副屏202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的侧壁以及第二显示副屏202的侧壁可以分别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侧壁的不同位置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主屏100、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还可以选取其他形状,例如,所述显示主屏100可以呈椭圆形板状,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的侧壁以及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的侧壁,分别可以设置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侧壁相匹配的弧形缺口。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显示主屏100、第一显示副屏201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不作限制。
可选地,所述显示主屏的侧壁设有朝向所述显示副屏一侧设置的第一斜面311,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侧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311相匹配的第二斜面312;
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的第一斜面311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第二斜面312贴合,且所述显示主屏的显示端面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显示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具体地,请参见图2,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主屏100的显示端面的半径大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非显示端面的半径,所述显示主屏100的显示端面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非显示端面同轴设置,且所述显示主屏100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显示主屏100的周向布置的第一斜面311;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的第一弧形缺口处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斜面311相匹配的第二斜面312,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20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斜面311与所述第二斜面312相贴合;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的第二弧形缺口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斜面311相匹配的第三斜面313,在所述第二显示副屏202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斜面311与所述第三斜面313相贴合。
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显示主屏100的侧壁设置第一斜面311,同时,在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设置第二斜面312,这样,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伸出的过程中,当运动至所述显示主屏100的边缘时,可以在所述第一斜面311和第二斜面312的导向作用下,运动至第一斜面311与第二斜面312相贴,此时,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的显示端面与所述显示主屏100的显示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从而进一步提高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与显示主屏100之间的拼接效果,同时,还可以方便用户跨屏幕操作、以及提高显示效果。
请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穿戴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501、根据接收的指令信息和/或所述穿戴设备的显示状态,控制所述伸缩组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相对于所述显示主屏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具体地,所述指令信息可以是用户在显示主屏100或显示副屏200上的触控操作,例如,可以是用户在显示主屏100上点击特定的控制控件,以控制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或者,用户在显示主屏100上输入的诸如双击、重压、长按等特定触控操作,或者,用户的语义控制指令等,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除了可以响应于所述指令信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之外,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还可以响应于特定的应用程序或者特定的显示画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例如,当所述穿戴设备运行特定的应用程序时,控制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其中,所述特定的应用程序可以是游戏应用或者视频应用。
可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显示操作控件,所述显示主屏100显示与所述操作控件相对应的画面内容;或者,
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100和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分别显示目标画面内容的补充显示区域,以拼接形成所述目标画面内容。
具体地,请参见图3,当所述穿戴设备正在运行游戏应用时,可以在所述显示主屏100显示游戏的画面内容,同时,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显示虚拟的操作手柄控件。此外,当所述穿戴设备正在运行视频应用时,可以通过显示主屏100和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拼接形成的拼接屏幕共同显示视频的画面内容。
该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可以在伸缩组件300的带动下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运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显示主屏100和至少一个显示副屏200共同形成穿戴设备的不同显示区域,从而增大了穿戴设备的屏幕尺寸,提高了对显示屏操作的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主屏、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和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连接,以驱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相对于所述显示主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覆盖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且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被所述显示主屏遮挡;
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显露于所述显示主屏之外,且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分别形成所述穿戴设备的补充显示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包括第一显示副屏和第二显示副屏;
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副屏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分别与所述显示主屏重叠,且所述第一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分别被所述显示主屏遮挡;
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分别显露于所述显示主屏之外,所述第一显示副屏和所述第二显示副屏分别形成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补充显示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包括驱动件、转动件、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转动件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副屏连接;
在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转动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传动件带动所述第二显示副屏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分别平行于所述转动件的轴线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与所述转动件的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位于所述转动件的两相对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内设有轴孔,所述轴孔的内壁设有沿所述轴孔的周向布置的内齿,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内齿相匹配的外齿,所述驱动轴位于所述轴孔内,且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导向座,所述第一导向座内设有第一导向槽,且所述第一导向座与所述显示主屏的非显示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伸缩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且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副屏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还包括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导向座,所述第一导向座和所述第二导向座分别设置于所述转动件的两相对侧;
所述第二导向座内设有第二导向槽,且所述第二导向座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非显示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伸缩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且所述第二伸缩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副屏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主屏呈圆板状,所述第一显示副屏包括第一弧形缺口,所述第二显示副屏包括第二弧形缺口,所述第一弧形缺口和所述第二弧形缺口分别与所述显示主屏的外周相匹配;
在所述第一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显示副屏的所述第一弧形缺口的内壁相贴合;
在所述第二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的侧壁与所述第二显示副屏的所述第二弧形缺口的内壁相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主屏的侧壁设有朝向显示副屏一侧设置的第一斜面,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侧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
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的第一斜面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第二斜面贴合,且所述显示主屏的显示端面与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的显示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11.一种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穿戴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接收的指令信息和/或所述穿戴设备的显示状态,控制所述伸缩组件驱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相对于所述显示主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显示操作控件,所述显示主屏显示与所述操作控件相对应的画面内容;或者,
在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主屏和所述至少一个显示副屏分别显示目标画面内容的补充显示区域,以拼接形成所述目标画面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3-03-31 12:5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45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