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护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水利施工中,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通常使用护坡对坡体进行防护,但传统的护坡结构只是通过设置板体对坡体进行保护,防护效果不佳。
3.在现有技术中,在坡体上增加了
植被层,进而增加了坡体的整体牢固性和强度,进而防止水土流失,增加防护效果。
4.但在前述的现有技术中,植被层在雨季时,大量植物的叶子或不明杂物会被冲雨水冲入河道,进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植被层在雨季时,大量植物的叶子或不明杂物会被冲雨水冲入河道,进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坡体本体、植被层和收集组件,
所述植被层设置于所述坡体本体的一侧;
7.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框架、支撑板、排
水箱、收集箱、过滤网和固定单元,所述框架与所述坡体本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坡体本体的一侧,并套设在所述植被层的外部,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坡体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箱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所述收集箱与所述排水箱连通,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收集箱的内部,所述排水箱与所述收集箱之间通过所述固定单元连接,所述排水箱具有排水孔,所述支撑板具有通孔,所述通孔和所述排水孔连通。
8.其中,所述收集组件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所述收集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收集箱与所述排水箱之间。
9.其中,所述收集组件还包括第一磁环、第二磁环和过滤棉,所述第一磁环与所述排水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排水箱的内底壁,且位于所述排水孔的上方,所述第二磁环与所述第一磁环相互吸引,所述过滤棉与所述第二磁环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磁环的内部。
10.其中,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固定块、两个第二固定块和两个螺栓,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均与所述排水箱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排水箱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均与所述收集箱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收集箱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均具有第一螺纹孔,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均具有第二螺纹孔,两个所述螺栓均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螺纹孔和对应的所述第二螺纹孔相互适配。
11.其中,所述水利施工护坡结构还包括疏水组件,所述疏水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上。
12.其中,所述疏水组件包括两个第一
水槽、多个第二水槽和两个水管,两个所述第一水槽均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框架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水槽的两端依次
与两个所述第一水槽连通,两个所述水管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水槽的一侧连通。
13.其中,所述疏水组件还包括多个盖板和多个把手,每个所述盖板依次盖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水槽的上方,每个所述把手均与对应的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并位于对应的所述盖板的上方。
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通过所述植被层的作用,提高了所述坡体本体的强度,同时防止水土流失,所述植被层被雨水冲下的叶子或杂物沿所述坡体本体向下滑落,然后进入所述收集箱,经过所述过滤网过滤,过滤后的雨水进入所述排水箱,然后经过所述排水孔和所述通孔,排入河道,另外当所述收集箱内收集满杂物和叶子后,使用所述固定单元解除所述排水箱和所述收集箱的连接,进而将所述收集箱进行拆卸,处理完内部的杂物和叶子后再重新安装使用,通过上述结构设置,所述植被层增加所述坡体本体强度的同时,可以收集所述植被层被雨水冲下的叶子和杂物,进而使得河道保持清澈,防止污染。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b处局部结构放大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
22.101-坡体本体、102-植被层、103-框架、104-支撑板、105-排水箱、106-收集箱、107-过滤网、108-排水孔、109-通孔、110-密封垫、111-第一磁环、112-第二磁环、113-过滤棉、114-第一固定块、115-第二固定块、116-螺栓、117-第一螺纹孔、118-第二螺纹孔、201-第一水槽、202-第二水槽、203-水管、204-盖板、20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第一实施例:
25.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b处局部结构放大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坡体本体101、植被层102和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框架103、支撑板104、排水箱105、收集箱106、过滤网107、固定单元、密封垫110、第一磁环111、第二磁环112和过滤棉113,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固定块114、两个第二固定块115和两个螺栓116,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114均具有第一螺纹孔117,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115均具有第二螺纹孔118。
