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深海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auv是无人水下航行器的一种,潜航器无人水下航行器技术是指应用于无人水下航行器,保证其能够顺利执行各种使命的技术。通过搭载传感器和不同任务模块,执行多种任务的水下自航行装备。又称水下无人运载器、无人潜器和水下无人作战平台等。无人水下航行器用于水下警戒、侦察、监视、跟踪、探雷、布雷、中继通信和隐蔽攻击,以及执行水文测量、海洋学研究等任务。可由飞机、舰艇携带到作战海区或从岸上直接布放。可潜入水下长时间远程自主航行和作战,具有小型化、智能化、机动范围大和隐蔽性好等特点;按照控制方式,可分为遥控型水下航行器(rov)和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按照重量大小,可分为微型水下航行器(重量10~50千克)、轻型水下航行器(重量200~250千克)、重型水下航行器(重量2000~10000千克)、巨型水下航行器(重量超过10吨)。不论何种潜航器,基于其结构设置,而在深海监测中不能执行长期驻留,需要多次补给。其次在水下长期探测中auv需要具备的三种主要功能,即巡航探测、坐底监测和自主对接。
3.为了满足长期探测需求,本发明提出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及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及方法,本发明通过在海底应配置驻留坞站,驻留坞站同时搭载声学与光学导引设备,用于实现auv与驻留坞站的高精度自主对接,驻留坞站还搭载无线充电与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auv与深海之间能源与数据的交换,实现了auv的深海长期驻留。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驻留坞站和auv本体:驻留坞站,所述驻留坞站集成在深海上,其包括用于为auv本体充电的充电系统、用于进行信息传输的传输系统、用于引导auv本体与驻留坞站对接的引导系统、用于检测auv本体充电以及硬件情况的检测模块和用于执行控制操作的控制系统;auv本体,所述auv本体用于进行深海探测作业。
6.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充电系统采用无线充电装置,充电功率不小于4 kw。
7.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传输系统包括采用无线数据传输装置,且传输速率不小于20 mbps。
8.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引导系统包括:定位通讯基阵,用于进行声引导;引导灯,用于进行补光;物理导向结构,用于提供方向引导;
磁力锁紧装置,用于固定auv本体。
9.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auv本体包括:载体系统,包括舱体、浮力材料和框架;控制与导航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单元、无线数据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数据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分ie与驻留坞站对接进行数据传输和充电使用;探测荷载,包括相控阵声呐、照相机和ctd浑浊度探测模块;引导模块,用于引导auv进入驻留坞站。
10.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引导模块包括:惯性引导模块,用于对auv本体提供惯性引导;声学引导模块,用于接收定位通讯基阵发出的声信号实现声学引导;双目视觉引导模块,用于进行双目视觉引导。
11.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auv本体还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浮潜模块,用于实现auv的浮潜;推进系统,用于实现auv的运动。
12.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海底着陆点搜索,通过水面支持系统进行任务规划、设备检查,并布放auv,建立着陆点选取标准,接着通过auv进行地形地貌特征提取和异物识别,然后依照选取标准搜索着陆点并选取;步骤s200,在海底软着陆,检测海流方向,接着进行着底过程艏向导引,然后依据洋流方向控制软着陆姿态;步骤s300, 海底长期驻留探测,在需要补给的时候返回驻留坞站补给并进行信息交互,将信息传送给水面支持系统,在补给结束后返回步骤s100,进行下一轮检测,同时通过auv多次采集着陆信息建立着陆评估数据集、接着依据数据进行着陆稳定性评估,并建立沉陷预警和调整机制。
13.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步骤s300中,驻留补给流程如下:步骤s310,首先auv本体进行水面下潜到驻留坞站驻留,其中所述auv本体可在驻留坞站长期驻留,在驻留期间,即出站前,auv本体在驻留坞站中进行休眠充电,即将出发的时候唤醒auv,并同步进行硬件检测,确定检测无误之后驶出驻留坞站;步骤s320,在出驻留坞站时,首先定点移动到使命初始点,其中初始点以驻留坞站为基础参照点选取;步骤s330,出驻留坞站后,auv本体执行探测任务,并在执行完探测任务后通过双目视觉auv相对坞站姿位估计并结合扰动补偿信息辅助auv本体与驻留坞站对接,对接后进行无线充电和无线数据传输,并驻留,等待下一次指令驶出驻留坞站。
