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印花机印刷装置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印刷时的染料存在一定的粘性,且承印物较轻,导致印刷后印刷机与承印物脱离时会粘带承印物移动,使承印物产生部分折叠的现象。
3.但是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印刷机与承印物脱离时会粘带承印物移动,使承印物产生部分折叠的现象,因此还存在影响了印刷的效果,降低了印刷的合格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印刷机与承印物脱离时会粘带承印物移动,使承印物产生部分折叠的现象影响了印刷的效果,降低了印刷的合格率的缺点,而提出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包括外壳、电机、印刷机与传送带,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外壳的
内壁,所述传送带贯穿外壳,传送带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承印物,所述印刷机滑动连接在外壳的内壁,电机输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
齿轮,外壳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
齿条,且滑动齿条的数量为两个,滑动齿条与传动齿轮相啮合,两个滑动齿条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外壳的内壁对称滑动连接有升降齿条,且升降齿条的数量为两个,升降齿条的顶部与连接杆的底部转动连接,外壳的内壁对称设有传动机构与控制机构,且传动机构与控制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
7.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辅助齿轮、
螺纹柱、螺纹板、固定齿条、接触板、推动杆与带动板,且辅助齿轮、螺纹柱、螺纹板、固定齿条、接触板与推动杆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辅助齿轮对称转动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两个螺纹柱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辅助齿轮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螺纹板螺纹连接在螺纹柱的外壁,所述固定齿条固定连接在螺纹板的底部,所述接触板对称滑动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两个接触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固定齿条相互靠近的一侧活动接触,所述推动杆转动连接在接触板的底部,所述带动板滑动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且推动杆的底部与带动板的顶部转动连接,带动板的底部与印刷机的顶部固定连接。
8.进一步的,通过传动机构,方便控制带动板移动,使印刷机移动便于进行印刷。
9.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齿轮筒、传动轴、升降板与压板,且齿轮筒、传动轴、升降板与压板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齿轮筒对称转动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且齿轮筒与固定齿条相啮合,所述传动轴螺纹连接在齿轮筒的内壁,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在传动轴的底部,两个压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升降板相互靠近的一侧。
10.进一步的,通过控制机构,方便带动压板移动,通过压板方便对承印物进行固定,
防止承印物受到印刷机的影响移动。
11.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接触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弹簧相互远离的一侧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利用弹簧的弹力,方便带动接触板复位。
13.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限制框,且限制框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接触板的顶部与限制框的内壁滑动连接。
14.进一步的,通过限制框,方便对接触板进行限制,便于接触板稳定横向移动。
15.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内壁对称设有升降槽,且升降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升降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升降槽相互靠近的一侧的内壁滑动连接。
16.进一步的,通过升降板与升降槽的配合,方便对升降板进行限制。
17.有益效果:通过电机输出轴带动传动齿轮旋转,滑动齿条拉动连接杆使升降齿条上移,带动辅助齿轮与螺纹柱旋转带动螺纹板移动,此时固定齿条移动并带动齿轮筒旋转,使传动轴与升降板和压板下移,通过压板将承印物固定住,通过固定齿条推动接触板使推动杆移动并推动带动板带动印刷机下移将承印物印刷,实现了自动印刷的效果;
18.通过电机与控制机构和传动机构的配合,实现了在印刷时将承印物固定住,防止印刷机粘带承印物移动,导致承印物产生部分折叠的现象,提升了印刷的效果,大大增加了印刷的合格率,且操作便捷,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的三维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的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的固定齿条、齿轮筒、接触板、弹簧与推动杆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的升降板与压板的三维图。
23.图中:1、外壳;2、电机;3、传动齿轮;4、滑动齿条;5、连接杆;6、升降齿条;7、辅助齿轮;8、螺纹柱;9、螺纹板;10、固定齿条;11、齿轮筒;12、传动轴;13、升降板;14、压板;15、接触板;16、弹簧;17、推动杆;18、带动板;19、印刷机;20、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实施例一
26.参照图1-4,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包括外壳1、电机2、印刷机19与传送带20,电机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传送带20贯穿外壳1,传送带20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承印物,通过传送带20,起到了方便输送承印物的作用,印刷机19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电机2输出轴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3,通过电机2,起到了电机2输出轴旋转的同时带动传动齿轮3旋转的作用,外壳1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齿条4,且滑动齿条4的数量为两个,滑动齿条4与传动齿轮3相啮合,两个滑动齿条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有连接杆5,外壳1的内壁对称滑动连接有升降齿条6,且升降齿条6的数量为两个,升降齿条6的顶部与连接杆5的底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通过滑动齿条4移动,起到了方便拉动连接杆5使升降齿条6移动的作用,外壳1的内壁对称设有传动机构与控制机构,且传动机构与控制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
27.传动机构包括辅助齿轮7、螺纹柱8、螺纹板9、固定齿条10、接触板15、推动杆17与带动板18,且辅助齿轮7、螺纹柱8、螺纹板9、固定齿条10、接触板15与推动杆17的数量均为两个,辅助齿轮7对称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两个螺纹柱8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两个辅助齿轮7相互靠近的一侧,通过升降齿条6移动,起到了方便带动辅助齿轮7旋转从而带动螺纹柱8旋转的作用,螺纹板9螺纹连接在螺纹柱8的外壁,固定齿条10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螺纹板9的底部,接触板15对称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两个接触板15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固定齿条10相互靠近的一侧活动接触,通过固定齿条10,起到了方便带动接触板15移动的作用,推动杆17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接触板15的底部,带动板18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且推动杆17的底部与带动板18的顶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带动板18的底部与印刷机19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通过推动杆17推动带动板18移动,起到了方便带动印刷机19移动的作用,通过传动机构,方便控制带动板18移动,使印刷机19移动便于进行印刷;