26.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植被层102被雨水冲下的叶子或杂物沿所述坡体本体101向下滑落,然后进入所述收集箱106,经过所述过滤网107过滤,过滤后的雨水进入所述排水箱105,此时带有泥土的浑浊雨水经过所述过滤棉113的过滤,然后经过所述排水孔108和所述通孔109,排入河道,由此防止了对河道的污染,另外当所述收集箱106内收集满杂物和叶子后,从所述第一固定块114和所述第二固定块115上拧下所述螺栓116,进而将所述收集箱106进行拆卸,处理完内部的杂物和叶子后再重新安装使用。
27.其中,所述植被层102设置于所述坡体本体101的一侧,所述框架103与所述坡体本体10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坡体本体101的一侧,并套设在所述植被层102的外部,所述支撑板104与所述坡体本体10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箱105与所述支撑板104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104的上方,所述收集箱106与所述排水箱105连通,所述过滤网107设置于所述收集箱106的内部,所述排水箱105与所述收集箱106之间通过所述固定单元连接,所述排水箱105具有排水孔108,所述支撑板104具有通孔109,所述通孔109和所述排水孔108连通。通过所述植被层102的设置,将增加所述坡体本体101的强度,同时防止水土流失,所述框架103对所述植被层102进行包围,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同时在雨水冲刷时,叶子和杂物可以在所述框架103的限位下,不会向两侧冲刷,所述过滤网107将叶子和杂物过滤在所述收集箱106内部,雨水进入所述排水箱105,通过所述排水孔108和所述通孔109排出,所述支撑板104对所述排水箱105和所述收集箱106进行支撑,所述固定单元将所述排水箱105和所述收集箱106进行连接。
28.其次,所述密封垫110与所述收集箱106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收集箱106与所述排水箱105之间。所述密封垫110使得所述排水箱105和所述收集箱106连接时更加紧密,并且对贴合处进行封闭,防止雨水渗漏。
29.同时,所述第一磁环111与所述排水箱105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排水箱105的内底壁,且位于所述排水孔108的上方,所述第二磁环112与所述第一磁环111相互吸引,所述过滤棉113与所述第二磁环11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磁环112的内部。所述第一磁环111和所述第二磁环112相互吸引下,进而对所述第二磁环112和所述过滤棉113进行快速安装,雨水通过所述过滤棉113的过滤,能够将雨水中留有的杂质和泥土过滤掉,进而保证河道的清澈。
30.另外,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114均与所述排水箱105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排水箱105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115均与所述收集箱106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收集箱106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114均具有第一螺纹孔117,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115均具有第二螺纹孔118,两个所述螺栓116均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螺纹孔117和对应的所述第二螺纹孔118相互适配。通过将所述螺栓116拧出所述第一螺纹孔117和所述第二螺纹孔118,进而可以取下所述收集箱106清理内部收集的叶子和杂物,此时工作人员可以将所述第一磁环111和所述第二磁环112分离,进而取下所述过滤棉113进行更换或清理。
31.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时,所述植被层102被雨水冲下的叶子或杂物沿所述坡体本体101向下滑落,然后进入所述收集箱106,经过所述过滤网107过滤,过滤后的雨水进入所述排水箱105,此时带有泥土的浑浊雨水经过所述过滤棉113的过滤,然后经过所述排水孔108和所述通孔109,排入河道,另外当所述收集箱106内收集满杂物和叶子后,从所述第一固定块114和所述第二固定块115上拧下所述螺栓116,进而将所述收集箱
106进行拆卸,处理完内部的杂物和叶子后再重新安装使用,通过上述结构设置,所述植被层102增加所述坡体本体101强度的同时,可以收集所述植被层102被雨水冲下的叶子和杂物,同时净化雨水,进而使得河道保持清澈,防止污染。
32.第二实施例:
33.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5和图6,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还包括疏水组件,所述疏水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水槽201、多个第二水槽202、两个水管203、多个盖板204和多个把手205。
34.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握持所述把手205,将所述盖板204移开,进而在下雨时,多余的雨水可以滴落在所述第二水槽202上,然后流入所述第一水槽201,经过所述水管203进入河道,同时可以控制盖合所述盖板204的数量,进而控制雨水对所述植被层102的浇灌量。
35.其中,所述疏水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103上。所述疏水组件将多余的雨水排走,防止对所述植被层102造成过量浇灌。