14.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双目视觉auv相对坞站姿位估计结合了惯性引导、声学引导以及双目视觉引导三种方式来估计auv和驻留坞站相对位置;所述扰动补偿信息通过分析洋流以及其他外力因素对auv本体航行影响来提供扰动补偿。
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基于双目视觉的高精度自主对接技术,有利于auv本体水下与驻留坞站的准确对接;本发明通过在海底应配置驻留坞
站,驻留坞站同时搭载声学与光学导引设备,用于实现auv与驻留坞站的高精度自主对接,驻留坞站还搭载无线充电与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auv与深海之间能源与数据的交换,实现了auv的深海长期驻留。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17.图1为本发明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框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的auv本体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的驻留坞站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方法的流程图;图5为本发明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方法的驻留流程图;图6为本发明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方法的图实施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19.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驻留坞站和auv本体:驻留坞站100,所述驻留坞站集成在深海上,其包括用于为auv本体充电的充电系统、用于进行信息传输的传输系统、用于引导auv本体与驻留坞站对接的引导系统、用于检测auv本体充电以及硬件情况的检测模块和用于执行控制操作的控制系统;auv本体200,所述auv本体用于进行深海探测作业;在本实施例中,水面部分操作由水面支持系统提供,其为现有技术中深海探测任务中用于执行水面维护系统,如设备的安放,在水面的维护,信息更新等,所述驻留坞站集成在深海上设置在水下,且驻留坞站的供电和通信模块均与深海联通,所述auv本体,包括载体系统、导航控制系统和探测在和系统,其中载体系统作为主体结构支撑,主要由舱体、福利材料和框架组成;导航控制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单元、双目相机、无线充电模块、无线数据传输模块、dvl、fog、高度计、深度计、gps、声通超短模块、抛载模块、频闪灯、应急电池、声通信机、无线电、二次电池、推进器、推进控制舱;所述探测荷载系统包括相控阵声呐、照相机、ctd浊度模块等;对于本实施例所述水面支持系统,其主要包括水面控制系统、能源补给维护系统、运行保障系统和布放回收系统,且上述系统基于现有技术,主要用于对auv本体水面工作的补给、维护,布放和远程控制;且驻留坞站与auv中预留相同规格的测试实验预留接口。
20.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系统采用无线充电装置,充电功率不小于4kw,其中无线充电
系统选用国内成熟技术,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方便auv在水下补给充电。
21.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系统包括采用无线数据传输装置,且传输速率不小于20 mbps,无线数据传输选用国内成熟技术,采用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方便auv在水下进行信息交互。
22.进一步的,所述引导系统包括:定位通讯基阵,用于进行声引导;引导灯,用于进行补光,以及光线引导;物理导向结构,用于提供方向引导;磁力锁紧装置,用于固定auv本体;在本实施例中,物理导向结构依据auv外形本体进行设计,如设置成v字形结构,其开口较大,方便实际使用时,auv进入,并最终导向实际驻留位,其中磁力锁紧装置采用电磁技术将auv本体固定夹紧,有利于水下操作,同时可放置洋流对auv本体的影响。
23.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所述auv本体包括:载体系统,包括舱体、浮力材料和框架;控制与导航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单元、无线数据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数据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分ie与驻留坞站对接进行数据传输和充电使用,其中控制与导航系统中采用;探测荷载,包括相控阵声呐、照相机和ctd浑浊度探测模块,其中探测模块并不固定,依据所探测项目酌情增设;引导模块,用于引导auv进入驻留坞站;在本实施例中,auv 需要搭载如下设备一完成探测。