28.控制机构包括齿轮筒11、传动轴12、升降板13与压板14,且齿轮筒11、传动轴12、升降板13与压板14的数量均为两个,齿轮筒11对称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且齿轮筒11与固定齿条10相啮合,传动轴12螺纹连接在齿轮筒11的内壁,升降板13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传动轴12的底部,两个压板14分别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两个升降板13相互靠近的一侧,通过齿轮筒11旋转,起到了方便带动传动轴12与升降板13和压板14移动的作用,通过控制机构,方便带动压板14移动,通过压板14方便对承印物进行固定,防止承印物受到印刷机19的影响移动,外壳1的内壁对称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弹簧16,且弹簧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接触板15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弹簧16相互远离的一侧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利用弹簧16的弹力,方便带动接触板15复位,外壳1的内壁对称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限制框,且限制框的数量为两个,接触板15的顶部与限制框的内壁滑动连接,通过限制框,方便对接触板15进行限制,便于接触板15稳定横向移动,外壳1的内壁对称设有升降槽,且升降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升降板13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升降槽相互靠近的一侧的内壁滑动连接,通过升降板13与升降槽的配合,方便对升降板13进行限制。
29.实施例二
3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齿轮筒11与传动轴12可以替换为连杆,通过连杆带动升降板13移动更加便捷,但是连杆的稳定性不理想,所以本文使用齿轮筒11与传动轴12。
31.本实用新型中,在实际使用时,将承印物放在传送带20的顶部,通过控制传送带20移动带动承印物移动,当承印物移动到印刷机19的下方时,通过启动电机2,电机2输出轴带动传动齿轮3旋转,此时滑动齿条4移动并拉动连接杆5使升降齿条6上移,通过升降齿条6带动相啮合的辅助齿轮7旋转,螺纹柱8跟随旋转并带动螺纹连接的螺纹板9移动,通过螺纹板9带动固定齿条10移动并通过固定齿条10带动相啮合的齿轮筒11旋转,通过齿轮筒11旋转带动传动轴12与升降板13和压板14下移,通过压板14将承印物固定住,同时固定齿条10与
接触板15接触并推动接触板15向相互靠近的一侧移动压缩弹簧16,此时推动杆17跟随移动并推动带动板18,通过带动板18下移带动印刷机19下移将承印物印刷,通过控制电机2反转,此时传动齿轮3带动滑动齿条4移动,通过滑动齿条4推动连接杆5使升降齿条6下移,此时辅助齿轮7与螺纹柱8旋转,螺纹板9带动固定齿条10复位,齿轮筒11旋转带动传动轴12与升降板13和压板14上升,弹簧16失去限制推动接触板15复位并拉动推动杆17使带动板18与印刷机19上移,此时印刷机19与承印物脱离接触,通过控制传送带20,带动印刷后的承印物移动并带动新的承印物移动至印刷机19的下方,实现了自动印刷的效果。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包括外壳(1)、电机(2)、印刷机(19)与传送带(2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固定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所述传送带(20)贯穿外壳(1),传送带(20)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承印物,所述印刷机(19)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电机(2)输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3),外壳(1)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齿条(4),且滑动齿条(4)的数量为两个,滑动齿条(4)与传动齿轮(3)相啮合,两个滑动齿条(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外壳(1)的内壁对称滑动连接有升降齿条(6),且升降齿条(6)的数量为两个,升降齿条(6)的顶部与连接杆(5)的底部转动连接,外壳(1)的内壁对称设有传动机构与控制机构,且传动机构与控制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辅助齿轮(7)、螺纹柱(8)、螺纹板(9)、固定齿条(10)、接触板(15)、推动杆(17)与带动板(18),且辅助齿轮(7)、螺纹柱(8)、螺纹板(9)、固定齿条(10)、接触板(15)与推动杆(17)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辅助齿轮(7)对称转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两个螺纹柱(8)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辅助齿轮(7)相互靠近的一侧,所述螺纹板(9)螺纹连接在螺纹柱(8)的外壁,所述固定齿条(10)固定连接在螺纹板(9)的底部,所述接触板(15)对称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两个接触板(15)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固定齿条(10)相互靠近的一侧活动接触,所述推动杆(17)转动连接在接触板(15)的底部,所述带动板(18)滑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且推动杆(17)的底部与带动板(18)的顶部转动连接,带动板(18)的底部与印刷机(19)的顶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齿轮筒(11)、传动轴(12)、升降板(13)与压板(14),且齿轮筒(11)、传动轴(12)、升降板(13)与压板(14)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齿轮筒(11)对称转动连接在外壳(1)的内壁,且齿轮筒(11)与固定齿条(10)相啮合,所述传动轴(12)螺纹连接在齿轮筒(11)的内壁,所述升降板(13)固定连接在传动轴(12)的底部,两个压板(14)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升降板(13)相互靠近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16),且弹簧(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接触板(15)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弹簧(16)相互远离的一侧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有限制框,且限制框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接触板(15)的顶部与限制框的内壁滑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壁对称设有升降槽,且升降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升降板(13)相互远离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升降槽相互靠近的一侧的内壁滑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自动印花机印刷装置,针对现有的技术中存在由于印刷机与承印物脱离时会粘带承印物移动,使承印物产生部分折叠的现象影响了印刷的效果,降低了印刷的合格率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外壳、电机、印刷机与传送带,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传送带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承印物,所述印刷机滑动连接在外壳的内壁,电机输出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通过电机与控制机构和传动机构的配合,实现了在印刷时将承印物固定住,防止印刷机粘带承印物移动,导致承印物产生部分折叠的现象,提升了印刷的效果,大大增加了印刷的合格率,且操作便捷,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有良好的实用性。有良好的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
陆菁 吴金华 陈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金华市致厚服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01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