36.其次,两个所述第一水槽201均与所述框架103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框架103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水槽202的两端依次与两个所述第一水槽201连通,两个所述水管203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水槽201的一侧连通。雨水进入所述第二水槽202,流入所述第一水槽201,进而沿所述第一水槽201流至所述水管203处,排入河道内。
37.同时,每个所述盖板204依次盖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水槽202的上方,每个所述把手205均与对应的所述盖板204固定连接,并位于对应的所述盖板204的上方。盖上所述盖板204,进而可以根据雨量大小关闭相应数量的所述第二水槽202,同时所述把手205便于打开所述盖板204。
38.使用本实施例的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时,握持所述把手205,将所述盖板204移开,进而在下雨时,多余的雨水可以滴落在所述第二水槽202上,然后流入所述第一水槽201,经过所述水管203进入河道,同时可以控制盖合所述盖板204的数量,进而控制雨水对所述植被层102的浇灌量,通过上述结构设置,通过所述盖板204盖合的数量,来控制雨水对所述植被层102的浇灌量,进而防止在大雨时,所述植被层102被过度浇灌,对所述植被层102进行一定的保护。
3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一种或多种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坡体本体和植被层,所述植被层设置于所述坡体本体的一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集组件;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框架、支撑板、排水箱、收集箱、过滤网和固定单元,所述框架与所述坡体本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坡体本体的一侧,并套设在所述植被层的外部,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坡体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箱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所述收集箱与所述排水箱连通,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收集箱的内部,所述排水箱与所述收集箱之间通过所述固定单元连接,所述排水箱具有排水孔,所述支撑板具有通孔,所述通孔和所述排水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组件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所述收集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收集箱与所述排水箱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组件还包括第一磁环、第二磁环和过滤棉,所述第一磁环与所述排水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排水箱的内底壁,且位于所述排水孔的上方,所述第二磁环与所述第一磁环相互吸引,所述过滤棉与所述第二磁环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磁环的内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固定块、两个第二固定块和两个螺栓,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均与所述排水箱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排水箱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均与所述收集箱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收集箱的上方,两个所述第一固定块均具有第一螺纹孔,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块均具有第二螺纹孔,两个所述螺栓均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螺纹孔和对应的所述第二螺纹孔相互适配。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利施工护坡结构还包括疏水组件,所述疏水组件设置于所述框架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组件包括两个第一水槽、多个第二水槽和两个水管,两个所述第一水槽均与所述框架固定连接,并依次位于所述框架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二水槽的两端依次与两个所述第一水槽连通,两个所述水管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水槽的一侧连通。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组件还包括多个盖板和多个把手,每个所述盖板依次盖合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水槽的上方,每个所述把手均与对应的所述盖板固定连接,并位于对应的所述盖板的上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施工护坡结构,包括坡体本体、植被层和收集组件,植被层设置于坡体本体的一侧,收集组件包括框架、支撑板、排水箱、收集箱、过滤网和固定单元,框架与坡体本体固定连接,并套设在植被层的外部,支撑板与坡体本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排水箱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收集箱与排水箱连通,排水箱具有排水孔,支撑板具有通孔,雨水将植被的叶子或杂物冲下坡体本体后,经过过滤网过滤后进入排水箱,然后从雨水经过排水孔和通孔,排入河道,进而避免了环境环境污染。进而避免了环境环境污染。进而避免了环境环境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
夏述清 何乾 钟航 夏聪聪 罗斌 段琪 张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湖北万道丰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5
技术公布日:
2023/3/28