24.(a)浮力调节装置,用于实现坐底着陆功能;(b)相控阵多普勒声纳,用于对采矿羽流进行高分辨率成像;(c)深海高清照相机及配套闪光灯,用于获取近底层羽流沉积物及生物的高分辨率光学照片;(d)温盐深、浊度、溶解氧等传感器,用于获取水体监测数据。
25.进一步的,请参阅图6,所述引导模块包括:惯性引导模块,用于对auv本体提供惯性引导;声学引导模块,用于接收定位通讯基阵发出的声信号实现声学引导;双目视觉引导模块,用于进行双目视觉引导;在本实施例中,惯性引导模块是指采用gnss(bds/gps系统联合定位)/ins组合导航定位技术,凭借高精度六轴惯性器件和成熟的惯性算法,无需里程计或速度信号接入,且无严格安装要求,即使在海底弱信号环境下也能为装置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模块;所述声学引导模块用于配合定位通讯基阵进行,声学定位引导;所述双目视觉引导模块主要通过双目相机实现,通过双目视觉引导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弥补,单目视觉方法由于缺少深度信息,其导引位姿感知精度无法满足对接需求。
26.进一步的,所述auv本体还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浮潜模块,用于实现auv的浮潜;推进系统,用于实现auv的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浮潜模块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浮力调节装置结合推进系统,有利于实现装置的,巡航探测和坐底检测任务。
27.综上所述,为满足自主移动监测和定点监测的不同工作模式需求,本系统中auv应搭载以下装置或探测载荷:(a)浮力调节装置,用于实现坐底着陆功能;(b)相控阵多普勒声纳,用于对采矿羽流进行高分辨率成像;(c)深海高清照相机及配套闪光灯,用于获取近底层羽流沉积物及生物的高分辨率光学照片;(d)温盐深、浊度、溶解氧等传感器,用于获取水体监测数据;本实施例为了完成auv的深海长期驻留,在海底应配置驻留坞站,驻留坞站同时搭载声学与光学导引设备,用于实现auv与驻留坞站的高精度自主对接,此外,驻留坞站还搭载无线充电与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auv与深海之间能源与数据的交换。
实施例
28.请参阅图4-图6,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海底着陆点搜索,通过水面支持系统进行任务规划、设备检查,并布放auv,建立着陆点选取标准,接着通过auv进行地形地貌特征提取和异物识别,然后依照选取标准搜索着陆点并选取;步骤s200,在海底软着陆,检测海流方向,接着进行着底过程艏向导引,然后依据洋流方向控制软着陆姿态;步骤s300, 海底长期驻留探测,在需要补给的时候返回驻留坞站补给并进行信息交互,将信息传送给水面支持系统,在补给结束后返回步骤s100,进行下一轮检测,同时通过auv多次采集着陆信息建立着陆评估数据集、接着依据数据进行着陆稳定性评估,并建立沉陷预警和调整机制。
29.进一步的,请参阅图5,所述步骤s300中,驻留补给流程如下:步骤s310,首先auv本体进行水面下潜到驻留坞站驻留,其中所述auv本体可在驻留坞站长期驻留,在驻留期间,即出站前,auv本体在驻留坞站中进行休眠充电,即将出发的时候唤醒auv,并同步进行硬件检测,确定检测无误之后驶出驻留坞站;步骤s320,在出驻留坞站时,首先定点移动到使命初始点,其中初始点以驻留坞站为基础参照点选取;步骤s330,出驻留坞站后,auv本体执行探测任务,并在执行完探测任务后通过双目视觉auv相对坞站姿位估计并结合扰动补偿信息辅助auv本体与驻留坞站对接,对接后进行无线充电和无线数据传输,并驻留,等待下一次指令驶出驻留坞站;进一步的如图所述,在本步骤探测完成后也可选择抛载上浮到水面,以供回收维护。
30.作进一步的,请参阅图6,所述双目视觉auv相对坞站姿位估计结合了惯性引导、声学引导以及双目视觉引导三种方式来估计auv和驻留坞站相对位置;所述扰动补偿信息通过分析洋流以及其他外力因素对auv本体航行影响来提供扰动补偿。
31.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auv对接可以划分为归航段、声学导引段和视觉导引段,在归航阶段,auv采用惯性导引策略行驶至声学对接区,进入声学导引阶段,联合声学信息与惯性导航信息进行远距离对接导引,直至视觉导引区,此时auv与对接装置距离较近时,通常采用精度较高的视觉导引方法,考虑到auv的驻留坞站的对接口狭窄,单目视觉方法由于缺少深度信息,其导引位姿感知精度无法满足对接需求,因此,采用双目视觉导引策略;进
一步的,本方法在双目视觉引导的时候还进行对接图像增强,具体包括图像复原、对比度增强、亮度增强,结合双目特征提取匹配,以及惯性和声学引导,在结合基于卡尔曼滤波的auv相对坞站位姿态估计方法,估计auv的姿态信息;本发明通过着陆到海底并在海底长时间驻留,auv可以实现对底栖生物、近海底羽流扩散及其再沉积过程的长时间监测;进一步的,为了控制auv实现软着陆,降低对海底观测对象的影响和自身所受冲击;获得有利于海底长期驻留的auv目标朝向,以尽量消除驻留期间因海流冲击带来的滑动和倾覆风险;判断和评估auv着底稳定性;在长期驻留期间有效进行auv沉陷预警,防止出现auv被困,上提供了监测方法。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3.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驻留坞站和auv本体:驻留坞站,所述驻留坞站集成在深海上,其包括用于为auv本体充电的充电系统、用于进行信息传输的传输系统、用于引导auv本体与驻留坞站对接的引导系统、用于检测auv本体充电以及硬件情况的检测模块和用于执行控制操作的控制系统;auv本体,所述auv本体用于进行深海探测作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系统采用无线充电装置,充电功率不小于4 kw。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系统包括采用无线数据传输装置,且传输速率不小于20 mbps。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系统包括:定位通讯基阵,用于进行声引导;引导灯,用于进行补光;物理导向结构,用于提供方向引导;磁力锁紧装置,用于固定auv本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uv本体包括:载体系统,包括舱体、浮力材料和框架;控制与导航系统,包括自动驾驶单元、无线数据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数据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分ie与驻留坞站对接进行数据传输和充电使用;探测荷载,包括相控阵声呐、照相机和ctd浑浊度探测模块;引导模块,用于引导auv进入驻留坞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模块包括:惯性引导模块,用于对auv本体提供惯性引导;声学引导模块,用于接收定位通讯基阵发出的声信号实现声学引导;双目视觉引导模块,用于进行双目视觉引导。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uv本体还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浮潜模块,用于实现auv的浮潜;推进系统,用于实现auv的运动。8.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7所述的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的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0,海底着陆点搜索,通过水面支持系统进行任务规划、设备检查,并布放auv,建立着陆点选取标准,接着通过auv进行地形地貌特征提取和异物识别,然后依照选取标准搜索着陆点并选取;步骤s200,在海底软着陆,检测海流方向,接着进行着底过程艏向导引,然后依据洋流方向控制软着陆姿态;步骤s300, 海底长期驻留探测,在需要补给的时候返回驻留坞站补给并进行信息交
互,将信息传送给水面支持系统,在补给结束后返回步骤s100,进行下一轮检测,同时通过auv多次采集着陆信息建立着陆评估数据集、接着依据数据进行着陆稳定性评估,并建立沉陷预警和调整机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0中,驻留补给流程如下:步骤s310,首先auv本体进行水面下潜到驻留坞站驻留,其中所述auv本体可在驻留坞站长期驻留,在驻留期间,即出站前,auv本体在驻留坞站中进行休眠充电,即将出发的时候唤醒auv,并同步进行硬件检测,确定检测无误之后驶出驻留坞站;步骤s320,在出驻留坞站时,首先定点移动到使命初始点,其中初始点以驻留坞站为基础参照点选取;步骤s330,出驻留坞站后,auv本体执行探测任务,并在执行完探测任务后通过双目视觉auv相对坞站姿位估计并结合扰动补偿信息辅助auv本体与驻留坞站对接,对接后进行无线充电和无线数据传输,并驻留,等待下一次指令驶出驻留坞站。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目视觉auv相对坞站姿位估计结合了惯性引导、声学引导以及双目视觉引导三种方式来估计auv和驻留坞站相对位置;所述扰动补偿信息通过分析洋流以及其他外力因素对auv本体航行影响来提供扰动补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深海探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深海长期驻留式AUV探测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驻留坞站,所述驻留坞站集成在深海上,其包括用于为AUV本体充电的充电系统、用于进行信息传输的传输系统、用于引导AUV本体与驻留坞站对接的引导系统等内容;本发明利用基于双目视觉的高精度自主对接技术,有利于AUV本体水下与驻留坞站的准确对接;本发明通过在海底应配置驻留坞站,驻留坞站同时搭载声学与光学导引设备,用于实现AUV与驻留坞站的高精度自主对接,驻留坞站还搭载无线充电与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AUV与深海之间能源与数据的交换,实现了AUV的深海长期驻留。实现了AUV的深海长期驻留。实现了AUV的深海长期驻留。


技术研发人员:

李传顺 杨悦 杨刚 石丰登 石学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2023.03.01

技术公布日:

2023/3/27

本文发布于:2023-03-31 09:14: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4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本体   深海   系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